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堵车调查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wzk/xwzk201101/xwzk20110112-1-l.jpg
  12月19日,周日。汕头。
  本应是悠闲的周末,但下午4点半,汕头市长平路,从金环路口到华山路口之間,喇叭声响成一片,走不动了。
  这段只有500米长的双向4车道路面,成了各种交通工具的集中展示区:自行车、助力车、三轮车、摩托车、公交车、小汽车、货车,还有在其他很多城市已经见不到的人力三轮车,排成歪歪扭扭的长龙,互不谦让,但也没人能前进。
  这里是汕头的市中心——路北,是汕头人气最旺的南国商城,其中有全市唯一的沃尔玛超市和百盛商场;路南,是林百欣会展中心、时代广场和汕头图书馆,会展中心里还在举办“美食节”活动。
  路上行人的数量也相当可观。由于路中间没有人行横道、天桥或地下通道,过马路的人们只得像玩跨障游戏一样,灵活地躲避车流,再横跨及膝的护栏,最后气喘吁吁但充满成就感地到达马路对面。
  看似几乎无能为力的拥堵,直到晚上6点半后才渐渐好转。在南国商城门口,一辆坚决不肯打表的出租车,对四五公里路程的要价是20元。好不容易谈妥,起步就遇上了100秒的红灯,操着河南口音的司机感叹:“汕头从周一到周五都堵车,现在就连周末也堵车了!”
  
  3公里,耗时50分钟
  
  汕头市民陈雷(化名)考虑再三,还是在2010年年底买了辆斯柯达明锐,尽管他每天步行上班,只需5分钟。“没办法,以后要禁摩了,送小孩上学、出门办事,总得有个代步工具吧!”
  据汕头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队长肖少鹏介绍,今年以来,汕头平均每个月新增小汽车2000多辆,“达到历史最高峰”。市民们踊跃买车,也使汽车市场火爆起来。陈雷只比朋友晚两天买车,却要多等一个月才能提到车。
  私家车不断增多,直接加剧了路上的拥堵。今年50多岁的柯港(化名),是地道的汕头人,一辆尼桑吉普开了十几年。在他的印象里,刚开车的那几年车速很快,“感觉很爽”。但从2006年,市区内的交通拥堵初露端倪,今年尤为严重。
  汕头城区其实很小。即使在工作日下午5点半,自西向东横穿汕头最繁华的长平路,3公里乘公交车耗时近25分钟。据本地人介绍,非高峰时段这段路只需15分钟。在本地人的概念里,通勤时间在15分钟以内的,才算正常。但与之相对应的是,等公交车也是颇为耗时——高峰时段需要等待20分钟。也就是说,3公里的路程,选择搭乘公交全程共需45分钟,差不多等于步行的速度。
  和其他城市一样,汕头交通的拥堵也有从上下班高峰向非高峰时段蔓延的趋势。“市民交通文明意识差,再加上车子多了,路上的偶发因素也多了。”柯港分析说。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系统研究室主任姜克隽认为,在类似汕头这样的中小城市,交通拥堵的严重程度和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不是一个量级,但却已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很多县级市的普遍现象,甚至中西部一些人口较多的二三线城市,也出现了类似的苗头。他预计,“随着私家车的普及,情况会越来越严重。”
  在中部城市合肥,工作日下午五点以后,拓宽仅两年的长江中路车辆就已排成了缓慢爬行的长龙;在西部城市乌鲁木齐,交警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2001年以来,全市主次干道通车里程的增长速度每年不及4%,而机动车以每年16%的速度增长,平均每公里道路拥有机动车187辆,已呈饱和状态;据报道,整个华东地区,宝马卖得最好的不是上海,也不是杭州,而是绍兴,当然,开宝马的人在拥堵的路况中也无法展示宝马的优良性能;更北些的城市,比如烟台,一位市民在大众网烟台论坛里发了条控诉堵车的帖子,引来无数回帖,有人问:“烟台还有不堵车的地儿吗?”
  
