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变化规律及临床价值

[摘要] 目的 探讨并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变化规律及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设为实验组A组;选取同时期的健康志愿者50名,设为对照组B组。对A组患者进行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动态监测,并将测量结果与B组健康志愿者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A组患者开始治疗时、治疗1周后和2周后的C反应蛋白血清水平分别为(12.2±3.2)、(19.3±4.9)、(13.5±4.3) mg/L,均高于B组的(3.2±0.9) mg/L,各个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临床神经功能评分将A组患者分为轻、中、重三个病情严重等级,随着病情加重,患者血清中的C反应蛋白浓度也在增加,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C反应蛋白血清浓度高于正常水平,而且病情越严重,测量值越高。C反应蛋白的血清浓度能够一定程度上反应患者病情的进展、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C反应蛋白;血清浓度;变化规律;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0(c)-0098-02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中老年人中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由于脑部供血的血管发生粥样硬化和血栓,血管管腔因此变狭窄或阻塞,或者血液循环中的异物阻塞脑部供血系统,导致供血的相应部位脑组织发生急性缺血和缺氧,发生坏死[1]。该疾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常导致患者发生残疾甚至死亡。有研究表示,急性炎症反应中,C反应蛋白是血清中发生变化的一种典型物质,可以作为心血管疾病危险性评价的指标[2]。本次研究中,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来该院治疗急性脑梗死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与健康志愿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进行了比较,得出其变化规律,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来该院治疗急性脑梗死的50例患者,将其设为A组,测量其治疗前、治疗1周后和治疗2周后的血清C反应蛋白的含量。B组同样为50名,由健康志愿者组成,同样需要测量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A组患者中有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55~78岁,平均(62.2±5.4)岁;治疗2周内,有14例发生死亡,36例存活。B组患者当中有23例男性患者,27例女性,年龄56~77岁,平均(61.8±5.6)岁。

1.2 患者入选标准[3]

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和病人的影像学检查结果,患者确诊为急性脑梗死;②患者近期无急性创伤、严重感染;③无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全身系统疾病;④患者无肿瘤,肝肾功能正常⑤患者对该研究知情,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A组患者入院后需要接受急性脑梗死治疗。在治疗前、治疗1周后和2周后,清晨患者空腹的情况下,分别抽取3 mL静脉血。室温下,将血样放入EDTA抗凝管中静置30~60 min,之后离心获取血清。在-20℃环境下保存血清,之后作为样本,使用免疫比浊法进行C反应蛋白血清浓度的检测,检测仪器为美国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使用同样方法对B组的健康志愿者抽取1次静脉血,并检测其C反应蛋白血清浓度。

在患者治疗前对其进行临床神经功能评分,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根据评分结果可将其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其对应分数分别为0~15分、16~30分和30分以上,比较三组患者三个时间点的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水平。

1.3 统计方法

应用 SPSS l9.0软件分析,采用百分比或率(%)表示计数资料,采取χ2校验进行数据对比。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的对比

2.2 临床神经功能三个等级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的比较

3 讨论

近年来,社会经济水平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但是由于精神心理压力、生活环境、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导致血脂、血糖、总胆固醇等升高,动脉粥样斑块和血栓的形成增加,基于该病理改变而出现脑梗死数量也在不断攀升,脑梗死已成为中老年人中十分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4]。动脉粥样硬化、血栓、血液循环异物等阻塞血管后,相应部位的脑组织血液供应受到阻碍甚至阻断,这直接导致脑组织的缺血、缺氧和变形坏死,患者出现相应的功能障碍。该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都比较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对病情进行及时而透彻的了解以及有效的治疗十分必要[5-6]。

C反应蛋白(CRP,C-reactive protein)是一种肝细胞合成的蛋白质,由于该蛋白能够与肺炎球菌的细胞壁上的C多糖结合,形成特异性沉淀反应,因此被称为C反应蛋白。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清中该蛋白的含量为0.8~8 mg/L。当机体发生组织损伤或者感染时,血清中的各种物质含量会发生明显改变,C反应蛋白就是其中一员[7]。临床上常使用C反应蛋白血清浓度作为非特异性炎性指标,应用于患者感染情况的判断、鉴别诊断肝癌和良性肝脏疾病、测定肿瘤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判断、鉴别诊断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等方面。当急性脑梗死发生后,机体发生炎症免疫反应,大量单核细胞被激活,释放出大量白细胞介素-1(IL-1),该细胞因子含量上升后,肝细胞得到刺激而大量合成C反应蛋白,因此此时对血液进行检测,会发现C反应蛋白在血清中的含量急剧增加[8]。在本次研究中,A组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后,在治疗的2周时间内,其C反应蛋白的血清浓度由初始的(12.2±3.2) mg/L在1周时间内迅速升至(19.3±4.9) mg/L,为治疗期间的最高值,并于治疗的第2周后降至(13.5±4.3) mg/L,但始终高于正常水平,即B组健康志愿者的C反应蛋白血清浓度(3.2±0.9) mg/L,提示患者急性脑梗死发作后的1周左右是病情最严重时期,需要严格控制好病情;其次,急性脑梗死患者的C反应蛋白血清浓度高于正常水平,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患者其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不同,病情越严重,C反应蛋白血清含量越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C反应蛋白的血清浓度可以作为一种临床指标,用以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病情发展,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该监测方法值得在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过程中进行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张仁荣.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8):25-28.

[2] 务孔云.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34-35.

[3] 吴杨,王水平,程晋成,等.高压氧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含量的影响及疗效观察[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13,20(1):12-15.

[4] 李宁,郭芳,刘云,等.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补体3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2):3247-3248.

[5] 韦远田.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清补体3与急性脑梗死关系的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3):5-8.

[6] 陈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a反应蛋白及肿瘤坏死因子-6和白细胞介素6L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3,30(1):42-43.

[7] 常红云,王晓鹏.C-反应蛋白和抗心磷脂抗体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进展[J].河北医药,2012,34(12):1860-1862.

[8] 周敏,古国荣.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研究[J].河北医药,2012,34(24):3729-3730.

(收稿日期:2014-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