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医体结合”价值理论体系研究

摘 要:“医体结合”作为一种促进健康的新研究领域,是医学和体育学科知识的相互融合和相互渗透,其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但是它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上的积极作用是无法忽视的,其研究价值对提高我国国民体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拟从健康促进和专业人才培养两方面来归纳分析“医体结合”理论体系。

关键词:社会体育;医体结合;价值理论

中图分类号:G804.55;R197 文献标识码:A

一、“医体结合”概述

1.“医体结合”内涵

现代体育和现代醫学的快速发展,为两种学科提供了结合的可能性,或者说必然性。简单来说,假如人身体骨折或者瘫痪创伤,那么术后就需要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达到恢复身体机能、增强免疫力的目的。伤者不能单纯依赖于药物治疗,术后的康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医体结合”更加强调危险发生前的预防机制。“医体结合”是现代医学和现代体育发展的重要特征,正是利用医学的医疗、人体健康测评、体育疗养功能、疾病预防、体育健美等多方面来结合来应用实践。

2.“医体结合”专业

研究“医体结合”理论之前,有必要先研究“医体结合”专业。“医体结合”专业是研究基础,“医体结合”有着几十年的研究历史,运动医学、运动人体科学被认为是“医体结合”专业的前身。在现代人才培养中将医学知识和体育知识相结合,培养医疗康复机构、体育健康、体育和医疗相结合的相关内容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各高校自主办学权加大,增加了不少关于体育和医疗结合的相关课程,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具有了一套相对完备的科学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了不少的医体结合人才,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也为我国研究“医体结合”理论提供了实践理论,奠定了一定基础,对我国国民健康具有指导和监督意义。

二、理论与实践发展

1.“医体结合”与健康促进之间的关系

健康促进是指个人和社会、国家共同追求的健康目标,是采取一定的方法,提倡健康行为,进而提高国民处理和解决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增强国民身体素质,减轻身心压力。其重要意义在于促使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医体结合”作为一种健康防治的新模式,具有低投资、高效益的特点,对促进健康行为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健康促进是由个人健康促进和政府健康促进组成的,“医体结合”的防治方式对个人、社会健康潜能的发挥极为重视并且加以改变。个人行为改变是政府行为(社会环境)改变的组成部分,都强调三方面,指的是预防健康、卫生服务、健康行为教育。在“医体结合”模式下我国的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病、糖尿病等发病率和致死率都有一定程度下降。体育科学和医学之间的知识交汇结合,不但是知识技巧的融合,而且在健康预防、健康恢复等方面有极大的创新,在促进健康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医体结合”与专业人才培养

目前“医体结合”作为新的研究领域,也有了几十年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历史,其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医体结合”模式发展、壮大、创新的基础,是承上启下的。社会的发展决定社会需求,现代人追求健康、养生,体育和医学的融合正迎合了市场的需求,所以对“医体结合”模式专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从学术研究上,还是应用实践上,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都是必要的,并且应该加大教育投入和社会重视。目前,我国在专业人才培养上分为三类,为“医体渗透”专业、“以医为主,兼顾体育”专业、“以体为主,医体结合”专业,无论哪种专业培养方式,都给“医体结合”提供了新的实践和认知机会,丰富了“医体结合”模式。当然在人才培养中也存在一定问题,有待探讨。

三、结语

“医体结合”的实践是其价值理论的体现和反馈,“医体结合”新型健康模式为个人、家庭、社会带来的“实惠”体现在它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个人行为、政府行为改变后国民的体质增强的有益指导。“医体结合”的人才培养和健康促进是其发展和创新的源泉,不仅对以后研究医学和体育学科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机制有指导作用,更是在公共卫生防治、积极干预生活方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医体结合”模式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有益健康,是值得探索的新道路。

参考文献:

[1]姚鸿恩,李宗珊,周 军,等.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现状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4):2.

[2]马雪峰.社会体育专业“医体结合”课程设置开发研究[J].大观,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