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机床:装备世界


  一个落后于世界先进技术至少20年的弱小企业,居然能在短短的几年内位列世界同行业第七
  大连机床集团的新厂区位于大连新兴科技城——大连双D港(DIGITAL &DNA,即数字技术和生命技术)里的数字化制造园,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靠山临海,是大连市政府为支持大连机床产业的发展特批的,大连机床集团把公司的数控机床和功能部件两大产业化基地都安置在了这里。
  
  大连机床的很多老员工还清楚记得,6年前,由于技术落后,经营不善,负债累累的大连机床到了倒闭的边缘,员工们一年只能拿到3次工资,一度被戏称为“三资企业”。
  但短短的几年间,随着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政策的到位以及公司战略的整体转型,大连机床“咸鱼翻身”。2006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94.3亿元,连续7年占据全国机床工具行业首位。2005年,大连机床在著名市场调研公司Gartner公布的全球机床行业排名升至第7位。
  快速的变革,使大连机床一跃成为国际行业翘楚,其车削中心、车铣中心已经批量替代进口,广泛应用于军工、航天等关键领域;系列精密车床、变频车床和数控车床大量进入欧美市场; 组专机及柔性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进入国内主流市场; 自行设计制造的柔性制造系统也达到国内最高水平,彻底打破国外垄断;并联机床则体现了当今机床发展的最新趋势。
  机床素有“工业母机”之称,很长一段时间,数控机床等高端机床技术控制在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中国工业需要的高端产品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这种被动局面正在改变,即将过去的2007年,从大连机床身上,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国企业“装备中国、装备世界”的信心。
  
  从“铁块子”做起
  
  中国的机床产业起步并不晚,1958年,中国与日本几乎同时研制出世界首台数控机床,建国后的前20年,在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背景下,中国机床80%实现了自给,在高精密、制造工艺和品种上,中国机床工业一度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从1970年代末起,中国机床工业大步后退,1988年开始,更进入延绵13年的全行业亏损期。大连机床也在此时遭遇到了最困难的时期。2000年前,大连机床的工程技术人员只有200多人,公司产品一直是少有技术含量的传统中低端机床,数控产品基本是零。
  2000年,依赖国家支持,大连机床引进了一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高档铣床,全厂员工受到了巨大的震撼。这台高档铣床的进口价格是200多万元人民币,而当时大连机床自己生产的机床价格只有两三万元。
  这也让上任不久的大连机床集团董事长陈永开陷入深深思考。由于行业整体不景气,在技术能力和产品结构一时难以迅速提升和完善的情况下,陈永开和同事们经过反复调研,决定先实现规模的扩大。公司决定,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大干在业内被认为是“铁块子”的普通车床。这一决定使大连机床的普通车床产量由一年几百台上升到一年几千台甚至上万台,当年实现了工人有活干。
  2002年,大连机床继续深化改革,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和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对集团进行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股权改造,使企业迅速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在解决了公司生存的首要问题后,与国外的巨大差距激励着企业把目光重新放在了数控机床等高端产品和技术上,有多年数控技术研究经验的大连组合机床研究所整体并入大连机床集团,这是中国第一家国家级科研院所并入企业。
  
