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庆:幕僚管理制度


  
  王永庆,1916年1月出生于台北市,原籍福建省安溪,15岁辍学到茶园当杂工,后来又到一家米店做学徒。第二年,他用父亲借来的200元钱做本金开了一家小米店。由于王永庆的服务比竞争对手周到,所以生意日渐红火,并掘到第一桶金。1954年王永庆筹资创办台塑公司,1957年建成投产。靠“坚持两权彻底分离”的管理制度,他的台塑集团发展成为台湾企业中的巨无霸,共有30多家子公司和事业部,经营领域横跨塑胶、化纤、货运、机械、医疗、教育等行业,在美国、印尼及香港等地设有6家海外分公司,是台湾惟一进入“世界企业50强”的企业。台塑集团2005年总营业收入达新台币1.4万亿元,税前盈余约2400亿元,平均获利率约17%。预计台塑集团2007年营业额将超出2万亿元新台币。
  
  管理像台塑集团这样庞大的企业,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凌晨两点半的台北夜深人静,敦化北路的台塑大楼13层,一盏灯缓缓亮起,九十岁的老人王永庆起床办公。作为董事长的王永庆,53年如一日,在这个时候开始新一天的工作。固然,超常的勤奋是他成功的一大秘诀,但管理一个数万人的组织,光靠勤奋是远远不够的。按照厄威克的“控制幅度理论”,一个管理者能直接管理的人数是相当有限的。引入技术结构,用王永庆的话说就是幕僚团队,是台塑能够重新健康运转以致不断壮大的关键所在。
  1970年,由于台塑组织规模逐渐庞大,加上产品种类日益复杂,管理陷入了困境,造成企业连年亏损。王永庆发现,企业从原料到成品,分别成立十几个工厂,每个工厂负责一道工序,厂与厂之间衔接紧密。这种生产方式非常符合大生产的要求,但是,由于各厂都没有独立核算成本,对于上一道工序的产品,不论成本高低,质量好坏,统统照单全收,成本便层层累积转移,造成了公司大亏损。但是,没有人对此事负责,没有人知道应该负什么责任,也没有可以追究谁负什么责任的依据。王永庆认为,根源在于组织结构不完善。
  为此他建立了“责任中心”制度,即发挥会计功能,为各单位核算成本。三个月间,中心为各厂理清了盈亏情况,在报表中,盈利的厂用黑字,亏损的厂用红字,结果自然是红多黑少。各单位负责人纷纷因此主动去了解会计资料的来龙去脉,开始高度重视本厂的成本。红字单位千方百计降低成本,力求将红字改成黑字,黑字单位则害怕落后。几个月后,整体业绩扭亏为盈。
  事件过后,王永庆意识到传统的纯金字塔形管理结构存在巨大的弊端,必须引入一个新的单位来协调整个组织的工作。在西方企业界,将这种金字塔结构外的单位称为技术结构。技术结构由分析者组成,通过影响他人工作的方式为组织服务(明茨伯格语)。这些分析者独立于具体业务的运作流程,他们可能要设计、规划和改进工作流,或者培训参与工作流的人员,但本身并不参与工作流。技术结构的作用就在于运用分析技能来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王永庆的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组织中的幕僚制,与西方来自于实践的经典管理理论,可谓不谋而合。
  1973年1月,王永庆正式开始设立幕僚系统,并使之与行政系统分开,目的在于长期性地推动管理的改善。台塑的幕僚系统是由各关联企业成立总管理处,各公司成立总经理室,各事业部门成立经理室,各工厂成立厂务室,各室参谋人员连成一个系统,在工作机能上,下级参谋要服从上级参谋的指挥和监督。台塑集团为了建立最适宜的管理制度,曾数次对总管理处组织进行修正与调整。
  幕僚系统减轻了基层管理者的管理任务,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业务中,同时减少了高层管理者的管理工作,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更重要的企业战略决策中去。对于现在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真正发挥企业自身幕僚系统的作用是当务之急,而不是要去迷信所谓的咨询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