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质量保障系统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教学质量是高等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立足之本。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迅速推进的今天,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成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校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我国80多所高校设置的本科专业,目前该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基本完善,处于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时期。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系统结构及其运行机制进行研究与探索,是急需和必要的。

关键词:教学质量;教学过程;教学管理;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5-0161-03

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教学质量是高等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立足之本。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迅速推进的今天,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成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实行学校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我国80多所高校设置的本科专业,目前该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基本完善,处于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时期。当前,从我国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高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分析,其基本思想是以各自依托的学科背景为基础,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诸多问题都显得还不够成熟,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对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系统结构及其运行机制进行研究与探索是急需和必要的。

本文欲通过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并进一步探索其运行机制,实现对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的管理和控制,获得商科高等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科学模式,以期对该专业建设与发展都具有很好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一、构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质量保障系统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结合“大商科”背景,在流通领域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食品生产及流通的安全风险监测和控制、食品安全标准规范化管理、食品快速检测技术等方向培养“口径宽、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广”的人才,向社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

具体实施的系统架构如下。

(一)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设计

按照国家教指委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要求开设专业必修课程,我校依托上海经济的发展和本学科领域的人才需求,结合我国商科院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我专业增加了以商品及其流通为特色的课程,如《商品学》、《会计学》、《经济法》等公共选修平台课程,以及《食品物流学》、《食品连锁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学》等专业性课程,并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及利用商科课程,在教指委文件规范基础上,革新整个课程体系,突显我校商科院校特色,办出具有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及检测特色的应用型专业特色。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设计

实践教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遵循方法的创新性、设计的系统性、结构的协调性、内容的成长性等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平行运作、有效结合。

根据商科高等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特点,提出了“七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见图1),把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整体培养目标落实到各实践教学环节中。构建了以实验教学为基础,以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为重点,社会实践为辅助,资质考证为鉴定的完整实践教学体系。

“七位一体”的框架中以“产学研”合作作为融合校内外实践教学内容的交叉点,研究过程中,搭建更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作为校企共同教学及人才实践基地,加强相互交流,达成可持继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各阶段实践教学通过“产、学、研”合作为纽带,以多种方式相互补充,相互融通。

二、加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体系运行机制的研究

完整的专业教学过程包括下列各环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教材选择、教学研究活动、课堂教学、辅导答疑与作业批改以及测验、考核和考试等规划内容与实施方法。具体体现以下方面。

(一)日常的教学过程管理与控制

1.人才培养方案管理

由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较新专业,应实时关注本专业的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本专业的规范,及时更新和修正。由分管教学的院领导及教师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经院长批准后重新向全院发布。

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以年级为单位,新制订或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从每年9月入学的年级开始执行,到该年级毕业前有效。

2.教材选用与征订

分管教学领导组织各教师进行本专业各年级的教材选用,并将选用的书目录入“教学信息管理系统”,教学单位再将录入的信息导入、打印并加盖公章后的纸质文件和电子文档一并交教务处教务科。

选用自编教材(讲义)或包销教材,须向教务处提交书面申请说明理由,由教务处报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材工作小组批准后方可选用。

3.教学研究

分管教学领导负责管理本专业的教学研究活动。每学期开学时系主任制订教研活动计划,由分管教学领导审批后在教学单位存档备案。

系主任负责组织本教研室教师按计划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并填写《教研活动记录》。每学期末由系主任完成教研活动总结,连同《教研活动记录》交教学单位存档。

4.课堂教学及管理

所有任课教师都必须按课程表安排的时间和地点准时上、下课,特殊情况下需要变更的,应提前到学院信息门户教务系统中填写“临时调课申请”办理手续。

所有任课教师都应做到按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和教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实验课的授课按课堂教学要求进行。按学院的规定开展课堂听课,不同专业、教师之间也要互相听课,听课应填写《听课评价表》。

5.辅导、批改作业及管理

任课教师应在课外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辅导,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成绩。任课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布置一定量的课外作业,并进行批改,督促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分管教学领导、系主任应对本专业教师进行辅导和批改作业的情况进行抽查和检查。

6.测验和考核

分管教学领导对本专业承担课程的考试命题质量负责;系主任负责组织本专业教师进行所承担课程的考试命题工作和试题库建设;由任课教师确定难度相当的A、B两套试题,经教研室主任审核、教学单位分管教学领导签字后送教务处,教务处从两套题中抽取一套使用,另外一套试卷用于补考;实行教考分离的课程,其考试试题不由任课教师命题,由分管教学领导或教研室安排其他教师选用试题库中的试题,或另行命题。考试试题管理的各个环节管理者都必须遵守保密规定。

各门专业课程的考查和考试试卷,由任课教师阅卷评分;以专业为单位,通过集体复核减少阅卷出错率。

学生各门课程的学期总成绩,由任课教师按学院的规定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按一定的比例评定,并录入“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再从系统中导出并打印成绩单和《试卷分析统计表》,并填写《试卷分析统计表》进行试卷分析。经教学单位分管教学领导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后,成绩单和试卷分析统计表在教学单位归档;学生期末考试试卷,由任课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送到教学单位进行整理和装订,再由教学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送教务处教务科试卷库进行归档;期末考试试题样卷及评分标准,由教学单位归档。

