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理学课程教学的反思

[摘 要] 生理学是医学学科中的基础课程,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教学效果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其他医学学科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不是一味地对教学活动的重复,而是让教师置身到对项目课程、项目式教学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整体教学情境中,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因此,为了提高生理学教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了生理学教学的反思。

[关 键 词] 生理学;高职教学;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9-0142-01

生理学是高职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理论课程,它以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为基础,同时又是药理学、病理学等后续课程和临床各课程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医护人员来说,不具备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就不能正确认识疾病。由于在教学过程中,生理学课程与其他基础课程相比,学生深感难于理解和记忆,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感教学过程不仅是对教学活动的回顾或重复,应该是让教师置身到对项目课程、项目式教学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整体教学情境中,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因此,从这个点出发我对生理学的教学反思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以前,教师的教育往往只是简单地重复或照抄,其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教师应进行新课程的理念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改进。一堂课上或者一个学期的课堂上,不能只是知识点的堆砌,更应该是价值观的传递。比如,在讲到ABO血型这个知识点的时候,让学生简单、正常的掌握不难,但在无标准血清的情况下,如何用A型血或B型血去检查任何人的血型,这个问题提出后学生就觉得挺有兴趣。同时,让学生知道异型血相输后会导致输血反应,所以在进行输血治疗之前,必须要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只有该试验不发生凝集反应后方能进行输血。同时,在输血过程中要时刻避免由于血液传播而导致的传染性疾病。这样,价值观的传递就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体现,这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作为一名高职教师,除了认真钻研理论知识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一)利用直观式教学法把抽象知识形象化

直观式教学法是利用实物、图片、模型、标本等进行的一种具体形象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通过直观、真实的感觉,能将空洞、抽象、复杂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简单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掌握。例如,在讲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时,为什么会出现肺不张、肺水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教师利用吹气球的形象教学说明肺组织是具有丰富的弹力纤维,当被拉长时总有回缩的趋势。这种形象生动的演示就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在帮助学生理解的同时,可加深记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比喻式教学法把复杂知识简单化

生理学的知识点理论性强,抽象,难以理解,在生理学教学中,使用恰当的比喻可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如在讲述内环境时,把细胞比喻为游泳者,而游泳池这个液态环境就相当于内环境。讲到细胞跨膜转运时,可将经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中的载体比喻为“渡船”。这种贴近生活的形象比喻,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三)利用PBL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以前,学生预习的主动性不高,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大部分的学生难以回答,最终成为“填鸭式教学”过程。后来,我尝试着抓好学生的课前预习工作,利用PBL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前根据我提供的预习题,让其主动去查阅资料完成相关学习内容,并将此作为学生的一项平时成绩。查阅、思考、总结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四)利用案例分析教学法将理论与临床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将生理学知识与临床医学的内容进行链接,布置给学生思考,在课堂上开展案例讨论,用一个临床病例引导要讲解的内容,此后教师让学生积极发言,教师给予点评,加强综合能力培养。

(五)利用演示式教学法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加强学生动手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时,进行实验演示或录像示范手术过程,帮助学生掌握实验(践)技能。这样一方面可以达到加深实验(践)操作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效果进行的一种积极、持续、周密、深入的自我思考。这种反思能够更好地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后续课程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李明华.PBL教学模式在循环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4(9).

[2]陈光倩,刘甘泉.生理学教学技巧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