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业结构调整战略性选择


  摘要: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农业结构调整的演变过程,总结了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成效、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江苏省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指出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是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和市场资源利用的客观要求,提出江苏省新一轮农业结构的调整方向、策略和实现路径。
  关键词:农业;结构;调整;江苏省;农业供给侧改革;主要成效;战略性安排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7)19-0033-06
  收稿日期:2017-08-30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编号:15WTA008)。
  作者简介:朱方林(1970—),男,江苏盐城人,硕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业政策与农村发展。E-mail:zfl4391@163.com。
  通信作者:易中懿,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研究。E-mail:yzy201@163.com。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是中央站在战略全局高度提出的重大历史性任务,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题的关键在于农业产业结构的提档升级。农业产业结构是指农业资源在农业各部门(农、林、牧、副、渔)的分配;在种植业内部,农业产业结构指种植业资源在粮、棉、油、糖、茶、茧、菜、果、麻、烟、药、杂12项中的农业产业分配[1]。日本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提出世界农业发展的三阶段论,一是以增加生产和市场粮食供给为特征的发展阶段,该阶段居于主要地位的是提高农产品产量的政策;二是以着重解决农村贫困为特征的发展阶段,该阶段的主要政策是通过农产品价格支持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三是以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为特征的发展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农业结构调整[2]。我国经济学家孔祥智将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农业结构调整分为5个阶段,分别是体制推动阶段、产业拉动阶段、市场引导阶段、战略性调整起步阶段、战略性调整深入推进阶段[1]。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广大干部群众不断解放思想,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为起点,以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方向,顺应市场需求,紧紧抓住农业结构调整这根主线,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了劳动密集型畜牧、水产、林果、园艺和其他经济作物的比重,显著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本研究在对江苏省农业结构调整进行历史评价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当前开放的背景下开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思路和举措,以期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提供借鉴。
  1 江苏省农业结构调整历史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的农业结构调整大致经历了5个阶段,其中包括1个准备阶段和4个渐进提高阶段。
  1.1 以解决温饱问题为核心的农业结构调整准备阶段(1978—1984年)
  改革开放之后,江苏省同全国形势一样,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束了人民公社的经济体制,农村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这一阶段,江苏省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实行“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措施,主要任务是发展粮食生产,为之后开展的农业结构调整做好基础准备工作。
  1.2 以追求比较效益为动力的农业结构调整探索阶段(1985—1992年)
  在这一阶段江苏省根据国家的政策引导推进了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巩固和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追求农业比较效益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开始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探索尝试。198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提出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粮食、棉花取消统购,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双轨制,逐步取消对生猪、水产品、蔬菜、水果、茶叶等农产品的派购,放开价格,自由上市,自由交易,随行就市,按质论价,农民开始进入流通领域。
  受比较利益的驱动,多种经营迅猛发展。1984年农业大丰收,粮、棉等主要农产品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针对当时的情况,江苏省坚决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提出唱好农业、多种经营、乡镇企业的“三台戏”,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由单一的种植业结构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商运建服”综合经营向“十字农业”方向转变[3]。
  1.3 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目标的农业结构调整提高阶段(1993—2003年)
  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国家先后放开禽、蛋、水产、茶、果、粮食等农产品的经营,农业市场化的步伐开始加快[4]。围绕市场需求,江苏省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探索建立农业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模式。1995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逐步建立“稳定的種植业、发达的养殖业、一流的园艺业、先进的加工业、活跃的流通业”的目标,对全省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当时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组织出现了“公司+农户”“市场+农户”“专业协会+农户”等多种形式,推动了专业化、区域化生产,促进了农产品多次加工增值,增强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竞争能力。1997年起,江苏省委、省政府每年都出台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文件;1999年,江苏省财政厅建立了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到2002年年底,江苏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 200多家,其中列入省考核的140家省级龙头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为445亿元。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2000年后,江苏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意见》《关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政策意见》,制定江苏省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总体规划,加大全省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高效农业和优势农产品产业。2003年,江苏省制定了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了16个优势农产品的主攻方向、发展重点和优势区域。园艺业作为高效产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得到快速发展,园艺种植面积由1998年的97万hm2增加到2003年的169万hm2,增长了74.23%。畜牧业于1997年开始组织实施百项一体化、科技兴牧和“放心肉”三大工程建设,有效提高了畜禽产品的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