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医师培养中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

摘 要 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是“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内容。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医学知识,而且要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进一步熟知疾病的发病机理,提高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这就对基础医学实验的教学体系改革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 卓越医师;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2-0145-03

1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在卓越医师培养中的意义

卓越医师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目前国家专门针对医学生培养所制定的长期发展战略,在于促进国内医学教育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提高医学教育水平和医学生培养质量,培养卓越卫生人才,为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教育,而其中就有将近三年的时间在接受系统的基础医学教育。这个阶段的学习不仅为医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而且为终身自我学习能力的养成和专业知识的延续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于医学生的培养来说,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在基础医学教育质量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补充,对于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严谨的实验作风的树立、理论知识的深化理解、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都十分重要[1]。

2 整合创新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近年来,山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根据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卓越医师培养目标的相关要求,参考其他兄弟院校的办学经验,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的特点,对现有的实验室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成立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进行统一管理,以使优质资源达到深度融合和充分共享,推动教学科研协同发展。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目标定位:以理化学科群、人体解剖学综合课程群、形态学学科群、机能学学科群、生物化学与分子免疫学学科群等五个课程及学科群为基础,建立单学科基础实验平台、综合实验平台、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等三类平台;设置基础验证性实验课程体系、单学科综合实验课程体系、多学科融合性实验课程体系、学生创新创业实验课程体系等四类课程体系;与学校学生创业就业中心有机结合,形成学生实验培养的良性循环圈;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实验仪器设备使用技能、综合性实验与理论结合学习技能、创新实验设计实施技能、创业实验项目社会服务技能等五项技能,使学生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奠定与理论知识结合、进行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良好能力基础。

人体解剖学实验室 人体解剖学是学习和研究医学的基础课和入门课。在卓越医师培养的背景下,对人体解剖学实验进行相应的改革:

1)由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改为PBL教学模式;

2)在整体上保持系统解剖—局部解剖—中枢神经系统解剖的循环教学方式,有机地弥补了传统的局部解剖学和系统解剖学相分离的教学模式的缺陷;

3)利用“生命科学馆”的动态标本、三维标本、局部标本、木乃伊等多种形式,丰富了解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增加了解剖实验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常用的生物化学检测技术和基本的分子生物学操作技能,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通用技术。突破传统的依附于理论教学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根据学科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实验项目,增设综合性实验课程,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大力开放实验室,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有效提高,为其以后从事分子生物学相关研究奠定可靠的基础。

形态学实验室 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生物学、医学寄生虫学等实验课程的操作都基于显微镜观察,学科间既相互重叠又相互弥补。通过以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为学习主线,将正常与异常形态相结合、微观与宏观形态相结合,整合建立为形态学实验室,不仅减少了课程之间的重复,弥补了课程之间的不足,而且实现了实验硬件设备和教师资源的有效利用,使学生的学习更全面和宏观。同时,组建全数字化的多媒体数码网络显微互动教室,改变了过去需要依靠切片标本及显微镜才能观察的传统的形态教学模式,将组织标本数字化虚拟显微镜应用于所有与显微镜观察相关的形态学实验教学,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强度和实验成本。对于学生来说,丰富实验项目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创新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机能学实验室 机能学实验是把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等三门原本独立的实验课程有机地融合为一门新型的实验性课程。通过课程的整合,克服了分科教学的弊端,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联想能力很有促进。同时,打破以前对“三理”项目的机械拼凑,主动融入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初步知识,形成以“正常生理—病理模型—药物治疗”为主线的、以疾病为中心的一体化综合机能学实验[2],实验目标更为明确。

医用理化实验室 医用理化实验室以医用化学和医用物理学两门课程为基础,掌握学习医学课程和研究医学技术的基本工具,学习医学所涉及的基本原理,不仅在基础学习,而且在临床检测和检查中应用广泛。实验教学中虽然以验证和演示为主,但设计了一定比例的综合性实验,融入了后期学科以及临床实践知识,增加学生学习医学和重视程度。

3 构建分层次化实验教学模块

根据卓越医师的培养目标,按照综合交叉、有机结合、整体优化的原则,将传统的实验类型、实验内容、实验学时和授课时间进行大胆改革。

改革和调整的总体原则:

1)系统研究和建立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培养学生综合性实验的学习和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创新研究和创业能力的课程体系;

2)创新教学模式,有机整合实验内容,在学时调整和不减少教学内容的情况下合并实验项目;

3)合并相关内容的实验项目,开设综合性实验项目,包括学科内综合和学科间综合两类,删减部分与医学联系不紧密、较为落后的实验项目;

4)利用创新实验平台和创业实验平台开设新的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学时及授课时间调整:各实验室原来的五年制教学任务为化学50学时、物理28学时、微免34学时、生化32学时、形态106学时、机能52学时、解剖70学时。以上实验课程中89%是基础性实验类型,7%是综合性实验类型,生化开设有16学时开放实验室课程,占4%。整合调整后的实验课程类型比例为:基础性实验(包括验证性实验和演示性实验)占40%,综合性实验(包括单学科综合和多学科综合)占35%,创新性实验占25%,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比例有较大提高。

