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生命责任意识缺失现状调查及“多层渗透”培养策略

[提 要]医学生的生命责任意识直接关系到民众的生命与健康以及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抚州医学院校对500名医学生进行生命责任意识的问卷调查,对问卷进行分析并分别从学校、系部、社团等层面提出“多层渗透”生命责任意识培养策略。

[关键词]医学生;生命责任意识;现状;培养

[作者简介]汪燕春(1981—)女,南昌大学抚州医学院助教,教育学硕士,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西抚州 334000)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医学生生命责任意识缺失的现状及‘多层渗透’培养策略研究”(16DQ33)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课题组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了《医学生生命责任意识现状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对抚州市两所医学院校500 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有效回收率99%)。并就医学生责任意识的现状对部分教师进行了调查访谈。问卷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医学生对职业认同情况、职业道德的认知、对病人的责任意识以及个人生命价值观、对他人生命责任意识等几方面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和访谈,找出目前医学生责任意识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性提出对策。

二、医学生生命责任意识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生命责任感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92.8%的学生能意识到从医必须具备良好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医学生生命责任意识缺失的现状,主要表现如下:

(一)部分医学生学医目的趋于功利化

调查显示,90.4%的学生认为医德和医术同等重要。但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部分学生学医目的功利化,并不是因为热爱医学专业而选择学医,近50%的学生对自己专业热爱和重视程度不够;9%的学生有改行的打算。可见,部分同学选择医学专业主要基于对个人利益的考虑,存在功利化倾向。

(二)对医疗行业的认知程度不够

医疗行业的特殊性要求医务人员具有很强的生命责任意识。而调查显示学生对将要从事的医疗行业比较了解的只占了28.1%,50.7%的学生只了解一些。医学生对医疗行业的认知程度不够,缺乏应坚守的道德标准和责任意识。

(三)对他人生命责任的淡漠

调查显示:有12.8%的学生对于伤害他人的行为表示理解,有2.03%的学生持漠不关心的态度,表现出对他人生命的淡漠;当发现身边的人出现精神状态不佳时,31%的学生表示同情(但不会做什么),12%的学生持冷漠态度;当问及“你有没有伤害过别人的行为,身体或者心理上的”,37%表示有过。另外有网络资料显示有的医学生缺乏生命敬畏感,漠视他人生命,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出现职业倦怠,敬业精神缺失。

(四)部分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通过与辅导员教师进行访谈,得知的结论是现在学生为“95后”,受社会、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弱,表现在处理学业压力、情感挫折、人际关系等方面问题时不能很好地进行心理调节,导致一些负面情绪,甚至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大学阶段正处于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所说的自我认同的危机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其思想和行为方面存在一些弱点。尤其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的学生,主体自我意识和民主平等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虽然大多数珍惜生命的存在,但对生命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有的学生常伴有悲观、厌世等消极情绪,缺乏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

三、医学生生命责任意识“多层渗透”培养途径

(一)学校层面——文化渗透:营建校园生命文化,引导医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取向

学校积极营建校园生命文化,大力开展生命教育相关知识的引导与宣传,多渠道地传递各种积极向上的生命价值观,重视塑造每个学生的健全人格。通过黑板报、校园报、微信、微博、网站等搭建自主学习平台,提供丰富的生命教育學习资源,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促使其生命责任意识的自主养成;通过组织生命教育主题征文和演讲比赛,让学生领悟生命的价值,知感恩,珍爱生命;通过社团文化月活动组织医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从而改变其虚度年华、颓废消极等浪费生命、游戏生命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生命怀有一种积极的情感。

