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新生儿合并医院感染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分析住院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观察合并医院感染临床特征,同时探讨预防对策。方法:选择住院收治的住院时间超过48 h的115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监测医院感染病例,计算医院感染发生率,观察感染构成、病原菌检查结果、导致医院感染相关因素,探讨有效的防控对策。结果:1150例住院患兒发生各种医院感染共50例(4.35%)。包括呼吸系统共27例(54.00%)、胃肠道感染14例(28.00%)、皮肤及附属器官感染5例(10.00%),其他4例(8.00%)。45例送检60份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总共查出53株病原菌,革兰阳性球菌20株,革兰阴性球菌25株,真菌8株。前三位病原菌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组早产儿56.00%、实施侵入性操作68.00%、窒息34.00%、预防使用抗生素44.00%、住ICU(9.34±2.18)d,高于无医院感染组的22.00%、26.00%、12.00%、20.00%、(5.13±1.03)d;体重(2.01±0.22)kg,母乳喂养24.00%,低于无医院感染组的(2.87±0.31)kg、5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引起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50例医院感染新生儿死亡6例(12.00%),住院时间(26.47±6.45)d,高于50例无医院感染的0例(0)、(11.08±2.7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住院新生儿医院感染率高,影响因素多种多样;针对危险因素进行相应的措施避免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 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 医院感染; 特征; 预防

doi:10.14033/j.cnki.cfmr.2017.35.0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35-0069-03

住院新生儿患儿年龄小,免疫功能相对低下,易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但影响医疗质量,还影响患儿的预后[1],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是临床抢救与治疗成功的关键,也是直接关系到患儿能否顺利康复的重要环节[2],因此,加强对住院新生儿医院感染特征的认识,对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医院感染,切实做好医院感染的监控及预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3]。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并讨论医院感染特征及预防对策,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6月-2016年12月住院收治的住院时间超过48 h的115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男610例,女540例;年龄0~28 d,平均(10.23±3.45)d;基础疾病包括新生儿肺炎、贫血、肠炎、早产儿、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及其他等;其中早产220例,足月产930例;剖宫产340例,阴道分娩810例,住院时间2~34 d,平均(5.45±2.03)d。

1.2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对新生儿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相关病原学及X线、CT等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符合文献[4]《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诊断标准。

1.3 方法

采用前瞻性监测与横断面调查相结合方法,查阅住院新生儿临床资料,按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监测医院感染病例,计算医院感染发生率,观察感染构成、病原菌检查结果、导致医院感染相关因素(按照1∶1比例选择同期医院感染患儿住院号顺位下一位未发生医院感染住院新生儿进行比较)及医院感染对预后的影响,探讨有效的防控对策。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发生率及构成

1150例住院患儿发生各种医院感染共50例,发生率为4.35%(50/1150)。感染部位:呼吸系统最多,共27例(54.00%,27/50),其次为胃肠道感染14例(28.00%,14/50),第三是皮肤及附属器官感染5例(10.00%,5/50),其他鹅口疮、红臀、结膜炎等4例(8.00%,4/50)。

2.2 医院感染病原菌及构成比

50例医院感染新生儿中45例(90.00%,45/50)共送检60份标本(血液、痰、尿、粪便、分泌物等)进行病原学检查,40例(88.89%,40/45)总共查出5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球菌20株(37.73%,20/53)、革兰阴性球菌25株(47.17%,25/53)、真菌8株(15.09%,8/53)。10例(18.87%,10/53)存在两种以上混合感染。前三位病原菌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

2.3 医院感染相关因素

医院感染组早产儿56.00%、实施侵入性操作68.00%、窒息34.00%、预防使用抗生素44.00%、住ICU(9.34±2.18)d,高于无医院感染组的22.00%、26.00%、12.00%、20.00%、(5.13±1.03)d;体重(2.01±0.22)kg,母乳喂养24.00%,低于无医院感染组的(2.87±0.31)kg、5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引起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两组性别构成、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4 医院感染对预后影响

50例医院感染组新生儿死亡6例(12.00%,6/50),住院时间(26.47±6.45)d,高于50例无医院感染组的0例(0,0/50)、(11.08±2.7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45,t=6.45,P<0.05)

