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资源优势条件下的内蒙古旅游商品市场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旅游商品作为旅游行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利于树立旅游目的地形象,增加旅游目的地创收。内蒙古旅游产品资源丰富,旅游商品市场近几年得以迅速发展,形成了蒙古族饮食等几大系列。但由于企业自身意识不强和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内蒙古旅游商品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旅游商品缺乏新意等五个方面,这些方面共同制约着内蒙古旅游商品市场的健康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文章建设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即突出地方和民族特色,加强旅游产品宣传,树立民族品牌,拓宽销售渠道和规范旅游商品市场。

关键词:内蒙古 旅游商品 资源优势

旅游商品销售是旅游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旅游业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旅游购物收入一般占旅游业总收入的40%以上,例如新加坡占59.6%,美国占54.7%,法国占52.1%,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占49.6%。但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在内的我国大多数内陆省份,旅游购物收入的比重只占到旅游总收入的20%左右。这一点充分说明了我们在旅游商品市场这一环节所做的功课还远远不够。

一、内蒙古发展旅游商品市场的资源优势

依托着深厚的草原蒙古族文化和丰富的资源条件,内蒙古旅游商品市场已经初具规模,旅游商品种类繁多。目前在内蒙古旅游市场上流通的旅游商品主要有以下几个系列:

(一)诈玛宴、烤全羊等蒙古族饮食系列

蒙古族的饮食主要由红食和白食两部分组成。过去主要为满足蒙古族游牧生活的需要,现在则主要用于蒙古族日常饮食和旅游者购物。所谓红食,即指肉食,主要是以牛、羊肉作为原料制成的食品,牛肉代表食品是蒙古族蚱玛宴,它是元朝的宫廷大宴,至今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目前蚱玛宴主要以真空包装和在蒙古餐厅现场品尝两种方式提供给旅游者。此外,被旅游者所热衷的还有牛肉干等比较方便携带、口味众多的牛肉制品。以羊肉为原料的食品主要有烤全羊、涮羊肉、手扒肉、羊背子等肉食,这些食品原是蒙古王府招待贵宾时的美味,现在则是草原上比较受游客欢迎的食品。所谓白食,即指奶食,主要有奶茶、奶油、奶酪、奶豆腐、奶皮子、马奶酒等,制作口味和制作方法更适合大众需求,颇受旅游者欢迎。

(二)羊绒衫、皮画等动物皮毛系列

内蒙古的山羊绒在全世界首屈一指,占我国绒产量的70%以上,特别是内蒙古西部的阿尔巴斯山羊绒,它产自鄂尔多斯高原的高寒地区,只有在这样海拔高,气候非常寒冷的地区才能够产出优质的山羊绒,因此享有“软黄金”和“纤维钻石”的美誉。同时以鄂尔多斯、鹿王、维信等为代表的羊绒企业也蜚声海外。除了羊绒制品,内蒙古还出产很多质量优良,生动再现草原民族生活场景的羊毛制品。例如:羊毛地毯、羊毛挂毯和羊毛毡画等。被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誉为“阿拉善双峰驼”所产驼毛,俗称“王府驼毛”,其品质位居全国之首,在海内外也享有盛誉。同时,展示草原文化丰富内涵的皮革制品也同样琳琅满目。例如有用羊皮、牛皮制作的各种生活用品以及装饰品,还有选用上等黄牛皮做成的各种栩栩如生的精美皮画、皮雕等。

(三)马头琴、蒙古刀等民族工艺品系列

北方的游牧民族拥有着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每件民族用品都凝聚着民族的智慧,展示着民族独特的文化。马头琴是蒙古族所特有的一种乐器,不但能弹奏出凄美的音乐,琴体本身也是一件造型独特的艺术品,深受海内外游客喜欢。蒙古民族服饰色彩鲜艳、设计新颖、展示了丰富的草原文化。蒙古刀不但是牧民的生活工具,也被蒙古民族视为一种圣物,是蒙古男儿随身携带的“三宝”之一,会给佩戴者带来平安和好运。蒙古刀刀身为优质钢打制,刀柄则为钢制、银制、牛角制或骨制,表面有精美的装饰和花纹。鼻烟壶是蒙古民族日常用品中的艺术精品,在过去是少数王公贵族身份的象征。

