“大学新生适应期”探析

摘 要: 大学新生从入学到基本适应大学环境这一段时间被称为大学新生的适应期,适应问题是大学新生面临的挑战之一。本文揭示了大学新生在适应方面存在的问题,剖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基于教学管理的视角从不同层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行动策略,以期帮助大学新生又好又快地适应大学生活。

关键词: 大学新生 适应教育 教育衔接视角

刚刚跨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处在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阶段,他们经历了紧张、按部就班的高中生活踏入仰慕已久的高等学府之后,面对环境和学习等方面的较大变化,难以实现角色转换,会在思想上、心理上产生许多不适应的现象,出现各种各样的困惑,以致影响学习和生活的质量。这个过渡期就是新生必然面临的适应期。

在教育史上,高校大学新生适应教育,曾经以政治控制的形式出现,被忽视,被视为可有可无。而在当代中国,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新生入学后的适应性问题愈加突出,已经引起了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重视大学新生的适应性问题,切实做好教育工作,帮助他们顺利地渡过适应期,尽快地完成角色转变,融入大学生活,是高校新生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整个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是大学生教育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在高等教育整体性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可以更明确地提问:高校新生适应期的现状如何,如何开展有效的适应教育,以帮助大学新生又好又快地适应大学生活。

一、回到问题本身:重新透视大学新生的适应期

(一)时间管理。

大学新生经历了紧张、按部就班的高中生活步入心慕已久的大学校园后,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有了质和量的飞越,普遍产生了时间管理上的问题。一般而言,大学新生已习惯了中学相对稳定的课程数量和结构,习惯了课堂讲授及教师手把手保姆式的教育,到了大学,课堂教学相对减少,自学时间大量增加,同时大学为学生提供了藏书丰富的图书馆,设备先进的实验室,以及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平台,在大学里能有多大的收获,更多地取决于学生自己的安排和努力。大学更加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课余时间自己安排,尽快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虽然高中刻苦学习的惯性仍会使他们在开始有着一定的努力,但由于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高校把时间的管理权赋予了学生,而新生在紧张的高中阶段并没有培养出合格的时间管理能力,因而在管理时间资源上就面临重大挑战。

(二)专业学习。

大学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考试制度与高中相比都有着较大的变化,难免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大学教育要求学生在课下自觉主动地去消化所学内容,而且要大量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文献。新生习惯了中学时代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习惯了在教师的牵引下一步步向前走,而突然要其接受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大学里的学习是一种定向的专业学习,教学内容既专又深,且与专业学科发展的前沿接近,这又给学生制造了学习的障碍。此外,大学课堂中,上课人数多,课堂纪律、课堂效率等保障性相对较弱。我发现许多新生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如何去学,上课往往只知道抄笔记,课后不消化,考前背题,考完就忘,未能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未能很好地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

(三)人际交往。

高中时期,学生的人际交往面比较小,而在大学里,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进入准社会交往圈,存在着与同学、老师、老乡、社会等的多维的人际关系。面对新的环境、陌生的人群,一些新生产生了交往障碍。而个性、生活习惯、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学业、工作等方面的竞争又会使人际交往复杂化。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在交往之中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问题。另外,学生与老师接触远远不如高中频繁,同学之间由于彼此不十分了解,也很难在短期内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在这种多元化的环境中,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怎样与来自不同地区、家庭,社会背景不同的同学相处,在班级、宿舍生活中,不时产生摩擦,造成同学关系的紧张。

(四)心理方面。

多数大学新生在高中时是班上的佼佼者,内心存在较强的优越感,而进入大学这个人才济济的新环境中后,发现考试成绩已不再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那些综合能力较强、具有特长的学生更受欢迎。因此许多新生发现自己只不过是大学生中很平凡、普通的一员,于是自尊心受到挫折,很容易出现心理适应不良甚至心理疾病。有的新生失落感强烈,一经挫折和轻微的打击就较长时间处在焦虑、自责的心境之中不能自拔。自身具有的优势已不复存在,自我评价的误区和“中心”地位的失落、理想与现实的反差等各种因素,造成了他们心理上的不平衡,一些新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心理障碍”。此外,在这个阶段,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往往使一些新生对自身综合条件、家庭情况以及周围人的评价变得特别在意,这可能诱发处处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二、重整思路:教育衔接视角下的大学新生适应教育

造成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现象上看是高三到大一转型期的不适应问题,而深层次的原因是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如何衔接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中等与高等教育相互衔接的状况并不令人满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①也正是高三与大一间存在的断层或不衔接,对大学新生成功适应大学生活构成了巨大挑战。由于高中与大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求学环境,高中的紧张、被动与大学的自由、自主形成鲜明对比,不少大学新生一进入大学就失去了方向,不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缺乏大学各科学习所需要的基本能力,不适应从高中到大学这一时期的过渡,许多人往往花了一学年的时间才模糊地感觉到大学生活不能像高中生活一样过。

(一)加大始业教育力度。

大学新生的始业教育是指高校为了使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而进行的准备性教育,是中学与大学的衔接性教育。作为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课”,始业教育对培养新生的环境适应能力、缩短角色转换的适应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始业教育的内容选择上,应渗透时间管理方面的内容。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功能,针对新生入学面临的诸如角色转换、目标确立、人际沟通等问题,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给学生切实的指导。尤其面对大学新生中出现的时间管理方面问题,在始业教育内容上应加强以往所忽略的时间管理方面的教育内容,包括正确的课余时间价值观念和善用时间的观念教育等。