3 讨论

住院新生儿体质较弱,免疫功能低下,且住院新生儿床位频繁周转快,不同疾病新生儿居住在同一病室中,在原有疾病的基础上接触少量病原体即可引起医院感染,故发生医院感染的可能性较大,文献[5-6]报道住院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为6%~11%。但本文医院感染率仅4.35%,医院感染率低,分析原因如下:严格消毒、灭菌制度,医疗护理操作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执行;加强病区卫生管理,注意病房通风;尽量有指征地合理应用抗生素,并缩短抗生素应用时间,减少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通过本组资料观察发现医院感染临床特征为:(1)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最多,共27例(54.00%),与新生儿呼吸道纤毛发育不全,缺乏自净功能,黏液在呼吸道不易排出有关[7]。胃肠道感染居第二位(28.00%),新生儿胃酸少,蛋白酶活性低,肠黏膜渗透性高,SIgA水平低,故易发生肠道感染[8]。(2)医院感染病原菌及构成比,45例共送检60份标本40例总共查出5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球菌20株(37.73%),革兰阴性球菌25株(47.17%),前三位病原菌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说明医院感染以外源性感染为主,与文献[9]报道一致。真菌8株(15.09%),10例(18.87%)存在两种以上混合感染,与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使菌群失调有关[10]。(3)医院感染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早产儿,本组资料医院感染组早产儿56.00%,高于无医院感染组的2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由于呼吸中枢发育不全,对外界适应能力差,通过胎盘获得的母体抗体储备少,血浆中IgG水平低[11],是早产儿发生医院感染重要因素。体重低,生长发育差,各系统发育不成熟,易于感染,研究结果显示体重低于2 kg的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率是体重超过4 kg者的2.5倍[12]。非母乳喂养致新生儿不能通过乳汁获得SIgA、乳铁蛋白等免疫物质,致机体屏障功能低下,为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13]。未严格掌握各种侵入性操作适应证,或留置管道过长,会损伤组织黏膜,既可将外环境细菌带入体内,引起感染[14],且与置管存留时间密切相关[15]。窒息新生儿由于呼吸道黏膜及纤毛运动功能障碍,痰及分泌物引流不畅,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增加感染机会。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在医院住院患者中相当普遍,抗生素尤其广谱抗生素广泛地、大量地使用,必然出现常见病原菌耐药谱的更迭,使耐药率不断升高,可导致机体菌群失调而继发真菌感染或混合感染,本文医院感染组预防使用抗生素达44.00%,高于无医院感染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住住院时间长增大新生儿暴露或交叉感染率。(4)医院感染的发生可引起很多不良后果,医院感染延长住院时间,加重新生儿原发病情,且还可能导致抢救失败、促成病死率和致残率上升,本文医院感染新生儿死亡12.00%、住院时间(26.47±6.45)d,高于无医院感染的0、(11.08±2.7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住院新生儿是医院感染高危群体,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贯穿于医疗活动的全过程,需要针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相应的措施:根据新生儿病情和所感染微生物种类,合理选用抗生素,避免预防应用抗生素,在使用前加强病原学的检查,及药敏试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在使用过程中避免经验用药和多种抗生素联用及使用过量或时间过长,减少耐药菌株感染和二重感染的发生。严格掌握侵袭性操作的指证,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对不可避免的侵入性操作,操作时严格无菌技术,动作轻柔,避免损伤黏膜上皮,注意缩短各种管道留置时间。加强低龄新生儿营养,包括胃肠道营养、静脉高营养等,重视调整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抵抗力,注意提供足够的热量,强调母乳喂养,初乳中含有大量免疫物质,可提高新生儿的免疫能力,增加机体防御和抵抗外界因子侵袭的能力;补充免疫球蛋白对于高危新生儿或早产儿,可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或血浆,以增强有机体的免疫力。加强前瞻性监测加强,对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窒息新生儿的前瞻性监控,加强产时保健。

参考文献

[1]邱潇,曹亚芹,董玉斌,等.新生儿监护室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细菌学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9):242-244.

[2]李士娜.新生儿室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9):2127-2129.

[3]韩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7):273-274.

[4]都美玲,杨琳,牟飞飞.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5,22(5):48-51.

[5]左亚沙,罗盛鸿.连续3年某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监测[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5,14(1):45-46.

[6]郭健英,郭秀妹,钟双玲.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2):3038-3040.

[7]罗盛鸿,严素芬.早产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15(6):405-407.

[8]修文龙,杨长仪,陈涵强,等.早产儿医院感染败血症的危险因素[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4,17(10):657-660.

[9]迟春昕,谢巧庆,林俊,等.住院 早产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5):1268-1269.

[10]姜娜,汪盈,王琦,等.超早产儿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14,52(2):137-141.

[11]程可萍,金美提,陈仙丹,等.早产儿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82-84.

[12]杨舜妆.早产儿住院期间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探討[J].中国优生优育,2014,20(6):390-392.

[13]王勉,苏卫东,王清清,等.目标性监测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中的应用价值临床儿科杂志,2016,34(6):421-422.

[14]都美玲,杨琳,牟飞飞.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5):48-51.

[15]杨玲蓉,彭珉娟,李桦,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患儿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3,15(2):112-116.

(收稿日期:2017-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