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体医结合助推健康社区建设模式探索

摘  要: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采用问卷法、座谈法和实地考察等方法,对深圳市街道的文体和卫生基本公共服务现状、社区居民健康服务需求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社区居民的健身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通过政府引导—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力量主导的方式,逐步建立符合国家政策的体医结合助推健康社区建设新模式。

关键词:健康中国  体医结合  健康社区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1(a)-0184-05

2016年10月8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要引导全体人民向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的方向去努力[1]。同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建国以来首次在國家层面提出的健康领域中长期战略规划。此《纲要》把大健康作为最突出的新兴产业,指出要从“医疗健康干预”向“非医疗健康干预”转变,因此体育与医疗跨界融合是最重要的和最直接的方式[2]。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加,亚健康人群不断地增加,慢性病及其并发症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首要杀手。根据2018年中国健康大数据统计显示[3]:全国糖尿病患者达到9240万、高血压人口2.7亿、高血脂人口1亿多、超重或者肥胖症患者约为7000万~2亿、血脂异常者达1.6亿、脂肪肝患者约1.2亿。面对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带来的生活方式转变与体力活动不足所导致亚健康人群和慢性病人群突增的现实困境,美国运动医学学会和美国医学会共同发起并推广“运动是良医”(Exercise is Medicine)的理念。目前人们已普遍认识到科学运动是提高生活质量、延缓衰老、预防慢性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种有效的低成本的干预方式。但科学运动,并不是人人都掌握的。据2014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报告[4]显示:2014年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为3.64亿,但接受过科学锻炼指导的人只有48%,其中的32.3%接受的是家人或朋友的指导,而接受过专业指导的只有5%,还有部分通过看书或者视频自学方式进行锻炼。体育和医疗的有效融合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和健康中国建设重要指示的迫切需要,是推动健康革命的迫切需要,是回应群众关心的迫切需要,是“势在必行、迫在眉睫”的大事[5]。深圳作为我国的经济特区,在各个方面都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因此,笔者在“健康中国”的战略背景下,对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街道各社区体医结合如何助推健康社区建设进行新模式的探索。

1  研究目的与对象

以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街道各社区的文体和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现状、社区居民服务需求及存在的突出问题、社区居民的健身模式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法、座谈法和实地考察等方法,探索体医结合助推健康社区建设新模式,从而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提升社区居民健康意识及素养,以更加平衡、充分、高质量的体医深度融合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调查

街道社区范围内开展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了解居民对于社区文体、卫生及体医结合服务的需求和评价。

2.2 座谈会

社区基层服务人员,相关专业人才座谈会:社区基层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及文体、卫生及体医融合等专业人才座谈,了解服务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创新举措。

社区各年龄段居民座谈会:街道范围内选取若干个社区居民进行实地访谈,了解基层相关服务使用和需求情况。

相关专家座谈会:选取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及体育等相关领域专家座谈,征询专业建议及进行可行性评价等。

2.3 实地考察

街道外调研:选取文体、卫生及体医结合发展相对较好的健康社区进行实地走访。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街道社区公共文体及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现状

街道社区体育文化服务设施情况:下辖的4个社区拥有综合体育馆为零、健身主题跑道2条、社区公园9间及广场2个,图书馆零间、中英街历史博物馆1间,幼儿园3间,小学2间和中学1间。下辖的四个社区内体育健身场馆、设施薄弱,体医融合的场所为零,几乎不能满足辖区内真正的科学体育锻炼和促进居民健康的需要。

街道社区文体及卫生服务机构情况:下辖的4个社区拥有医院零间、妇幼保健院零间、社康中心2间。4个社区各拥有一社区工作站,下设有:社区民意表达工作室(党代表工作室、人大代表联络站、政协委员工作室),综合服务窗口、消防安全委员会、社区综治信访工作室,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站,计划生育协会,社区妇联,民兵营,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社区团委等机构。由以上机构可以看出:下辖的四个社区内文—体—卫是独立运转部门,没有这三者之间的纽带桥梁机构,更不用提体医的深度融合。

街道社区文体及卫生服务人才建设、服务内容及体制机制建设情况:下辖的4个社区拥有社区文体团队,但无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无社区健身团队。“体医融合”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为空白。依托民生微实事等项目平台,带领社区居民开展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在辖区范围内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社区新风尚,但缺乏科学的指导,且辖区居民参与的群体以老年人为主,比例不高,辐射各年龄群不够广。虽然经常开展各种健康教育讲座,尤其以慢性病相关知识讲座居多,但偏于医学方面,而对于慢性病如何进行科学的体育干预的讲座缺乏。体医结合相关体制机制建设目前空白。

3.2 街道社区居民体医结合服务需求情况

通过向四个辖区的居民发放《街道社区公共文化、体育和卫生服务居民满意度调查问卷》,收回问卷367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98份,其中20岁以下人群占了22%,20~35岁人群占了19%,36~50岁人群占了23%,51~65岁人群占了18%,65岁以上人群占了18%;男性为118名,占了41%,女性171名,占了59%;调查年龄层和性别分布较合理。

被调查居民最喜欢参加的社区文化活动类型为群众文艺表演,喜欢的体育活动类型体育竞赛,广场操和健身走。67%被调查者会选择家门口的社康中心就医,23%被调查者不会选择家门口的社康中心就医。绝大多数被调查者都希望有专业的体育指导员、需要专业健身房、需要康复机构。