(四)莜面、焖面、荞面等杂粮食品系列

内蒙古物产资源丰富,在现代提倡健康饮食的环境下,杂粮食品正逐渐受到旅游者的欢迎。莜面是“内蒙古三件宝”(莜面、山药、大皮袄)之首,它是由莜麦加工而成,内蒙古莜麦产量约占全国的50%,素有“阴山莜面甲天下”的美誉。莜麦营养价值很高,蛋白质含量高达21%,比小麦高50%,是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首选。焖面是内蒙古西部特有的一道食品,既可以当饭,又可以当菜。荞面以荞麦作为原料,其营养价值丰富,且有清热、润肤等功效,是内蒙古小杂粮中的优良品种。

(五)发菜、肉苁蓉等土特产系列

内蒙古土特产品主要有发菜、蕨菜、黄芪、肉苁蓉、野玫瑰花、甘草等。发菜是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较高的野生食用藻类植物,发菜含蛋白质20%,比鸡蛋蛋白质的含量还高,含碘1.1%,食用味美爽口,是筵席上难得的美味佳肴。并且因为发菜与“发财”谐音,所以深受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的青睐。产于阿拉善盟素有“沙漠人参”之称的肉苁蓉具有非常高的药用价值。黄芪是与人参齐名的补药,在中医上有“圣药”之称,内蒙古黄芪的产量居全中国之首。从兴安盟阿尔山所产野玫瑰花中提取的野玫瑰油,素有“液体黄金”之称,是高档化妆品中所需最昂贵的原料。内蒙古出产的甘草产量仅次于新疆,占全国第二位,质量以鄂尔多斯“梁外甘草”和阿拉善盟“王府甘草”最著名。

二、内蒙古旅游商品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内蒙古旅游商品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旅游供给方面。

(一)内蒙古旅游商品产品雷同,缺乏新意

内蒙古旅游商品经营者大都采用小摊点、小铺面、小作坊的经营方式。由于其规模小、实力弱,也就决定了其经营的旅游商品较为单一,缺乏清晰的市场定位。就整个地区而言,目前内蒙古的旅游市场还缺乏专业性的或大型的旅游商品销售网点,对同一种旅游商品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价标准,而且很多商店里出售的旅游商品都大同小异,没有体现出各旅游景点的特色。例如呼和浩特市,无论是塞上老街,还是大召、博物院,甚至是国际商贸城,商家所出售的旅游商品仅限于皮画、皮囊、蒙古刀具、手工艺品,以及牛肉干、奶食品等。无论在外形上,还是质量上都相差不大。同一件旅游商品,在内蒙古不同地区的不同景点都有可能购买得到。

(二)内蒙古旅游商品以低档产品为主,缺乏中高档商品

内蒙古旅游商品资源丰富,但目前产品定位主要集中在中低档次。通过对内蒙古地区一些有代表性的旅游商品批发和零售地点的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旅游商品做工粗糙、没有特点、包装普通,假冒仿制类的低档商品占绝大部分,而真正质量好、做工精细、特色鲜明,包装精美的旅游商品则比较稀少。

(三)内蒙古旅游商品性价比低,商品标准化差

内蒙古旅游商品主要以低档产品为主,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商品的价格却让旅游者瞠目结舌,主要是因为旅游商品生产行业的许多领域市场操作不规范,政府监管不严,还没有纳入法制化管理范围,旅游商品市面上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与普通超市或商场相比,旅游商店中出售的同类商品价格至少要高一倍以上,而一些稀有土特产和名贵彩石的商品价格甚至可以翻到十几二十倍。同时,旅游商品市场上的仿造现象十分严重,商品标准化程度差。一些制作工艺不复杂,技术含量也不高的商品被任意仿造,以次充好的现象屡见不鲜。