以上课程体系的调整,是在压缩学时、少压缩教学内容的情况下整合的。整合后,每个教学内容的教学学时缩短。为了适应压缩学时后的实验内容开设,将实验课每学时的授课时间由目前的50分钟调整为40分钟。

1)基本技能训练,其内容分解在所涉及的相关课程,如机能、形态、生化、病原微生物、免疫、解剖等实验,主要完成基本技能包括基本仪器设备的使用、基本技术的学习、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等训练。

2)经典实验,即基础验证性实验,目前以理化实验室开设的物理、化学等实验项目和解剖实验室开设的各类实验项目为主,旨在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基本技术的应用。

3)综合性实验,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分为学科内部的小综合和学科间的大综合两种形式,在已经合并的形态学实验室、机能实验室的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教师通过临床案例提供信息数据,引导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实验原理、方法,启发学生综合利用各学科知识获得实验结果。

4)设计性实验,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在既定的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下,进行较独立的全程操作。目前以微生物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实验内容为主,能够综合培养学生文献检索能力、协作沟通能力、批判思维能力。

5)创新性实验。创新性实验是将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融合的桥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实验中心内专门设立了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平台,由学生自主设计课题并且完成实验;或是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展开讨论和初步研究。使大学生在医学基础课程学习阶段,在掌握基础实验技能的同时,开展科学研究前期培养,使他们对选题、设计、实施课题有一个初步了解和掌握,也为对科学研究有特殊兴趣的大学生群体提供良好的能力培养平台。

4 推行全新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方法

参与式研究型教学 近年来,逐步开始用于实验教学,主要由各学科的山西省教学名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等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硕班生理学、生物化学、组胚学和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和所有学科创新创业平台教学中开展实施。

参与式研究型教学方法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其核心由教师的“教”为中心转移到学生的“学”为中心上来,着重设计让学生参与研究的活动,包括实验方案设计、合作讨论、参与交流等;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为学生创造解决问题的条件,实现师生互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成为真正的主体,手脑并用,锻炼了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和开放式思维。

临床病理讨论(Clinical Pathological Conference,CPC)教学 CPC教学最初在形态学实验教学中针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硕班学生开展实施,2012年开始逐步应用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形态学实验教学中。该教学方法以病例讨论为中心,以临床病例为主线,把组织学、细胞生物学、病理学和病原学知识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甚至各种实验室检查、病理检查联系起来,全面、综合地认识疾病从正常组织到病变的连续演变过程,通过让学生自由讨论,有机地将静态形态学与动态思维结合起来完成形态学知识的学习,形成连贯性和融合性自主式学习方式。

目标教学法 形态学实验和机能学实验在开展疾病实验内容时采用此方法进行教学,推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教学新模式。“从实践中来”要求教师参阅临床诊治疾病的手段以及相关护理注意事项,从中发掘出可以引出所要讲述的素材并整理归纳,直观地介绍学习内容;“到实践中去”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于临床实践,并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大数据云资源数码显微互动式教学 从2012年开始主要在形态学实验教学中实施。利用大数据时代的网络云资源,将国内外典型案例直接用于教学,将浙江大学、高教出版社云资源系统与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对接,使传统的由教师个别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进行微观形态观察的“点式”教学方法转变为师生双向沟通和图像共享。

5 革新实验课程教学质量激励、考核及评价机制

激励机制 中心建立专项经费,实施学院教学改革培植计划,鼓励教师参与实验教学、撰写教改论文、申请教改课题和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研。提倡个人激励和团队激励相结合,有利于团队成员的竞争与合作;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满足成员的成就感需求,提高团队稳定性;团队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以团队目标的整体实现为标准进行绩效考核,区分个人贡献。

考核机制 实行多元化的综合性考核方法,包括随堂操作、课堂讨论、实验报告、常规考试以及实验设计等。要求学生真实记录实验过程、结果和心得体会,发现实验不足,分析原因,并最终寻求解决的办法。学生创新创业平台采用实验设计的考核,考查学生综合利用知识解决问题和进行科研思维的能力。鼓励所有学生参与课外创新类实验项目和竞赛,给予相应的学习成绩加分。

评价机制 卓越医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建立定期听课制度,从专家、领导、导师、同行、学生、自身六条途径收集反馈信息,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加强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将专家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四个方面相结合,综合评价教学质量。专家评价,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督导通过听课,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态度、教材理解创新和改善等作评价记录,并将意见反馈给教师,向教师提出更好的要求。将教师的自我评价和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相结合,能够保证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和合理性。同行评价主要通过互相听课的方式进行,不仅有利于取他人之长,还能够正确考评其他教师的教学情况。同时,教师积极主动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本身就是教学质量提高的过程。

6 结语

通过对现有的基础医学课程的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改革和探索,将会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强的卓越医师创造条件,既可以将传统实验教学的优势进行延续,又可以淡化学科界限,促进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创新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真正贴近卓越医师培养目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俞莉莹.新模式在创新实验室建设中的作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6):5-7.

[2]秦伟,陈远寿,刘爱东,等.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机能学实验教学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14,

22(4):704-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