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型大学建设背景下的物流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传统高等教育遭遇多元化人才需求的挑战,大学及时向创业型大学转变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文章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为例,客观分析当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探讨学校、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等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关键词]创业型大学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王耀燕(1980-),女,浙江义乌人,义乌工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浙江义乌322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重点专业“物流管理”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0102)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111-01

目前,企业用人难与毕业生就业难之间的矛盾已经引起了社会对大学的问责。从根本上说,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衡量大学教育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应当是能否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创业型大学强调学术与市场的结合,强调大学积极主动和市场互动并从市场中获得资源,强调大学对于环境需求的适应能力。其基于市场的、环境的价值取向,符合当前社会对大学人才培养的要求,有效促进大学增强市场适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一、当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

1.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课程内容陈旧。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物流教育有了长足发展,但物流理论的研究和学科体系的建设严重不足,现有的物流理论不成熟,几乎都是从国外引进,没有形成与本国、本地区物流发展实际相结合的现代物流理论体系。

物流管理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学、经济学、运筹学、物流管理基础、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管理、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商品学等。管理学基础等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相对独立,缺乏有效的融合,导致学生学完所有课程以后,不能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于迅猛发展的物流行业来说,课程内容的及时更新显得尤为必要。否则,将直接导致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岗位的脱节。

2.师资力量不足。我国物流专业教育起步较晚。2001年,北京物资学院首次开设物流专业,当前从事物流专业教学的教师所学专业大多是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对物流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不系统、不全面,同时也缺乏专业实践经验。教师自身能力和经验的不足,在影响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加大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难度。

3.教学设备欠缺。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对实践教学要求高,但购置物流设备,建设物流实训室,不仅需要大量资金,还需要较大的场地,在短期内很难实现。校内专业实训设施建设不足,直接导致教师教授实践课难,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很少,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不足,致使毕业生与市场吻合性差,不能满足企业岗位的需求。

4.以教师为主体,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统教学方法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作用,忽视学生“学”的主观能动作用。近年来,大学课堂上教师的激情逐渐褪去,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再高涨,在高职院校的理论课堂上,“教师唱独角戏,学生玩手机”的现象屡见不鲜。追根溯源,是教师没有真正做到从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和授课对象的实际特点出发,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致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业型大学人才培养的内涵

创业型大学(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是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学者伯顿·克拉克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创业型大学在教学和研究之外,更注重将研究成果转移到经济领域,通过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承担起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历史使命。

创业型大学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学校与政府、产业的有效互动,同时兼顾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注重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促进三者协调发展。

三、学校、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业型大学的第一要件是大学在它的战略方向上要有相当多的自主权,第二个要件是它必须与其他机构有密切的相互作用,它不应当是一个孤立于社会之外而存在的象牙塔。当前正值物流业的高速发展期,物流业已被列入国家产业振兴计划,各级政府对物流行业的发展都非常重视,物流企业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急需高技能专业人才。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必须及时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开阔视野,整合学校、政府和企业多方资源,加强与政府、企业的合作。

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目前,专业已与义乌市现代物流发展指导办公室、义乌市交通发展有限公司、义乌市货代与仓储协会建立合作关系,实施“校企共建”,由学校与政府、企业共同完成专业人才的培养。具体措施如下:

1.转变观念。学校、教师和学生要及时转变观念,学校和教师应树立服务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以“学生”为本,确立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由学校聘请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企业的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学生应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

2.建设高质量的专业教学团队。高等教育之本是教师和学生,有一流的创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创新人才。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设法帮助学生点燃头脑中潜在的创新火把,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勇敢地面对所有的困难和挑战。针对专业教师能力和经验的不足,积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针,建设专业教学团队。一方面,鼓励教师发挥理论基础扎实的优势,利用节假日到企业一线工作岗位进行挂职锻炼,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解决企业运营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及时了解企业对岗位工作人员的要求;另一方面,从企业聘请专业人员,担任课程教学,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等。

3.整合学校、政府和企业多方资源。学校积极与相关政府部门、企业合作。如鼓励教师参与政府和企业的项目开发,提高教师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提升专业教师的行业影响力;教师为行业、企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收集企业相关教学资料,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在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克服校内教学设备不足的困难;学校为行业、企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等。通过与政府、企业的深度合作,不断整合三方资源,共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4.以学生为本,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树立“既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既要注重科学素养的形成,又要注重人文素质的提高;既要强调求真好学、踏实勤奋的学风,又要强调创新进取、追求卓越的雄心”的指导思想,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

总之,在创业型大学建设背景下,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问题,为企业解决用人难的问题,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优秀的专业人才,最终实现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共赢”。

[参考文献]

[1]冒澄.创业型大学研究文献综述[J].理工教育研究,2008(2).

[2]丁亚金.走向创业型大学之路上的问题与挑战[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3]向春.创业型大学的理论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4).

[4]龚春芬,李志峰.创业型大学教师发展:目标选择与实践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

[5]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08]64号)[Z].2008-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