(四)旅游商品知名度不高,生产厂商缺乏品牌意识

内蒙古的旅游商品种类繁多,但在旅游者心目中知名度最高、接受度最广的商品仅限于乳制品、羊绒衫等少数产品。大多数“唯内蒙古此地独有的产品”,例如蒙古刀具、蒙古皮囊酒、手绘披肩、内蒙古地毯、内蒙古挂毯、蒙古皮画、牛角梳、牛角杯等,消费者都比较陌生,即使发现它的独特性,也会因为品质和知名度无法保证而放弃,这主要源于相关旅游商品的宣传力度和推广度不够。同时,对于知名度较高的产品,旅游者在选择过程中由于品牌问题也会顾虑重重。例如鄂尔多斯等羊绒衫品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很高,但因为该品牌销售价格主要以本地物价水平决定,所以消费者在内蒙古本地购买的价格并不是最优惠的。而本地一些物美价廉的产品则因为其品牌影响力不大而无法吸引大量的旅游者。究其原因,主要是生产企业大都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没有自发积极地去弘扬民族产品,品牌意识淡薄。

(五)旅游商品缺乏深加工

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装”。一件商品能够被游客购买不仅要有好的质量,而且还需要良好的外观和精美的包装,只有内在美和外在美都得到游客的认可,才算得上是一件令买卖双方都满意的商品。内蒙古很多旅游商品其自身的品质完全可以算得上是上乘产品,但因为包装简单,商品的价格和知名度就受到很大影响。例如牛肉干,内蒙古的牛肉干都是用上等的科尔沁牛肉经过若干复杂程序精心制作加工而成,但是由于包装比较随意,它的价格却比包装精巧细致的普通牛肉干低很多。旅游商品深加工不足,直接导致了旅游商品层次低的问题,出现“一等货色”、“二等包装”、“三等价钱”的现象,不能满足高层次游客的要求。旅游者购买商品不仅看重商品自身的使用价值,还把商品作为其身份和地位的一种象征。同时,深加工、精包装的商品更能展现旅游商品的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

三、针对内蒙古旅游商品市场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旅游者对旅游商品需求状况分析

1.偏爱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

从全国来看,绝大多数游客偏爱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因为当他们到达一个陌生的地方所购买到的商品可以作为自己别样经历的一个美好见证,同时将当地的特色小商品作为礼物送给亲戚朋友也是一件既有面子又实惠的事情。

2.要求物美价廉,实用性与纪念性相结合

现在的游客选购旅游商品时,在追求物美价廉的同时不仅考虑商品的纪念意义,还要求旅游商品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不会像以往一样,买一大堆玉器、古董除了收藏纪念之外毫无用处。

3.注重旅游商品中所包含的文化性

旅游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文化性。对于旅游者而言,一件精美的商品,应该不仅可以让他感受到美的存在,还应该让其领略到商品所体现出的深厚的文化内涵,甚至是一个民族的气质与灵魂。

(二)发展内蒙古旅游商品市场的对策

1.突出民族风情,展现异域特色

旅游者在购买旅游商品时,独特性是其对旅游商品最直接的要求。空间环境的差异所引起的旅游资源、地理条件等的差异是导致旅游活动出现的主要原因,而自然环境的差异会通过人文要素的不同得以体现。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旅游商品的独特性和标志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外许多旅游城市非常重视当地标志性旅游商品的开发,使旅游商品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并做到艺术性与实用性兼备。例如我国海南的椰子壳、贝壳雕刻工艺品,潍坊的风筝工艺品,新加坡的“狮子”玩具等,这些“独一无二”的纪念品不但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也提高了这些城市的知名度。内蒙古的旅游商品也应展现出自己的民族特色,把草原民族独特的游牧和狩猎等生产生活方式通过旅游商品的形式展现给游客,这也正是旅游者需要的。旅游者出游就是为了求奇求新,因此在设计开发旅游商品时要从旅游者的需要出发,多开发一些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日用品和艺术品,例如不同材料、不同样式、不同档次的马鞍子形状的纸巾筒,这样的生活用品既有蒙古族特色,又因为材质不同拉开了产品档次,给消费者选择的余地,把它摆在家里,既是日常用品、又是一件艺术品,自然会受到旅游者的喜爱。