绝大多数被调查居民对社区的文化配套设施、体育配套设施和卫生配套设施都是满意的。

绝大多数被调查居民对社区开展老年人群、中青年人群和儿童人群的文化和体育活动都是满意的,同时对社区提供的医疗服务也都是满意的。

3.3 街道社区体医结合助推健康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街道社区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引下,“体医结合”协同发展尚处于起步萌芽阶段,“体医结合”模式在实施层面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如“体医结合”相关机构、符合“体医结合”服务场地设施、“体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体制机制方面都处于起步摸索阶段。由于我国一直以来体育与卫生两大部门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两大部门的协同互动相对比较少。群众一般认为医疗是防治疾病,体育运动是锻炼身体,而忽略了体育与医疗之间的相关性。“体医结合”的理念还没有深入民心,甚至目前有些领导和群众不知“体医结合”为何物,才会导致街道各个社区的居民在文体卫场所和設施如此薄弱的情况下,居民竟然对文化配套设施、体育配套设施和卫生配套设施还是满意的为主。这大大地制约了“体医结合”相关服务机构的出现,限制了“体医结合”相关服务的宣传和推广,更别谈有“体医结合”相关服务场地、激励机制和经费支持,致使“体医结合”的实际状况不尽人意。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急需大批体医结合的专业人才。但目前的困境是技术服务人员懂体育,但不懂运动监控、体育保健等医学知识,懂医学但不懂如何科学锻炼。因此,在“体医结合”的初级阶段,既懂体育又懂医学的人才缺口是瓶颈。

4  课题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体医结合”体制机制缺位,需建立

根据街道社区开展科学体育锻炼的现有条件和社区医疗发展水平,需建立体育和卫生联动的“体医结合”健康管理体制机制,研究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和实施计划。从政策层面对社区科学健身、医疗服务相融合进行引导,以政策为导向,街道各社区行政部门进行联动,制定包括社区体医服务等各项政策时,由体育和卫生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协商,形成具有导向性的指导性意见和政策,为落实“体医结合”助推健康社区建设清除现存于体育、卫生部门之间的体制障碍,引导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社区体育与医疗发展的事业中。

4.2 ”体医结合“健康服务新理念未深入民心,需宣传和推广

随着国家对《全民健身纲要》的全面推进,社区居民越来越认识到科学锻炼对促进健康生活的作用。目前社区居民虽然对健康促进、康复保健的认识有所提高,但还未从根本上理解与接纳,对“体医结合”的了解程度不高,甚至是一无所知。社区是健康理念传播和服务提供的主营地,因此各社区应加大“体医结合”的宣传力度,倡导“体医结合”健康观[6]。从幼儿、青少年抓起,从提高少儿健康风险意识入手,培养其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终身锻炼的习惯;举办各种“体医结合”健康讲座、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提供“体医结合”健康咨询、建立健康档案等形式促进居民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和健康观;编写相关体医结合宣传手册,发放宣传手册、入户宣传;充分借助媒体、报刊、研讨会与移动互联网推送等多种新型大众传播媒介,以科学、健康、鼓舞人心的口号向社会宣传“体医结合”的健康价值、健康意识,以提高人们对“体医结合”的参与度、关注度和认可度,为“体医结合”这一健康观念与实践模式的传播与普及营造健康的社会舆论环境。

4.3 “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欠缺,需培养与引进

“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目前全国范围内都非常紧缺。虽然各大体育院校和医学院校都逐步地建立“体医结合”相关专业,但由于创建时间短,培养体系不够成熟,导致培养的“体医结合”相关人才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7-8]。各社区可采取对现有相关干部的在职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相结合的方法,来满足社区对“体医结合”人才的需求。社区在选拔和引进“体医结合”相关人才的同时,适当地给予一些激励机制,为社区创造较好的条件,吸引相关“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到社区中工作和服务。

4.4 “体医结合”健康服务模式为新生事物,需培育

街道各社区目前难以供给符合国家政策的多样化的“体医结合”健康公共服务,建议发动社会力量,引导“体医结合”营业组织机构提供“体医结合”健康公共服务产品,可成为解决街道各社区目前体医公共服务供给的一个重要途径。尝试通过社会渠道寻求服务,可通过采购、授权、外包等形式引导市场化和社会化的“体医结合”健康公共产品,动员和吸引社会上各种资源共同投入到街道各社区“体医结合”健康公共服务中来。街道各社区根据实际的需要,由社会上各种组织和机构提供符合社区要求的体医健康公共服务产品。通过街道各社区相关文体、医疗等组织联合社会上能够提供“体医结合”健康公共服务产品的各种组织和机构开展“体医结合”健康服务,由社区工作站统筹,同时社区“体医结合”健康公共服务需要依托社区工作站给予场地、人员和经费的支持。因此,通过政府引导—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力量主导的方式,逐步建立符合国家政策的街道体医结合助推健康社区建设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EB/OL].(2016-08-20).http:////politics/2016-08/20/c_1119425802.htm.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2016-10-25).http:///a/252677908_781627.

[4] 《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发布[Z/OL].[2015-11-16].http://sports.people.com.cn/jianshen/n/2015/1116/c150958-27820851.html.

[5] 赵勇.推动体育和医疗深度融合,让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EB/OL].(2017-05-16).http://sports.people.com.cn/n1/2017/0516/c412458-29277643.html.

[6] 张剑威,汤卫东.“体医结合”协同发展的时代意蕴、地方实践与推进思路[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30(1):73-77.

[7] 梁美富,郭文霞.“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体医结合的发展路径探讨——基于PEST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8,32(3):52-56.

[8] 江志鹏.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体医结合”实施路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7,36(4):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