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剧《广告狂人》中女性意识的解读


  内容摘要:美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女权运动激起了女性的觉醒,她们意识到美国社会包括性别歧视在内的各种矛盾,开始追求自由、民主和平等。囊获金球奖、演员工会奖、艾美奖等的美国电视连续剧《广告狂人》正是对那个年代不断演变的社会及政治形态的真实描绘。该剧承载着鲜明的文化背景,笔者从女性意识的视角对该剧女主角佩琪·奥森进行深入解读,通过揭露佩琪与男权社会中的束缚进行抗争、获取了广阔生存空间的事实,展示了轰轰烈烈的女权运动,揭示了该剧厚重的女性主义思想。
  关键词:《广告狂人》 女性意识 性别歧视 职业女性
  美国AMC电视网拍摄的第一部原创电视剧、由马修·维纳(Matthew Weiner)制作和首席编剧的《广告狂人》(Mad Men)首播以来共计获得六十八项艾美奖提名及十五座艾美奖大奖。同时《广告狂人》连续五年位列《纽约时报》、《电视指南》、《今日美国》等数百家美国主流媒体年度十佳剧集名单,连续五年被权威的AFI美国电影学会评为年度最佳剧集,《滚石》称赞其为“永不过时的经典”(The greatest TV-drama of all time)[1]。对于一部受到如此褒奖的作品,很有必要探究其成功背后的原因。
  《广告狂人》以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为背景,以缓慢、优雅又精致的叙事方式,不仅揭开美国广告业运作的真实面貌,更试图探索在一个充满伪善、欲望、压力、心计的复杂社会里每一个普通人的心态,解构普通人在面对婚姻、家庭、工作、人际、中年危机、性别歧视以及道德困境时所作出的困顿抉择。[1]
  卡尔·曼海姆曾精辟地总结道:艺术不过是对特定时代各种社会势力和政治力量塑造的核心乌托邦的表达而已。[2]由黑人民权运动、青年政治运动和反战运动等激进群众运动组成的六十年代美国社会的抗议浪潮,也潜伏着现代女性争取机会均等、公平权利的暗流,《广告狂人》正是通过勾勒沧桑巨变的繁华景象,来呈现不同价值观的激烈碰撞和小人物不同的命运走向,也揭示了表面繁华、实则阴暗的社会面。
  笔者认为,该剧虽然还原的是中上层阶级的白人男性统治下的世界,但还是有着极其厚重的女性主义思想,是对现实的反映以及女性个人体验的再现。女主角佩琪·奥森(Peggy Olson)正是一个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成长、成熟,冲破拘束女性的樊笼并掌握自己事业航程的女子。可以说,男主角Don Draper是男人的美国梦,佩琪·奥森是女人的美国梦。本文将从剧中人物和故事情节入手,旨在剖析佩琪在职场中成长、提升的过程,探讨其女性意识的觉醒。
  一.《广告狂人》中女性意识的解读
  1.女性意识的定义
  女性意识,是指女性对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在尼古拉斯·布宁和余纪元主编的《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词典》中,“Feminism”被翻译成“女性主义”,并定义为“建立在传统的男女关系是男人统治女人的关系这一信念基础上的运动。女性主义有着全面的目标,它要消除所有形式的女人对男人的从属,在所有领域获得男女之间的平等,特别是政治和法律方面的平等”。[3]笔者将女性主义定义为旨在唤醒女性意识、强调女性为主体的主张。
  古往今来,中外社会一直都是男权主导的社会。在1791年法国大革命的妇女领袖奥兰普·德古热发表《女权与女公民权宣言》,或称《女权宣言》的时候,女性主义运动就已經拉开序幕。也是在1791年,深受法国大革命冲击的英国人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写下了《女权辩护》,向世界提出了妇女权利的要求。美国妇女在独立战争期间由于接触到当时广泛传播的自由和平等思想,已开始认识到性别的不平等。对性别不平等进行系统反思的则是马萨诸塞州的朱迪丝·默里(Judith S. Murray)和独立运动领袖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的妻子阿比盖尔·亚当斯(Abigail Adams)。默里于1790年发表一篇题为《论性别的平等》的文章,剖析了社会的准则及其制订者。她认为既然男性没考虑女性利益而只顾自己的需要制订了社会准则,就不该苛求妇女去遵守;她还抨击了男性的逻辑和理性,高度赞扬了女性美德。阿比盖尔则更进一步,主张在法律上保证妇女的权利。1776年3月,她给丈夫写信,要求他在为独立的美国制订新法律时,务必“记住广大的妇女,比你们的祖先更慷慨大度……如果不给妇女以特别的关心和注意,我们决定酝酿一场暴动,不使我们被任何我们在其中没有发言权或代表的法律所束缚。”[4]
  1848年,在美国首届妇女权利大会上通过了伊利莎白·斯坦顿起草的《观点宣言》。这份宣言以美国《独立宣言》为蓝本,宣称:“我们认为以下真理是不证自明的:男人和女人生来平等;他们具有不可剥夺的天赋权利;这些权利是:生命、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人类历史是一部充满了男人对女人的非正义和侵占的历史,是以建立对女性的绝对专制为目标的。”[5]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美国女性解放运动的兴起,女性的生存状态和情感开始得到关注。1963年出版的贝蒂·弗里丹的《女性奥秘》一书分析并否定了社会强加于女性的“贤妻良母”这一形象,促使妇女反省,争取平等平权,女性意识的觉醒一时成为了势不可挡的潮流。与美国以往妇女运动不同的是,这次女权运动设计的不仅仅是少数精英,而是一场有着广泛社会基础的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由于妇女的集体努力,美国妇女在就业平等、教育平等、同工同酬、生育自由、幼托便利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社会地位也相应提高了。[6]
  《广告狂人》中的女主角佩琪出身平凡,长相平平,但上进心强、敬业、有主见,笔者认为,从一个胆怯、说话小心的秘书到独立自信的首席文案撰稿人,佩琪这个在男权世界里努力实现自我、内心强大的女孩的形象是深深植根于美国梦的,是编剧对于美国女性意识觉醒的思考和描绘。同时,尊重妇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佩琪们这样所谓“剩女”,开始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纽约焕发蓬勃生机,愈活愈流光溢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