  城市规划为房地产开发让位
  
  并不是全国都如北京一样,是“摊大饼”式的发展。
  汕头的核心城区南北距离只有三四公里,东西长约15公里,从地图上看,是个长条状的“烙饼”。但在这片狭长的“烙饼”里,却要容纳141.28万人口的“馅儿”。这些人口中的大多数,每天早晨由东边新开发的住宅区,向大多位于西边的市政机关、医院和学校涌动,傍晚时分,再集体“回流”。因此,东西向的交通脉络,成为汕头市区交通的主要承载者。
  但汕头城区不少路段只有两车道。公交车到站停车,就会挡住后面的车流。作为城市南北主干道之一的金环路,竟然是条断头路,被一家造船厂生生隔断,无法与东西向的主干道相通。
  此外,由于没有环线分流,过境车辆也要穿过市区,给城市交通增加了压力。原本在城区边缘设计了带有高架桥的快速路,不料政府财政紧张,便取消了高架桥设计。肖少鹏说,“桥墩都建起来了,又打掉,快速路从空中落到地面。工程拖了9年,直到去年才完工。”
  对此,市民陈雷有他的解读,“政府只重视建大广场、经济开发区这样的政绩工程,但却忽视市政交通这样的民生问题。”
  这或许不是全部。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汕头分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罗赤指出,在汕头市区30年的扩张过程中,有时更多体现的是地产开放商的意志,而非公共交通意志。“原本规划是绿地,建的却是地产项目,提高了人口密度,增加交通压力。或者住宅小区建起来了,却没有配套的道路和公交线路。”
  中规院城建所所长张全提供了现成的例子:按照1987年的规划,如今的汕头市中心本应是中央商务区,由那里向南直到海边,曾经的规划是滨海公园。无奈,规划中的公园用地建起了高档住宅小区,再有一个高密度的CBD与之相连,会对交通造成更大压力,只好改建现在的广场和会展中心。因此,如今的汕头市中心,仅有一家商场和大超市,这在总人口超过500万的地级市中,算是少有。
  更深层的原因,或许和政府让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有关。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辉煌,汕头的经济从2000年开始转入低迷,甚至一度出现负增长。至2009年,汕头的经济总量在东南沿海5个经济特区中垫底。政府财政捉襟见肘,卖地是很方便的缓解手段。据汕头统计局数据显示,汕头2008年的房产税占全部税收的4%,而全国2010年上半年的平均水平,只有1.2%。
  
  禁摩:是耶非耶?
  
  “汕头的交通问题,应该说是三分规划,七分管理。”罗赤这样总结。在汕头,交通管理中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就是——禁摩。
  汕头的金砂东路,是市区内少有的8车道,其地位,类似深圳的深南大道或北京的长安街。在这条城市主干路上,随便哪个路口,绿灯一亮,一字排开的摩托车队伍同时开动马达,如万马齐奔,阵势远在汽车之上。有人说,汕头或许是广东省乃至全国摩托车数量最多的城市。
  由于路况复杂,汕头市规划局总工程师李钊的妻子从不敢骑家里的摩托车上路。而驾驶101路公交车的郑师傅,也戏称他们是“全国技术最好的公交司机”。
  事实上,汕头在1999年就宣布停止在中心城区为摩托车上牌。但这一措施并未取得预想效果。市民们都跑到附近的澄海和揭阳买摩托车、上牌照,周边县市骑着摩托车来汕头打工的人也源源不断。
  肖少鹏说,目前持汕头特区牌照的摩托车只有4万辆。这明显不符合实际。根据汕头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数据,截至2009年,在汕头登记注册的摩托车已达46万辆
  新任市委书记李锋于2010年5月上任后,决心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停止上牌照,汕头预计2011年在个别路段禁止摩托车通行,并计划从2012年1月1日起,禁止非特区牌照的摩托车驶入中心城区。
  汕头并不是唯一将“禁摩”纳入计划的城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至少有168个城市都已完成或正在实施禁摩,其中不只包括一线城市和杭州、贵阳等省会城市,广东佛山、湖南衡阳等中小城市也正在加入禁摩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