2.加强对内蒙古旅游商品的宣传

重视对内蒙古旅游产品的宣传,减少游客信息的不对称。首先,在旅游促销宣传时,加强对我区优秀旅游商品和名优产品的宣传,改变目前的旅游宣传只重视对美景和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宣传。其次,在内蒙古各级政府旅游宣传网页中,加入对旅游商品和地方名优产品以及优秀生产和销售企业的介绍。最后,旅游商品宣传方式应多样化,广泛应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专业刊物、旅游推介会等各种渠道。通过宣传可以使旅游者认识内蒙古丰富的旅游商品,减少旅游者的信息不对称,保护了旅游者的权益,增加旅游者的消费,从而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综合效应。

3.打造民族品牌,树立旅游形象

品牌效应在今天越来越明显,一个知名品牌可以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因此创立品牌已经成为企业的共识。旅游行业属于无形的服务性行业,作为旅游行业中唯一可以发生所有权转移的部分,旅游商品更应树立自己的形象,建立自己的品牌。树立品牌应提高旅游商品的硬件和软件水平,所谓硬件就是旅游商品的质量一定要上乘,这是提升产品形象、树立良好口碑的关键。所谓软件是要加强旅游商品的包装和宣传。精美保装可以提升产品档次,广泛地宣称则可以扩大产品知名度。目前,内蒙古旅游商品已经逐渐在品牌方面做文章,并取得一定效果。例如民族商品生产企业——苏鲁锭蒙古人皮业已经走出了第一步,成为我区民族商品生产企业的典范。

4.拓宽销售渠道,探索新的销售方式

所谓销售渠道,是指旅游商品从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向旅游消费者转移过程中所经过的途径,又被称作销售分配系统。销售渠道有直接渠道和间接渠道。目前旅游商品市场普遍采用的是间接销售渠道,即旅游者购买旅游商品的途径多为商场、超市和旅游商品商店。事实证明,旅游者对生产旅游特色商品的工艺充满好奇心,适当引导旅游者参观其生产制作场地和过程,就会激发出游客强烈的购买欲望,将工厂和商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这种“后店前厂”的销售方式即是直接销售渠道。例如呼和浩特市蒙亮民贸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就在店后,旅游者参观了工厂之后,都会对旅游商品的制作过程拍手叫好,接下来选购商品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

5.规范旅游商品市场,保护游客利益

市场经济合理运行的前提是要有规范的市场秩序,旅游商品市场更需如此。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门应颁布旅游商品市场的法律规范,对旅游商品行业实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双重管制,把定时监督、检查纳入旅游市场治理整顿工作中,形成制度。同时,政府应成立旅游商品标准化机构,逐步形成旅游商品标准化体系。打击非法的盗版仿冒,保护正规的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利益。引导旅游产品创品牌,申请专利,对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旅游商品的企业和个人进行惩罚,并建立合理的处理机制,解决游客购物侵权投诉,维护旅游者权益,。另一方面,政府要为旅游商品的经营者提供一定的优惠条件和必要支持,比如资金和技术方面等。

伴随着内蒙古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商品在旅游业中的比重也将不断增加,大力整顿和发展旅游商品市场对旅游经济的发展也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认识旅游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政策和企业意识两个层面不断规范旅游商品市场和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内蒙古旅游业的竞争力才能逐渐增强,在激烈竞争的旅游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曾兰君.我国旅游商品开发策略初探[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3)

[2]秦颖,骆高远,周优光.内蒙古旅游商品开发探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3]陈涛.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策略[J].中国市场,2007,(39)

[4]刘伟平,陈秋华.旅游市场营销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5]钟志平.旅游商品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6]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编.内蒙古导游基础[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李晓冬,内蒙古财经学院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硕士,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