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膝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的重要性

【摘 要】人工膝、髋关节围手术期的常见并发症为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形成,未采取有效预防措施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可高达40%~84%,影响患者术后康复,严重者可并发肺栓塞而危及生命[1]。有资料显示,国外关节置换手术后约有30%~50%发生DVT,肺栓塞发生率高达3.4%,病死率达0.10%~0.38%[2]。而术前采取的药物预防及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不仅能增加手术的成功率还能有效的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关键词】关节置换;深静脉血栓;预防

【中图分类号】R24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5--02

1 深静脉血栓的定义及形成因素。

1.1 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静脉腔内凝结,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较多,临床多认为手术过程中机械操作造成的静脉壁损伤、麻醉后周围静脉、肌肉麻痹及术后长时间制动所致静脉血流淤滞、手术刺激促进的血液高凝状态及感染等多因素作用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因素[3]。而钱东阳等[4]研究显示,人工膝、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和未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血清D-D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结果提示膝、髋关节置换所致创伤后存在高凝状态,因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而致D-D水平明显升高。

1.2 血栓形成大都发生于制动状态(尤其是骨科大手术后),有研究显示,正常人卧床5天即可导致全身血流缓滞,红细胞聚集力增强,血粘度增高,髋、膝关节置换术后长时间制动或因疼痛导致肢体活动减少,存在血液黏滞度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5]。从而易导致静脉血栓的发生。而对于早期卧床患者卧床期间定时更换体位,且定时进行下肢肢体的主被动活动,尽早下床活动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有效措施。有临床研究表明,大约有50%的患者DVT发生在术后第1天,30%发生在术后第2天[6]。

2 深静脉血栓的早期预防。

2.1 针对人工关节置换的患者,我们首先应做好早期的预防工作,术前的评估:要作好高危人群宣教。如高龄、女性、吸烟、糖尿病、肥胖、小腿水肿、下肢静脉曲张心功能不全和以往有DVT形成史及严重外伤史患者术后易发生DVT[7]。围手术期患者应指导合理膳食,避免高脂饮食,进清淡、高维生素、高纤维素、低脂饮食,多饮水,避免血液高凝。

2.2 物理预防措施。有文献表明,单独使用物理预防措施干预DVT的发生时,可将DVT发生风险降至三分之二[8]。目前临床使用较多的物理预防工具有弹力袜、间歇充气加压泵,因其可产生梯度压力,促进静脉回流,对抗血液高凝而產生作用,二者可分别增加血流速度138%及240%,二者联合应用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8]。其他物理预防还有足底静脉泵及穴位电刺激仪的使用,也具有良好效果。

2.3 药物预防措施。目前骨科临床常用的抗凝药物主要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等抗凝药物。其中,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为传统抗凝药物,存在用量不稳、需严密监控出血风险、使用不便等问题,或可导致患者用药依从性差及影响血栓预防效果。近年,利伐沙班等新型抗凝药因其使用方便、抗凝效果较优、相对较低出血风险而逐渐应用于临床,依从性也高于传统抗凝药物。但无论或新型抗凝药物,皆因其出血风险而备受质疑,使用时要注意监测患者的出血情况及凝血指标,是否使用抗凝剂,还应权衡利弊,综合考虑。

2.4 早期功能锻炼。下肢功能锻炼有助于防止血液淤积,主动锻炼更可加速血流,降低DVT发生风险。护士可根据患者情况制定活动计划,如患者麻醉清醒后即可进行踝泵运动(每日2-3组,每组20-30次)及股四头肌的静力收缩运动(锻炼次数以不疲劳为宜)、术后第一天可进行直腿抬高锻炼并逐渐增加训练力度[9]、术后第二天可指导患者进行抬臀运动、术后第三天可进行屈髋屈膝等运动并指导患者在病情允许下早些下床。注重呼吸机的锻炼,如深呼吸、有效咳嗽、扩胸运动等,在提高肺功能的同时,也可减少血液淤积。

2.5 护士应主动参与DVT的预防。护士在DVT的预防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疾病的评估、观察,预防措施的告知、实施,皆由护士完成,因此,对DVT的预防及护理,护士应熟练掌握。但有研究表明,临床护士的DVT形成的相关知识水平不容乐观[10]。所以,加强培训,提高护士的DVT的预防能力已刻不容缓。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肺栓塞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致死原因。住院患者大约1%死于肺栓塞,90%肺栓塞患者血栓来自下肢静脉,80%肺栓塞患者起病时无临床症状,三分之二肺栓塞患者死亡在2小时内发生。因此,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的积极预防、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十分必要。综上所述,对创伤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开展针对性的预防及护理措施,不仅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同时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针对性的预防及护理措施的开展,可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提升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姚刚,尚希福,史国光,等。全髋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5,18(4):408-410.

施小娟,陈宏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现状。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21.

乔志,王义生,殷力,等。全髋及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季节因素[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13):2000-2005.

钱东阳,白波,严广斌,等。髋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D-二聚体及抗凝药的关系[J/CD].中国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8(2):181-184.

胡炎权,张国超。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6,31(9):1001-1003.

唐泓源,张黎明。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进展[J].中国护理杂志,2005,631,,633.

段志泉,张强.实用血管外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46~548

Lippi G,Favaloro EJ,Cervellin G.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focus on mechanical prophylaxis[J].Semin Thromb Hemost,2011,37(3):237-251.

王升英,初慧中,于雁,等。集束化护理在老年患者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2):263-265.DOI:10.3969/j.issn.1672-1756.2016.02.030

黄静,康占菊。临床护理人员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知识水平及培训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 中国护理管理,2014,14(2):148-149;150..DOI:10.0369/j.issn.1672-1756.2014.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