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电视的春天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mecu/mecu201104/mecu20110430-1-l.jpg
  3D电视是行业未来的技术方向之一,但由于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3D电视短期内难以实现大众化。因此,3D电视要实现普及还需一个过程。
  
  继好莱坞巨制《阿凡达》全球吸金十几亿美元后,不仅3D电影受到热捧,而且3D电视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作为世界第一运动的足球,就首当其冲涉足3D世界,如2010年2月1日,英超曼联队客场3比1战胜阿森纳,天空电视台就首次使用3D技术转播,球迷们在看完比赛后,无不赞叹3D给他们带来的视觉享受。与此同时,在美国拉斯韦加斯闭幕的第43届CES国际电子消费展上,3D概念成为绝对的主流。索尼、夏普、三星、松下、东芝、LG等世界家电巨头同时推出了具有3D显示功能的大屏幕电视。3D等离子高清电视、3D蓝光播放器、3D眼镜等“稀有名词”也逐渐占领人们的视线。而根据著名市场研究公司DisplaySearch的调研预计,2010年3D电视的出货量将达到120万台,销售额在11亿美元左右,到2013年将激增至1560万台。
  据中国目前在国际电视机行业中的份额,其将占全球总销量的20%左右,直接销售额将会达到2.2亿美元,足够让已经在3D电视上投入颇多的公司、企业,分担前期的开发费用。
  3D是three-dimensional的缩写,即三维立体图形,简单地说就是立体图像。由于人的双眼观察物体的角度略有差异,因此能够辨别物体远近,产生立体的视觉。3D电视其实就是根据这个立体显示效果,通过在液晶面板加上特殊的控制电路,将经过编码处理的3D视频影像独立送入人的左右眼,产生的立体感觉。
  从二维到三维,从平面到蓝光,3D电视真的会成为时代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吗?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等离子电视是否“被终结”
  
  现在的平板市场,从消费群体和应用范围来看,分为家庭和商业场所两大部分。等离子突起的关键是利用自身在中小尺寸上的成本优势,把握住了在短期内能形成规模化市场的家庭购买力。在并不令人熟知的商业市场上,等离子电视备受青睐。一方面是商业场所对显示面积的需求呈现大尺寸化的趋势;另一方面则是许多液晶企业对于商业市场重视度不够,反而给等离子留足了相应的市场空间。
  不过,在整个3D产业链条中,其硬件解决方案是采取等离子还是液晶技术,并无明确的方向。以至于,液晶与等离子两大平板技术的较量仍然存在,可天平似乎正在向等离子转移。更关键的是,在整个产业链条中,作为电视制造商而言,只扮演一个环节中的配角,并不具备对整个产业链的控制权。包括松下、索尼在内的相关企业,当前的角色定位是产业链一体化的铸造者和引导者,并非简单的产品制造商。
  一位业内人士坦言,他并不认为3D电视热是等离子企业的最佳突围口,只能说3D电视的出现,恰到好处地显示了电视发展的技术优势。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了,在全球3D化浪潮下,等离子与液晶在市场层面应该是相融共生而非替代关系。所以他们短期并不看好3D对等离子带来的刺激作用,关键就在于3D从上市到普及需要很长的时间,特别是这一产品受到消费需求和产品内容的限制,并不会成为市场上的通用普及型产品,只会局限于一些特殊群体。同时,中国现有的家庭住宅结构和客厅面积,决定了3D电视的家庭化普及,很难在50寸以上大尺寸等离子电视上得到普及。如,正处于发展初期的农村市场,反而会给等离子电视提供更为广阔的商业空间。在广阔的农村市场,人们对于3D电视的认知度较低,于是这便于一些等离子企业通过价格、品牌、推广等手段,进行市场布局。而农村的住房结构、消费习惯、攀比效应等特色因素,反而会增强等离子的大尺寸优势,为企业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寻找重新定位与再次发展的机会。
  