其次,充分利用适应教育,在适应教育中渗透时间教育的内容。目前高校开展新生适应教育主要依托“两课”教学,为此必须强化“两课”教学,充分发挥“两课”教学在新生适应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另外可以通过举办讲座、报告会等引导新生学习借鉴一些老生合理安排时间的宝贵经验,或组织短期的时间管理培训课程,等等,切实帮助广大大学新生树立起科学的时间价值观,学习一些有效利用课余时间的技能技巧。

(二)引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

1.充分认识进行生涯规划的意义

彭庆红、张瑜对当前大学生的生活困扰状况及其对辅导的需求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指出大学生感到最困扰的事项是“人生发展规划与职业选择”。②随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实现人生发展、选择理想职业是大学新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大学新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开始觉醒。为此高校必须重视大学新生的生涯规划引导。

2.强化通识课的教学

目前大学开展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学习等的教育,主要依托通识课程的教学进行。通过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大学思想品德修养、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学习,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讲授大学集体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的特点,及时解答大学新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和心理困惑,引导他们转变观念,深化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思考。而人生意义的探寻直接影响到生涯规划,因为生涯规划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人活着究竟有何意义”。

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大学新生能明白大学是一个人人生的重要时期,让学生们学会慢慢告别单调纯粹的校园生活而慢慢开始接触社会,为以后踏上社会作准备。同时能学会思考,在逐渐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为自己的未来作合理的规划,从而全面思考如何利用这四年宝贵的时间为自己的未来规划做必要的准备。

3.开展生涯发展指导

高校在开展生涯发展指导时首先要引导大学新生认识自我,即通过科学的方法、手段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等;其次是帮助大学新生认识“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包括对影响生涯规划的诸种因素的了解和分析;再次是提供教育与职业的资讯,如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介绍、常见职业介绍等。建议在大一阶段,生涯规划指导的内容可定位在“适应大学生活及职业目标、理想的教育”。通过组织系列指导活动,使大学新生明确意识到时间的宝贵性,学会管理时间,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知识、技能、素质的储备。

(三)开展时间管理理论的学习,引导大学新生自主管理。

脱离了高中按部就班的学习生活,在相对自由宽松的大学生活环境中,大学生尤其要学会自我管理,可以说时间管理是自我管理的核心。时间的利用对大学生的成材至关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学习就是和时间赛跑,谁能驾御时间,谁就赢得了学习的主动权,谁就能奔向成功的彼岸。③

开展时间管理理论的学习,主动管理好自己。张惠平主编的《时间管理学》把迄今为止时间管理学的研究分为四代,第一代时间管理理论着重利用便条和备忘录;第二代时间管理理论强调行事历和日程表;第三代时间管理理论是将目标与计划置于价值观之上;讲求优先顺序、以效率为主旨的时间管理学;第四代时间管理理论主张关键不在于时间管理而在于个人管理,强调一切以自然法则为中心的罗盘理论,强调目标和方向,实质上是将时间管理放在人生这一宏阔的背景下,使之与个人的人生价值观联系起来,这是时间管理的深层内涵。高校可以设计一些提高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等的短期课程,“Weinstein等的研究表明,通过专门的时间管理课程对学生进行训练,讲授时间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应用等主要内容,……结果表明,通过训练不少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时间管理的行为习惯,学业成绩也提高了”。④

(四)主动加强与高中的衔接。

大学新生反映出来学业、思想品质和能力培养上的诸多问题,并非大学教育的缺陷,而是中小学教育的“后遗症”。⑤而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是大学与中学互相埋怨的结果。为此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必须共同努力,做好相互衔接工作。

高校要建立与高中的沟通渠道,探索与中学建立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在合作与联系的过程中,最终受益的将是学生。高校尤其是招生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应通过各种途径主动向外界宣传自己,如通过网站及时更新并增加校园文化、学生生活等内容,使之不仅针对本校学生,而且能为想了解它的高中生提供有效信息。在发放录取通知书时,可以向学生寄送有关专业的资料,提早告知专业对其能力的要求,以便学生提早进行准备。此外高校和高中可以就培养学生的问题举办论坛等进行深入讨论,可以不定期组织大学的专家为中学生开设讲座等。

同时高校在新生入学后应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和促进学生对高校生活的适应,为学生提供发展的条件和空间,为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生活的学生提供一个支持。“应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以满足其个性化学习的需要等”。⑥高校应加强大学新生专业课程的师资力量,组织深度的学习和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在制度层面,高校可以借鉴各种规范机制,构建大学新生课余时间的制度空间,以起到必要的导向和规范作用。在各种规章制度上要注意与高中相关制度的衔接与过渡,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大学以自我管理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保证必要的学习、作息时间,通过制定弹性时间表来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课余时间,使必要的学习和休息时间得到保障。只有在这两者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学生才有更多的精力去合理利用和安排课余时间。因此,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确保学生按时学习与休息,如在征询学生意见的基础上规定自修时间、熄灯时间等,引导学生有条不紊地安排好作息时间。

总之,大一新生适应性问题的解决将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大学生活与将来的发展,学校应针对大一新生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便顺利度过困惑时期,在大学这个色彩斑斓的舞台上展现自己应有的风采,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袁本涛,文辅相.美、英、日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J].北京:高等教育研究,1995,(2):97.

[2]彭庆红,张瑜.大学生的生活困扰及其对辅导的需求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4,(3).

[3]周宗奎.大学生学习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1.

[4]Zimmer B J,Weinstein C E.:Self-regulating academic study time:A strategy approach.In Sclmnk,DHZimmer BJ(Eds),Self-regulation of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Issues and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New Jersey:Lawrence Erlaum,1994:181-199.

[5]余立.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3.

[6]王喜娟.美国高中与大学衔接模式之双学分课程探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6,(10):5.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2008年度规划课题“高中与大学衔接视角下的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研究”成果。(SC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