(二)系部层面——学科渗透: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增强医学生生命责任感

医学专业课教师要充分挖掘医学专业课程里面的生命教育内容,发挥学科教育在学生生命责任教育中的重要功能。如《妇产科学》、《儿科学》等课程则让学生懂得“生命来之不易、成长不易”;《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等医学基础课程是认知生命的基础,课程讲解中引导学生呵护自我生命的健康成长,也要推而知之他人的生命亦弥足珍贵;在生物课程中,以生命为题解释人类的生、老、病、死和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死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过程,并做到敬畏生命;在《内科学》、《药理学》课程中让学生熟悉相关疾病及药品使用安全,增强身体健康意识;在《外科学》中让学生增强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尽量避免意外伤害事故等等。另外可传授学生对中暑、意外伤害、溺水、心脏病发作等常见疾病的急救技能,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保护他人和自己的生命。医学专业课程有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任课教师要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课程中的生命教育资源,主动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另外,在人文素质类课程学习中渗透传统文化,使医学生在传统文化氛围中陶冶性情,健全人格;让他们学习古代名医如扁鹊和李时珍的崇高职业精神,增强他们的生命责任意识,培养人文关怀的情感。教师应加强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德,对他人生命富有道德情感。引导学生成为病人的精神支柱,给予病人温暖,减轻病人的内心焦虑等等。

(三)社团层面——活动渗透:开展“体验式”生命责任教育

生命责任体验是一个将自我责任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因此要充分发挥社团的作用,积极引导同学们参与社团活动,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感受生命价值。具体做法如下:

在团委的统一策划下,通过社团组织与生命主题教育相关的各类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如组织情景剧大赛,模拟医患角色演练;组织救护知识宣传活动,增强了大学生自救互救意识。通过组织医学生宣誓活动和“5.25”心理健康月活动,加强学生的医德和感恩教育,增强学生道德责任感。

为了增强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自我参与、自我教育,增强责任实现能力,以社团为组织力量,可组织学生利用所学的医学知识在业余时间参加医疗扶贫、扶助弱势群体(孤寡老人、残障人士等)、服务社区、疾病预防知识宣讲等志愿服务活动,使他们在服务过程中学会关爱他人健康和维护生命的尊严,从而增强职业角色意识和生命的责任感。

(四)班级层面——管理渗透:增强学生生命安全意识,传递正能量

以团支部为单位,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学生生命安全意识教育。结合实际,辅导员通过班会PPT再现医疗事故实例,如在实验、实习和工作过程中出现纰漏、差错,会给患者带来危害。让学生提前意识到行使医护人员责任义务的重要性,为今后从医做好铺垫。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平时以假期安全教育为契机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加强对学生在校期间的管理,加大查寝、查课力度,每天查看学生考勤情况,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杜绝学生夜不归寝、通宵上网等安全隐患。加强对寝室长、心理委员的培训,让寝室长加强寝室安全管理,心理委员关注班级同学的动态,对于存在的安全问题及时汇报。严禁使用违章电器引发火灾,对违反公寓安全管理规定的学生按《学生手册》进行处理,以此提高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

通过主题班会引导学生走出对生命认识的误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对自身生命和他人生命的敬畏。另外辅导员应针对贫困生、残疾学生,以及自卑、性格孤僻的学生等特殊学生群体建立信息档案,积极关注、引导,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避免残害生命的现象发生。

(三)医院层面——实习渗透:通过实习,增强学生生命责任实现能力

医院带教老师引导学生在临床实践服务过程中增强职业角色意识和生命的责任感。通过规范的临床实习,能够增进学生对服务病患过程的体验和得到认可的喜悦感,从而培养他们“我服务,我快乐”的良好品格,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培养积极的生命情感。通过再现医疗事故实例,如在实验、实习和工作过程中出现纰漏、差错,会给患者带来危害。让学生了解医护人员可能面临的诸多问题, 意识到行使医护人员责任义务的重要性,为今后从医做好铺垫。医院加强学生的实习管理,对学生在实习中表现出的工作态度、责任心等加强了解,观察学生是否自觉将生命责任意识转化到实际工作中去。

综上所述,医学院校应正视医学生的生命责任意识缺失表现及危害,致力于其生命責任意识培养途径的探索与实践,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医护人员。

[参考文献]

[1]冉乃彦.生命教育课[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8.

[2]汪燕春.新形势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及指导对策[J].老区建设,2014,(3).

[3]邓静,王丹,张慧兰,罗羽.我国医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7,(2).

[责任编辑:黄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