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疗法在急诊中的初步临床应用

[摘要] 目的 探讨介入疗法在急诊患者救治中的价值。方法 根据不同的病变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介入治疗。动脉出血者下消化道出血采用垂体后叶素灌注术,其余出血者采用栓塞术;下肢动脉血栓者采用PTA,插管溶栓,抗凝治疗,急性肺栓塞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抗凝、溶栓治疗。结果 动脉出血者经栓塞治疗后出血停止,经垂体后叶灌注12~24h后出血渐止,下肢动脉血栓经PTA、溶栓、抗凝后血栓消失,急性肺栓塞者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未再发生新的栓塞。结论 介入治疗用于急诊救治迅速有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 急诊; 治疗; 介入放射学; 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 R45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7-111-01

本文报道了笔者于2002年5月~2009年9月使用介入治疗方法诊治的27例急诊患者,结合文献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1-5],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7例患者,男20例,女7例,年龄18~82岁。其中下肢动脉血栓6例,急性肺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大咯血4例,产后大出血2例,消化道出血3例,鼻出血3例,脾破裂2例,肝破裂、胆道术后出血、骨盆骨折各1例。根据不同的病变情况,采用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

1.2 方法

1.2.1 栓塞治疗 对咯血采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肝破裂及胆道术后出血者作肝动脉栓塞术,脾破裂作部分脾动脉栓塞术,骨盆骨折作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术,产后大出血作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出血均作超选择性插管,栓塞完毕后再次造影以确认栓塞效果,栓塞材料均为明胶海绵颗粒或明胶棉条。

1.2.2 动脉内保留导管行药物灌注 对下肢动脉血栓形成,将导管头插至动脉血栓近端或插入血栓内,缓慢持续灌注尿激酶进行溶栓,并进行全身抗凝,其中3例患者予球囊扩张病变血管,2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经肠系膜上动脉行垂体后叶素灌注。

1.2.3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 急性肺栓塞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根据病情进行抗凝、溶栓等治疗。

2 结果

27例患者经急诊介入处理结合其他综合治疗后均得到治愈或病情显著改善。17例出血性病变,其中2例下消化道出血留置导管行垂体后叶素灌注12~24h出血渐止,其余经靶血管栓塞后均获得了即刻止血的效果,随访6 ~36个月,1例肝癌患者2个月后死于肝功能衰竭,1例贲门癌患者18个月后死于全身转移,其余再未出血而痊愈,近中期疗效显著。6例下肢动脉血栓患者经球囊扩张、溶栓、抗凝等治疗闭塞血管完全开通。4例急性肺栓塞患者行下肢静脉滤器置入后未再发生新的栓塞,经抗凝、溶栓等治疗后病情显著改善。

3 讨论

本组病例均与血管有关的病变,其特征为发病急、危险性大、短时间内有致残或致死性危害。介入治疗是一种新兴的微创技术,它操作简单、禁忌证少、疗效既快又满意、并发症少。本组有6例介入治疗前处于失血性休克状态,介入不受这方面的影响,一面纠正休克,一面插管栓塞,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止血效果。另外,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可以防止急性肺栓塞的再次发生,大大降低了致命性肺栓塞的发病率,同时为进一步溶栓提供安全保障。

介入治疗给出血性病人提供了一条治疗新途径。以往可采取内科保守和外科手术治疗,部分患者能够挽回生命,但传统的手术治疗复杂、创伤大、危险性大、并发症多,本组2例产后大出血及2例脾破裂,以往采取外科手术切除子宫和脾脏,我们采用出血动脉栓塞治疗既挽救了病人的生命,又保住了一些重要器官。介入治疗操作简单、痛苦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事实证明,介入放射学在急诊医学中显示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介入治疗有时不一定是治疗的根治性措施,而是为临床根治提供及时诊断创造根治条件。本组有1例贲门癌合并大出血并处于休克状态,暂不具备手术条件,保守治疗效果不佳,通过胃左动脉栓塞达到快速止血目的,为进一步外科手术根治创造条件。

总之,介入放射学在急诊医学的应用,充分体现了介入治疗微创、危险性小、相对安全可靠、快速高效等优点,使一些危重症患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李建军,翟仁友,戴定可,等.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咯血的疗效分析[J]. 介入放射学杂志,2007,16(1):21-23.

[2] 许林峰,张靖,陈耀庭,等. 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术在难治性鼻出血中的应用[J]. 临床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21(20):944-946.

[3] 周琦,赵友萍. 产后出血血管介入治疗进展[J]. 实用妇产科杂志,2005, 21(4):197-199.

[4] 吕维富,张学彬,张行明,等. 部分性脾栓塞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疗效与经验[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12):1092-1096.

[5] 何仕诚,滕皋军,郭金和,等. 消化道出血的选择性动脉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21(12):976-980.

(收稿日期:2009-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