  政策扶持是否利好
  
  也许是看到3D潜在的巨大市场,国内也开始了对这一领域的部署。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副主任张素兵就表示:“三维数字化技术是制造业信息化和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的发动机,是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推动力,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长期性,意义深远,迫在眉睫。国内即将建立3D标准体系。现已出台了3D产业研究报告,并将对3D术语标准、3D电视评价方法等3D基础标准进行制定,然后将草案提交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立项审批。”
  那么,扶持政策出台后是否会立刻提升3D在电视市场的占有率呢?
  首先,制作标准尚未最终敲定是一大难题。目前市场上零售渠道可以找到的3D电视产品非常有限,原因在于各电视生产商只是在显示技术方面实现了3D效果,而电视内容的3D标准尚未最终确定。目前,具有不同行业背景的协会如蓝光联盟等正在就3D内容的标准进行协商,只有从制作到显示各个环节的3D标准都最终确认后,3D电视才可能进入飞速发展阶段。
  其次,是片商的支持力度问题。无法提供3D内容的3D电视只是徒具概念,3D电视要想为广大消费者认可还需要市场上提供充足的3D节目,如3D电影光盘、3D频道等,因此片商的支持对3D电视的发展也至关重要。从迄今推出的3D影视产品来看,片商都赚得盘满钵满,因此应有充足的动力开发3D产品。比如ESPN体育台就已宣布,将于2010年6月开通3D体育频道,并在2010年夏天用3D方式转播至25场南非世界杯足球比赛。
  第三,价格问题也是影响消费者购买3D电视的意愿。业内人士说,一套3D家庭影院的售价至少4000美元,即便那些对3D电视最热心的支持者对此价格也会犹豫再三,这也是为何很少有厂商认为3D电视短期内会销量大增。索尼电子公司首席营销官迈克•法苏洛就表示:“在2010年以前,索尼不指望家用3D电视的销量呈现爆炸式增长”;LG公司也预计,2010年将售40万台3D电视,而该公司高清电视的年产量为2500万台。此外,技术环节的一些问题也影响了3D电视的推广。比如,部分消费者观看3D电视后会产生眩晕问题;很多3D电视需要戴眼镜才能观看,给消费者带来不便,这些问题都需要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加以解决。
  总体来说,虽然3D电视具备了非常成熟的技术条件以及潜在市场,但现在说3D电视的普及还为时过早。
  
  未来是否依旧“寂寞”
  
  3D的发展,让所有的人、所有的国家和民族都有机会重新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这是技术进步的必然,也是时代给人们的一次难得的机遇。基于这一点,3D电视肯定是行业未来的技术方向之一,但由于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3D电视短期内难以实现大众化。如,与地面数字电视一样,3D电视也需要有3D节目源、信号传输以及播放3D节目的电视机终端。虽然目前很多厂商已经掌握了生产3D电视机的技术,但由于国内在3D节目制作和传输上可能还存在技术难点,加上3D电视在片源上要求也非常高,需要有强大的技术力量支持。因此,3D电视要实现普及还需一个过程,就如同家中的电视从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过渡一样,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实际上,任何创新的关键都在于你必须复制跨行业商业模式的精髓、方法论和内在本质,必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你复制的不是现象,而是内在本质,这对传统企业的洞察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3D技术创新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因为它并没有去复制浅显的外在表象,它复制的是跨行业的精髓、方法论和内在本质。但3D只是兼具所谓创新意识、才艺展示乃至想象力PK意味的一种“小概率”事件,这一事件在其“虚拟”属性上与“影视”文化至为匹配。正是这种冲突引发的对所谓虚拟圣经想象并未终止于某个产品的物化,而是在本已冲突的同时,再度将冲突的提纯并广而告之。但是无论怎样推广,只有产品力的诚信、务实、可靠,才能有和谐的赚钱机会,才能为消费者认可的空间。
  在物理学界有这样一种说法:南美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抖动几下翅膀,两周后就有可能在使得北美的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原因是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这种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就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希望3D电视就如同这只蝴蝶一样,带上温暖,带上祝愿,早点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