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患者外科治疗后乳腺癌手术相关疼痛的影响因素探析

【摘 要】目的:深入探究与分析乳腺癌患者外科治疗后乳腺癌手术相关疼痛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了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在甘肃省肿瘤医院接受外科治疗的231例乳腺癌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对其中出现乳腺癌手术后疼痛综合征的9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基本资料与手术内容与未出现乳腺癌手术后疼痛综合征的136例患者进行对比,从中分析出乳腺癌手术相关疼痛的影响因素。结果:31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中,PMPS的发病率为41.1%(95/231)。结果显示,40-59岁年龄组的女性中PMPS的发病率为66.3%(63/95),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P

【关键词】乳腺癌;外科手术;术后疼痛;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0--01

乳腺癌属于临床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患病率逐年上升,且对女性身心健康、生活质量等均造成严重影响。临床治疗乳腺癌首选手术疗法展开治疗。乳腺癌手术后疼痛综合征(post mastectomy pain syndrome,PMPS)是一种发生于乳房切除术后的神经性疼痛症候群,该种症状属于乳房切除术或象限切除术后出现的一种持续性的慢性疼痛,发生于胸部、腋前和(或)上半部分手臂,通常持续超过3个月[1]。

确切机制并不清楚,一般被认为是在外科手术中由于神经的损伤所致,特别是腋窝部位的手术。疼痛可以出现在术后任何时候并且在愈合后仍有可能持续存在,长期预后不详;疼痛呈现神经性疼痛的特点,如烧灼样、电灼样或针刺样疼痛。

此类疼痛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少接受治疗,原因是医生和护士对此类疼痛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在乳腺外科的临床工作中,术后疼痛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本文为了深入探究与分析乳腺癌患者外科治疗后乳腺癌手术相关疼痛的影响因素,选取了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在甘肃省肿瘤医院接受外科治疗的231例乳腺癌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相关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在甘肃省肿瘤医院接受外科治疗的231例乳腺癌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PMPS组与非PMPS组。

PMPS组中,共有患者95例,年龄30-76岁,平均年龄(51.2±9.2)岁,平均体重指数为(26.8±3.8)kg/m2;

非PMPS组中,共有患者136例,年龄25-72歲,平均年龄为(42.0±8.2)岁,平均体重指数为(25.3±2.6)kg/m2。

将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等一般资料做好详细记录,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其他疼痛综合征,并结合PMPS的发生率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之后再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方式等情况进行记录,再将两组信息进行比对并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并加强分析,用()表示计量资料,组间差异用t进行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x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MPS组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

观察PMPS组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可知,低于40岁年龄段患者的PMPS发病率最低,为15.8%(15/95);其次是60岁以上年龄段患者,发病率为17.9%(17/95);40-59岁年龄段的乳腺癌患者中PMPS的发病率为66.3%(63/95),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详见表1,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手术方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次研究纳入的231例患者中,共有159例患者实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LND),其中PMPS患者8l例占50.9%,非EPMPS患者78例占49.1%。共有72例患者实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其中PMPS患者14例占19.4%,非PMPS患者58例占80.6%。实行改良根治术(MRM)的患者中,共有58例未保留肋间臂神经,其中EPMPS患者41例占70.7%,非EPMPS患者17例占29.3%;保留肋间臂神经72例,其中EPMPS患者18例占25.0%,非EPMPS患者54例占75.0%。

3 讨论

本次研究中PMPS的定义基于3点:疼痛的特点;疼痛的部位以及疼痛的时间。疼痛必须是典型的伴随特殊不适的神经性疼痛和特异的感觉异常,如麻木、针刺及烧灼感,疼痛位于术侧的腋窝、上臂、肩部或术侧的胸壁[2]。

然而,尽管此类疼痛非常常见,它的发生频率之高并没有被早期识别并引起重视,可能存在两种解释,第一是它发生于潜在的生命威胁的时刻,特别是围手术期,患者显然忽视了疼痛的存在或被认为理所当然[3]。另一个解释可能是患者对这种间歇的神经性疼痛存在一种焦虑和担心,以为预示着疾病严重或转移复发,从而潜意识里并不愿意报告这种疼痛或不适[4]。另一方面,医生和护士可能并不能特异性地识别PMPS,忽视了这一症状或认为其无关紧要[5]。与PMPS相关的危险因素分析主要呈现了一个比较明确的年龄组的差别。

年龄效应可能是由于相对较年轻的患者对于神经损伤更敏感或是更广泛的清扫腋窝淋巴结的结果;也可能是绝经前乳腺癌的本质反应。中年女性也可能存在更多焦虑,因此,有一个相对较低的异常感觉的阈值[6]。

本组病例中,<40岁年龄组中也呈现了低PMPS发生率的状况,可能与年轻患者更关注疾病本身,而忽视暂时症状有关。多数病例均实施了全乳房切除术,但疼痛似乎仅与是否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50.9%ALND组对比19.4%SLNB组)和是否保留肋间臂神经(70.7%未保留组对比25.0%保留组)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腋窝淋巴结清扫时可能损害肋间臂神经或更多细小的其他神经,从而导致了PMPS的发生,而改良根治术中简单地保留肋间臂神经可以明显降低PMPS的发生率。

护理人员在术后疼痛护理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病因不清及PMPS的发作特点,关于PMPS的护理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心理护理,通过人性化的关怀与细心的解释及安慰,缓解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患者对于治疗的信心以及依从性。

因此在对于PMPS的护理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倾听患者主诉,准确评估疼痛程度及性质;

(2)尽力避免继发和加剧 术后疼痛的因素;

(3)早期观察并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4)对于疼痛较剧烈,影响日常生活者,可以适当选择有效的镇痛药物。

综上所述,中年年龄组(40-59岁)女性出现PMPS的比例较高;腋窝手术方式影响PMPS的发生率。由此可知患者年龄以及手术方式是乳腺癌手术相关疼痛的重要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章宏欣,徐赢,张洁慧,et al.影响乳腺癌患者外科治疗后乳腺癌手术相关疼痛的因素研究[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6,14(1):28-30.

刘会东,王鹏,阚永丰.乳腺癌患者外科治疗后疼痛的影响因素研究[J].癌症进展,2016,14(8):793-795.

陈少如,张红梅,梁丹丹,et al.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功能锻炼依从性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7,3(10):21-24.

艾中平,高晓岚,李金凤,et al.乳腺癌手术病人术后化疗期间生存质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J].护理研究,2016,30(13):1566-1571.

王梓芳,史鐵英.乳腺癌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17):1281-1284.

朱为夷,栾忠良,刘晓静,et al.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临床研究[J].军事医学,2017,41(8):680-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