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运营管理的企业建模与仿真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yhkj/yhkj201006/yhkj20100620-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yhkj/yhkj201006/yhkj20100620-2-l.jpg
  [摘要]一直以来,人们在进行企业建模时均考虑按照有形的物质形态对其具体运营过程建立模型,目的是决策科学化、管理信息化、制造自动化。文章从企业的本质出发,把企业模型分为反映企业本质的理论模型和反映企业运营的管理模型。依据经济社会和企业理论的历史轨迹,结合技术的发展对企业的管理模型进行讨论,提出物理运营模型的概念。进一步考虑知识型企业的发展,对其管理模型作专门的讨论。最后,对物质形态的部分管理模型的仿真进行探讨。
  [关键词]运营管理;企业模型;企业建模;仿真
  [作者简介]丁鸿鸣,南京地下铁道总公司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与地铁资源开发管理,江苏南京,210008
  [中图分类号] F270.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0)06-0058-0007
  
  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是信息和知识的集合体[1]。企业模型就是人们为了了解企业,经过抽象得到的对于企业某个或者某些方面进行的描述[2],是人们描述、理解企业本质和改进企业行为的一个基础。企业建模是根据有关企业建模的知识、企业的参考模型、领域的本体论以及模型语言(自然语言、程序语言、数学语言)来建立企业全部或部分企业模型的过程[2][3][4]。它具有自身的目的和动机[5]:(1)认识企业的本质,给企业的组织和运营设计提供一些有用的准则和启发性的思想;(2)理解企业的机构和运作,管理企业运营,分析企业性能,改进企业行为。
  一直以来,人们在建立企业模型时均考虑按照有形的物质形态对其具体运营过程建立模型,目的是便于管理、决策科学化、管理信息化、制造自动化。本文把这种反映企业行为企业模型称为企业管理模型;而把从企业的本质出发,反映企业本质的模型称为企业理论模型。
  本文在概述企业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讨论企业运营管理模型及其建模与仿真,沿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企业理论的发展对企业管理模型进行分类讨论,对基于运营过程的管理模型进行仿真探讨。
  一、企业的理论模型
  从农业经济的手工作坊到工业经济的大规模工厂,再到知识经济的动态网络[6]学习型组织,企业组织的本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们对企业的认识也经历了从亚当·斯密(Adam Smith)基于劳动分工的企业理论,到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契约理论,再到企业的能力理论及资源理论,进一步到企业知识理论、企业自组织理论和企业的生命理论的过程[7],分别把企业看作是价值创造体、生产函数、交易体、知识体、自组织体、生命体。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运用数学的、逻辑的手段,建立各种模型对企业的行为和本质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从具体的、物质的物理结构和物理过程,到知识和能力这种抽象的、无形的要素,再到企业生命现象,经历着从具体到抽象、从无机到有机的发展历程。
  人们在认识企业的同时,对构成企业管理的各种活动进行了分析和整理,对企业管理进行了构建,使它们从内容到形式逐步走向完美的境界。随着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们对企业本质认识逐步深化,企业管理的方式在变革、水平在提高,以适应越来越复杂的企业系统。
  二、企业的管理模型
  早期的管理模型和当时的企业理论相适应,主要针对企业组织的内部问题建立一些机械性的模型,对企业进行形式化的直观描述,例如直线式组织机构模型。现在我们讨论的管理模型,是基于20世纪80年代CIM和CIMS理论发展而来的。CIM(计算机集成制造)是一种组织、管理与运行企业的哲理,它具有多种体系结构,而CIMS是CIM思想在每个具体企业中的应用实现,它们均要求采用一定的方法对企业中具体的内容或对象建立起形式化或数字化的模型[5],如功能模型、组织模型、信息模型、过程模型、资源模型、性能模型等。
  随着人们对企业本质和企业管理研究的进展,在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阶段后,目前已进入现代管理阶段,众多的管理理论演变成了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两种管理理论,同时知识的要素化、外部市场的迅速变化、不确定性的增加、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等因素,使得企业管理模型进一步向以人为本、企业知识、Agent理念、基于价值流集成和柔性化的方向发展。而IT技术、Agent 技术,复杂性理论的发展也为对这些对象和内容进行建模和仿真提供了手段。
  (一)企业的物理运营模型
  18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了工业革命,企业的组织形式也从农业经济的手工作坊和工场向工业经济的工厂体系转变。亚当·斯密论述和分析了这种体系:体力劳动者操作机器,有技术的管理者管理工厂[8]。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极大地支持了工厂体系的管理。
  工业经济是一种“标准化基础上的规模经济”,技术特征是机器化的大生产[9],其制造原理随着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后工业时代的来临,产生了许多新的内容。20世纪80年代,包括机器人、数控机床工具以及产品设计、工程分析和远距离控制等计算机软件的先进制造技术造就了计算机集成制造(CIM)。CIM是一种组织、管理与运行企业的哲理,将过去独立的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将机器人、机器、产品设计、工程分析都由计算机进行协调,使大型工厂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大规模生产各种定制的产品 [10]。
  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使企业组织处在一种分布式的环境中,同时企业的规模需分解为更小的单元进行控制[6]。这种分布式的环境以及企业的分解,带来了两个问题:信息和协调[1]。企业集成(EI)是对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企业集成意味着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协调企业的各个独立单元,使企业作为一个系统协同工作。
  1.企业的物理运营模型
  基于上述认识,本文认为企业的物理运营模型是在具体的物质层次上描述企业的物理结构和物理过程(组成和行为)的模型。它包括静态实体模型和动态运作模型,具体有过程模型、功能模型、信息模型、组织模型、资源模型、产品模型等。
  企业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物理结构和物理过程一般不可能用一个模型描述清楚,通常由一组模型来描述,每个子模型完成企业某一个局部特性的描述,按照一定的约束和连接关系将所有的子模型组成在一起构成整个企业模型;同时需要采用多个视图从不同的侧面描述企业,每个视图从一个侧面描述企业的一部分特性,不同的视图之间相互补充,共同完成对企业的描述任务。所以这些视图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它们相互制约又相互集成[2]。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主要关心的是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功能,物理运营建模主要是基于功能的建模,以功能活动为视角对整个企业进行描述的功能模型是企业的核心模型。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更加关注企业的业务过程,产生了更有效更自然的过程建模方法,通过定义组成活动及其活动之间逻辑关系来描述工作流程的过程模型成为企业的核心模型。过程模型描述企业业务过程、产品开发过程和制造过程中各种活动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主要解决如何根据过程目标和系统约束条件,将系统内的活动组成适当的经营过程的问题,而其他的模型都以过程模型为核心进行集成[2]。
  物理运营模型是基于物质的过程,从提高生产率的角度来考虑的,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首先,从物理运营模型的定义、建模的体系中可以看出企业的物理运营模型基于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贯彻的是“不仅在产品上,而且在工艺流程和组织管理中都可以按照科学原则进行”的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无论是CIM,还是EI,遵循的都是科学的原则,强调控制。但是目前的企业经营管理更多的强调科学控制与行为自治并重的管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