(二)教学过程中的管理与控制

1.听课是教学过程管理的有效途径

听课是强化教学管理的一项有力措施,也是教学研究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有教学活动就有听课,因此,多层次听课可以准确地把握教学工作的真实情况,为教学管理、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础。

2.督导是教学过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院、系两级教学督导机构可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监督和规范教学工作,建立教学督导制度,开展教学督导工作,有效地对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检查和监督,并根据督导结果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3.教学阶段检查是教学过程管理的必要手段

教学检查是稳定教学秩序、保障教学过程质量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教学检查包括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3段检查,主要检查教学秩序、教学环节和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1)学期初主要监控任课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编写的学期授课进度计划,教案、备课的方式和充分程度。(2)学期中主要依据教学进度,检查教师教学进度实施情况,教师是否按学期教学要求上课,学生反响情况,期中考试及对其分析情况等。(3)学期末主要检查期末复习、命题、考试、阅卷、成绩登统、期末考试分析等,其中考试分析对今后教学改进、教学过程质量的不断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4.评教是教学过程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

学生评教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又是教学过程质量的直接体现者,学生对任课教师教学水平最有发言权。学生评教制应包括学期中的过程评估和学期末的终结评估。综合评教制是指通过听课、问卷调查、同行评议、专家评价、学生评教等方式,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综合考评,由教学督导组、系领导及教师和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

5.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

教学研究以两种形式体现:一是发动和组织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结合各自的本职工作进行教学研究;二是设置教学研究的机构和人员,专门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学研究队伍,以保障教学过程质量的不断提升。

(三)质量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

1.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五位一体”的多元评价主体体系,学生、同行、领导、督导组专家、教师本人从不同角度,按照不同评价指标体系对课堂教学质量做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差”5个级别的评价。这样,既可以使各主体在评价中发挥更大作用,又可以保证评价全面、准确、有效,也是评价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的前提条件。

注重评价结果及时反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应该及时反馈给教师本人,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2.完善教学奖励制度

教学奖励是对教学活动的积极成果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是对教学实践主体价值的尊重、确认和肯定。学校正不断完善本专业教学奖励制度。主要做法是通过青年教师教学业务竞赛(包括课堂教学观摩类、教学改革论文类、课件设计类)、优秀课程奖励制度、优秀主讲教师制度、课程负责人制度、校内教学名师制度等来开展教学奖励活动。学校通过一系列的比赛给予教师一定的荣誉,既增长教师的知识和才干,也增强了教师争先创优的意识。荣誉激励是正强化,具有长期激励的效果,并能得到加强。教学奖励的评定工作,要注意公平合理地评定奖项,以保证教学奖励的信誉,否则起不到教学奖励的激励作用。

3.完善进修培训制度

首先,学校要满足教师各种不同进修和培训的需求。对于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对于学历较低的教师,鼓励他们进一步深造等。对于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提供国内进一步交流学习的机会,鼓励和资助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出国深造、国内外访问学者和进行外语培训,使他们能始终站在学术和科技的前沿。其次,学校可以规定各种带薪休假制度。带薪学术假制度可以使教师一边休息,一边专心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科研和访问等。此外,经常举办学术报告会和研讨会,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提高教师教学的创新、学习和适应能力。

三、教学结果与质量跟踪调查

为了加强本专业教学体系的运行,我们对教学结果与质量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对象为本专业2012届毕业生。

1.调查对象与内容

调查对象:以2012届毕业生为主,共60人。

调查内容:学生对本专业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适应性的评价;学生对学校教学与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学生对本专业教学与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2.调查结果

本专业对近60名毕业生进行了电话、问卷调查,调查统计结果如表1。

从表1得出如下结论:学生对本专业的总体教学工作还是肯定的,无论12项指标,还是总体指标,绝大部分毕业生认为本专业的教学工作为B级——中等偏上的水平。其中,90%以上的学生认为本专业教师的教书育人、学生的学习秩序和自我管理为优良(A+B);近90%的毕业生认为本专业的师资队伍状况、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教学管理制度、校院管理人员素质为优良;80%以上的毕业生认为本专业的教学仪器设备、专业资料、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为一般水平(B+C),更有个别学生认为本专业在图书资料、综合能力培养和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尚不够到位。

总之,通过本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社会反馈信息,为进一步检验和发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质量方面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了解社会就业形势的现状及发展趋向,探索教学质量形成的诸多因素和相互关系,寻求本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相协调的途径等,提供大量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敏,肖新生,夏岩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研究的思考[EB/OL].http://wzhz.cqvip.com/hzpinglaoshi/qk/88317X/201001/33037419.html

[2] 励建荣.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教育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食品学报,2004,(4).

[3] 凌去非,李义,黄鹤忠.综合性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1,(3).

[4] 宫霞,王淑珍.我国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构建的创新性思考[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7,(4).

[5] 檀德宏,纪淑娟,刘玲.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9).

[6] 王丽玲,胡斌,杨宝球.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教学调查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3,(10).

[7] 张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

[责任编辑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