  市场是国际化战略的切口
  
  2007年9月18日,加拿大蒙特利尔,大连机床集团与加拿大ICAM技术公司走到了一起。有35年历史的ICAM 技术公司在世界数控加工领域以从事开发、实施及提供高级后置处理解决方案著称。双方签署的战略伙伴关系协议包括ICAM技术公司将世界领先的后置处理及机床仿真技术提供给大连机床集团的高级数控机床,双方还将共同在全球数控加工工业的市场战略、产品推广等方面进行合作。
  中国市场的诱惑以及大连机床等中国企业的崛起也吸引了国际机床企业的目光。今年5月8日,全球最大的车床生产商英国600集团把2007年度的全球销售年会放在大连召开。这家有着170年历史的老牌机床企业此前还从未在英国本土之外举行过这样的高层会议。
  事实上,5年前双方就有过第一次接触,当时大连机床还只能从事低端机床生产,600集团认为其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至少有20年。但仅仅5年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600集团在销售年会上决定:将自己的全球销售网络向大连机床的所有产品全面开放,并且不再贴牌英国600集团的商标。
  几年时间如此大的变化,得益于大连机床的国际化战略。大连机床以往也与美国、日本、德国的大公司搞过合资合作,但“引进来”一直没有让大连机床得到核心技术和销售渠道。为尽快实现数控化,缩小与世界的差距,大连机床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跨国并购。
  2002年10月以来,大连机床集团先后并购了美国英格索尔生产系统公司、美国英格索尔曲轴加工系统公司和世界铣削和镗削技术领军企业德国兹默曼公司等三家国际知名的机床生产商,仅通过并购英格索尔的两家公司,就占有了这些公司的96项专有技术、9项专利技术和技术开发力量,以及公司商誉、商标等无形资产。通过这些并购,大连机床掌握了组合机床和柔性制造系统技术等这些世界上领先的尖端技术。从大连机床能够自主研制生产九轴五联动高速加工中心等数控机床产品之后,也迫使售价高出七八倍的国外进口产品在中国的销售价下降了30%多。
  并购战略带来的效应很快得到显现,2004年,大连机床集团利用英格索尔公司产品的商誉以及具有竞争性的技术和价格优势,击败了德国和日本竞争对手,为上海通用汽车提供缸体柔性制造系统,开创了国产高速加工中心第一次进入世界一流汽车制造厂的先河。目前,大连机床已为国内外汽车发动机厂家提供了上百台高速加工中心组成的柔性制造线。
  
  技术学习与自主化
  
  仔细研究大连机床这几年的变化,我们发现其中的直接原因在于,大连机床具有很强的技术学习的组织能力。
  除了通过并购获得国外同行的先进技术,从2000年以来,大连机床充分利用大学、科研院所等技术资源,与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大学进行技术合作和联合研发,使企业能在短时间内实现技术积累和跃迁。
  2001年4月,大连机床与世界顶尖级的数控车床制造企业德国因代克斯公司(INDEX)合资成立了大连因代克斯机床有限公司,联合生产各类高性能的数控车床。因代克斯是德国建立时间最早和最成功的机床公司之一,一直致力于自动车削机床的研制和生产。合资公司虽然由德方控股,德方控制生产、技术及质量管理,但在生产实践中,大连机床积极学习以图纸、技术资料和技术规范等形式提供的工艺流程、产品设计、质量控制以及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还通过技术培训和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学习难以掌握的Know-how技术,最终使公司的车削中心和车铣中心生产的产品可以达到完全替代进口的程度。
  而在共性技术研发方面,大连机床与研究机构共同成立研发公司,把共性技术与产业化紧密结合起来。华中科技大学从1950年代开始就致力于数控系统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数控技术研发经验。大连机床看到了华中科大的这一优势,2005年9月与华中科技大学下属的华中数控共同组建大连高金数控技术有限公司。
  这一合作在国家发改委重大装备协调办公室李冶司长眼中,是目前装备行业产、学、研结合少有的成功范例。
  在早期的技术学习、引进和合作中,大连机床也有过技术受制于人的苦恼。1980年代初期,大连机床曾联合其他企业引进了一套德国组合机床制造技术,引进时间不长,德国人就淘汰了这套技术,大连机床想引进更高的技术,价格就高得令人没法承受。投入巨资而见不到效益的大连机床被狠狠地“涮”了一把。因此,20年后的再次与外国人握手,大连集团始终把自主化作为企业技术学习和进步的基点,从大连机床并购三大机床生产商和其他国际合作看,“以我为主”的原则得到了鲜明体现。
  在大连机床若干次海外并购中,掌握控股权也成为一种共性。大连机床国际业务负责人强调:“自 2001年与德国因代克斯成立合资公司以后,随着自身实力的提高,控股已成为大连机床合资的第一条件。在一个陌生的国度里,双方有着不同的企业文化,只有控股才能在现有基础上有控制力,否则很可能会出现局面失控的险象。”
  2004年4月,大连机床与日本OKK公司缔结联盟,在大连建立合资企业,大连机床坚持拥有70%的股份而在合资公司中居于主导地位。并购德国兹默曼公司时,大连机床也坚持以70%的股份而获得了控股权。
  大连机床的成功给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的启示在于,卓有成效的战略规划,目的明确的合资与并购行为,贯彻到底的自主化策略,是中国企业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技术进步并最终实现技术赶超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