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与城市梦想同在


  2012年3月30日,京城球迷迎来了不平凡的一夜。在城东的工人体育场,北京国安3:1战胜宿敌天津泰达;在城西的五棵松体育馆,北京金隅以总比分4:1力克广东宏远,历史首夺CBA总决赛冠军。人们高喊着“国安必胜!金隅必胜!北京必胜!”——整个城市仿佛听见了体育精神的召唤。在火爆的赛事、热情的参与人群的背后,作为经济新增长点的体育产业,正在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标签之一。
  经历了奥运的洗礼,全新出发的北京体育产业能否托起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光荣与梦想?而政府主管部门又能做些什么?日前《数据》与北京市体育局副局长陈杰就此话题进行了交流。
  现状:体育产业锋芒初绽
  四年前的北京奥运不仅成就了中国竞技体育的巅峰时刻,也让国人近距离领略了体育产业的魅力。谈到体育产业近年来的发展态势,陈杰认为,北京充分把握了后奥运发展机遇,初步确立了全国体育产业的龙头地位,体育产业已成为推动首都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他进一步介绍说,2011年全市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129.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0.8%;实现收入680.9亿元,同比增长21.9%;从业人员11.9万人,同比增长10.4%。“总的来看,北京体育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体育消费增势明显,体育健身休闲业、体育竞赛表演业和体育用品销售业快速增长,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以体育为特色的综合产业链初步形成。”
  “体育服务业居于主导地位且增长强劲,这是北京体育产业发展的一大特点。就不久前落幕的首届京交会来说,体育服务交易能成为重要的板块之一,本身就开创了我国体育服务业的发展先河。最终签约额达10亿元,也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想。”体育服务贸易在京交会上的一鸣惊人,令陈杰备感欣慰。
  “应该说,以体育服务业为龙头和核心,与全市产业结构的特点和发展方式转型的需求是一致的。在体育组织管理、体育场馆管理、体育中介活动等领域,北京都走在了全国前列。体育用品制造业虽不是发展的重点,但我们注重吸引有实力的企业把总部设在北京,像李宁公司总部落户通州以来,已经贡献了数十亿的税收。”陈杰细解道。
  理念:产业管理厘清四个关系
  得益于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体育不仅能为国争光,还能为国增利”的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面对这一低碳经济中的“露天金矿”,如何进一步提高“掘金”能力,引导产业步入良性发展,政府体育主管部门的“有形之手”又将从何处着力呢?
  作为市体育局分管产业发展的主要负责人,陈杰对这个问题有着深入的思考。他认为,其关键在于要把握和处理好发展体育产业中的四个关系,即正确处理好事业与产业、政府与市场、存量与增量、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可以说是体育的一体两面,前者是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结果,后者则是企业向社会提供市场化体育服务的结果。事业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所以我们把政府投入的重点放在了公益性的体育事业。而发展体育产业,还需主要依靠市场。但是,在体育产业的发展中政府绝不是无为而治,特别是在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必须在完善市场体系、培育市场主体、建立市场规则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这也是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运行的基础。”陈杰如是强调。
  作为奥运举办地,北京有着无可比拟的体育产业资源。陈杰指出,盘活存量资源也是当下政府工作的一项重点。“我们正在努力找出一套适合首都特点的资源整合机制,提高存量资源的市场化运营效率。在盘活存量的同时,也要做大增量。”
  改革创新是发展的永恒主题,体育产业也不例外。“首都体育产业目前存在的诸如规模不大、主体不强等问题,说到底还是改革滞后。因此,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改革的探索中去,努力为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这将是我们长期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陈杰坦言道。
  作为:培育市场主体为先
  2006年,体育产业首次写入国家五年发展规划;2008年,体育产业首个具有约束力的国家统计标准问世;2010年国家层面首次出台关于体育产业的政策性文件;2012年,体育产业首次进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发展体育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期。
  自2007年起,北京在全国首设了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年均安排5亿元用于扶持产业发展。陈杰介绍说,该资金采取项目补贴、贷款贴息、项目奖励等方式,对符合政府重点支持方向的体育产业项目和企业给予扶持,并设立专门的部门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管理。截至去年共扶持产业项目134个,投入引导资金约为23.44亿元,5年来引导资金直接带动其他资金投入约32.61亿元,间接拉动资产投入约10亿元。他还透露,今年扶持的重点是深入社区和基层的全民健身好项目,联席会议办公室已征集产业项目150个。
  今年6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正式对外公布,这是北京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22号)的重要举措。陈杰表示,《实施意见》为全市体育产业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新的突破,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实施意见》规定经营单位举办各种体育活动或为举办体育活动提供场地所得的业务收入,固定按3%的税率计征营业税。这项税收优惠政策深受企业欢迎,令许多企业老总备受鼓舞。”
  “体育产业的培育与我们培养运动员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从选苗、育苗到出成绩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做大做强,就是北京体育产业迈向成功之时。”陈杰不无感慨地说道。
  愿景:圆梦国际体育中心城市
  近年来伴随中国网球公开赛、北京马拉松赛等一批品牌赛事声名鹊起,WTA亚太办事处、西班牙超级杯等国际组织和赛事纷纷在京落户,北京作为国际体育城市的品牌效应初步显现。陈杰认为,北京体育产业正在进入成长期,只有主动融入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大背景,才会赢得未来的发展空间。
  体验健身时挥汗如雨的畅快,三五好友相约享受骑游之乐,与数万人一起为一支球队的胜利而欢呼……当体育日益成为一种沟通人际、亲和社会、塑造城市精神的方式时,谁能说体育仅仅是体育呢?在陈杰看来,树立“现代都市大体育理念”才是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应有的气魄。“在经济社会发展大背景下拓展体育的角色和功能,推进体育与健康、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经济社会领域的深度融合,体育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将不可小觑。”
  据悉,市体育局、市统计局今年将继续开展全市重点体育领域主营情况调查统计工作。陈杰还表示,借助统计的力量,政府今后将对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发展能力、发展贡献以及国际化程度等方面进行重点监测。
  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已经明确:力争“十二五”期间,北京市体育产业增加值每年以12%左右速度增长;到2015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5%,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5%以上,体育产业从业人员增加到15万人以上……
  每一个数字的实现,都将见证首都经济转型的铿锵脚步。
  体育产业,与城市梦想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