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视野下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摘 要: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本文分析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建构主义 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门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等特点的应用性学科,培养的是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勞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还存在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难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检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更新教育理念,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育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针对“填鸭式”教学模式的不足,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及其研究者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和总结了诸如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教学见习实习等一系列的教学方式。这些改革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使得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朝着实践性教学方向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第一,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体现。在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师采用了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增强了授课的形象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教师上课时使用的材料多是课前准备好的纸质教案或多媒体课件。上课时,教师只是再现教案和课件上的信息,师生之间交流较少,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机会。而且教案和课件是教师根据所讲授课程的特点,依照自己的理解所设计的,很少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更谈不上与学生一起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因此,现行的教学模式虽然强调了学生的参与性,但教师依然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参与仅仅是在教师支配下的参与。

第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少。由于教学活动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课堂上的交流少,学生很难理解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更谈不上进行反思与自我建构。同时教学活动集中在课堂教学,集中于教师对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讲授,对学生的要求不高,特别是对学生课堂外的要求更少,学生课外极少有“任务”。学生课外与教师、同学的交流很少,因此,很难真正了解和消化教师上课时的教学内容。

第三,不能满足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劳动与社会保障依托于现实生活,因此,专业教学离不开具体的社会环境。从现有情况来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教材建设滞后,专业教学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因而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设计就显得尤其重要。然而,从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师的现有情况来看,他们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由于教学科研任务繁重,高校教师很难有机会深入到社会保障实务部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上就显得力不从心,这种状况将成为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改革的一大障碍。

第四,评价标准单一僵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现行评价标准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优劣。为此,学生在学习时将重心放在最终的考试上,上课时更多关注的是教材内容和教师对相关知识的阐释,然后认真做好笔记。考试前,集中强化记忆笔记,取得相应的成绩从而达到修满学分后毕业的目的。但事实上,大多数学生毕业后才发现知道“为什么”远比知道“是什么”更重要,能力远比知识更重要,特别是自学能力。

二、创新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思路

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多元新常态的背景下,用人单位的人才标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不再唯学历论、证书论,更加注重的是员工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提升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高校教育必须随之改革,以应对新常态下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了教学方法,培养了一批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但是,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这些改革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有必要在更为宏观的意义上进一步探索。作为认知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的建构主义又称为结构主义,被公认为是“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最早可以追溯到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2 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目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抛瞄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等。在构建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收集并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探究问题,从而加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学生还应反思各个阶段的学习,审视自己的学习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距,采取各种策略优化自己的学习过程。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认为“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即教学生学”。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首先应帮助学生弄清自己的学习目标,然后设计丰富的教学情境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创设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通过激励性评价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第二,强调“情境”的重要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应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之中,为此高校应加强与实务部门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民政局、保险公司、养老机构、NGO组织以及企业等的合作,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广大师生提供实践场所,使他们能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到实务部门进行调研、实习,增加对相关部门的了解,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此外,高校还应创设条件,邀请实务部门的相关专家或资深工作人员到学校与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以为师生创设更好更多的学习的真实情境。

第三,鼓励合作与交流。建构主义不仅强调个体建构,更强调社会建构,认为人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教师应创设宽松、民主、融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课堂上以及课前课后的交流与合作。

第四,改革评价方式。建构主义认为对学生的评价重点在于知识获得的过程评价,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针对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估。在评价时要采用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在内的多维评价方式,要定期与不定期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仅期末考试而言,也可以采取闭卷、开卷、科研论文、实践等多种考核方式,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发展情况。

三、建构主义视野下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堂教学模式

参照建构主义现有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基于建构主义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堂教学程序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目标指引:开课前教师应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以对所学课程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第一次上课时,教师引导学生一起确立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具体的课题,每个课题围绕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而展开。在后续的学习中,随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及当时的社会热点问题等进行课题的调整。

创设情境: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很多课程实践性很强,若仅仅依靠教师的系统讲授,难免显得枯燥乏味。即便教师在上课时加入课堂提问和讨论,也很难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也不容易掌握所学知识。一些教学内容,如如何进行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社会保障基金如何支出,如何保证社会保障基金收支平衡等,必须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学有所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所授课程的教学内容收集一些具有很强时代感和实践性的有说服力的资料,以时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信息资源设计:教师根据每个课题的具体情况,确定信息资源的种类以及其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然后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和利用相关信息资源。现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资源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各个地方,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众多资源中找到能够解决问题的信息对于学生而言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帮助学生学习如何获取资源,然后如何利用获取的资源来分析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独立探索:确定课题后,教师为学习创设情境,并帮助学生获取和利用有关线索和工具,学生则根据选定的真实事件或问题进行假设,并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论证,从而解决当前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协作互动:开课前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按照互补的原则组织学习小组,并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认识、沟通,为今后的合作学习创设融洽的氛围。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进行独立探索,对相关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可以以学习小组的形式,通过讨论、交流、补充、修正,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为,每个人对事物的理解是不同的,通过小组协作学习,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使他们对相关知识掌握得更加全面,更加准确,更加深刻。

小组汇报:在学习小组讨论结束之后,各小组选取1名代表汇报本小组最终讨论的结果。在听取汇报以后,其他同学可以针对自己已经掌握或未弄明白的问题进行提问,共同探索和交流。

教师点拨:教师根据自主学习和协作互动的实施情况,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点评,以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如果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不同见解,教师也可以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大家对同一问题有如此不同的见解,自己的观点究竟是对还是错,从而加深对知识不同侧面的理解和掌握。

反思评价:学生进一步对自己的观点以及同学的见解进行思考、评价,找出不足和问题,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意义建构的完成。

四、新的教学模式的效果与面临的挑战分析

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具有跨学科、交叉性的特点,其内容纷繁复杂,涉及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内容。同时,它也具有极强的政策性和动态性,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存在差异,而且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定也会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及时地掌握社会保障的前沿知识,并尽可能地应用于教学之中。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宰,再加上社会保障课程的一些内容比较繁琐、复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建构主义视野下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学生的“主位述求”,能够真正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新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调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协作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此外,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强调情境的重要性,基本解决了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矛盾。同时,新的教学模式不仅注重课堂教学,而且强调课外学习的重要性,教师给学生布置了很多课外“任务”,从而减轻了课堂教学的压力,有利于课堂教学时教师对重点内容的把控,从而解决教学内容繁多而教学时间相对较短的难题。然而,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视野下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模式还处于摸索阶段,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和挑战。首先对于学生而言,这种教学模式是比较陌生的,学生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要探索新的学习方法,他们往往会感到困难。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然而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不同水平的学生是否都能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建构知识还很难定论。其次,对教师而言,改革不仅会加大教师的精神压力,同时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第三,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于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和图书馆等硬件环境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无疑加大了学校的教学投入。最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课外互动,这意味着与传统教育相比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广的空间。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如何衡量教师的工作,如何进行薪酬的改革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许只有改革现有的教育机制,才能更好地实施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莱斯利.P.斯特弗等.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3]胡斌武,吴杰.建构主义教学述评[J].电化教育研究,2002,(7).

[4]袁维新.建構主义理论运用于科学教学的15条原则[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

[5]王华丽,刘猛等.社会保障课程教学方式改革难点与途径分析[J].中国电力 教育2014(03).

作者简介:吴芙蓉,四川理工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研究。梁棉,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教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理工学院教改课题“基于“主位诉求”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编号JG-156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