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首都“大城市病”


  北京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适应新常态,落实“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新定位,迈向“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新目标。但是,当前北京城市发展离新定位、新目标的要求还有差距,还面临一些阶段性矛盾和阶段性难题,突出表现为人口过快增长、交通严重拥堵、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等“大城市病”问题。北京迫切需要直面问题、明确取舍、做好部署,推出重大治理举措,切实推动首都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大城市病”的严峻挑战
  北京是一个承载了诸多功能的超大型城市,有些功能是首都城市所特有的,如国际交往、中央行政办公等功能;有些功能是在悠久历史中积淀形成的,如文化功能、科技功能等。同时,在国家现行财税体制下,北京城市发展不得不强化产业或经济功能,因为只能“通过扩张经济规模来增强财力,进而支撑城市运行和发展”,发展经济必然导致人口集聚,而人口集聚又会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提出更大需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必然产生能源资源消耗,并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为支撑更大规模城市的运行,又需要更强大的财力支撑,进而又不得不进入新一轮的经济扩张,从而引发更多的人口集聚,对资源环境带来更大压力,陷入循环累积的发展“怪圈”。
  经济发展导致人口过快增长,加剧资源环境压力。
  2014年,北京常住人口规模已经达到2151.6万人,其中外来人口818.7万人,占总人口的38%。经济发展导致的就业人口增加,是造成北京人口膨胀的最主要原因。近十年,北京就业人口总量增长了400多万,年均就业人口增量占常住人口增量的65.9%。其中,外来人口构成了占北京人口增量的主体,他们的就业比重很高,80%都实现了就业,且2/3都集中在批发零售业、制造业、住宿和餐饮、建筑业四大传统行业。特别是吸纳了大量外来人口的批发零售业,在全市就业格局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13年北京批发零售行业从业人员达到147.8万人,占全市总就业人口比重达到13.3%。
  除吸引人口集聚外,经济发展还对北京的资源环境带来较大的压力。北京还存在一些“三高”行业和企业,石油加工业、电力热力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工业、采矿业等五大工业领域能耗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1/5以上。北京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在国内领先,但与其他世界城市水平相比仍然偏低,2013年北京每万元GDP能耗是2007年东京的10.4倍、伦敦的5.2倍、纽约的1.6倍。产业发展也是北京环境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来源,2013年工业二氧化硫、烟(粉)尘、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占全市的59.8%、45.8%和45.3%。
  “单中心”格局及功能的空间不匹配,加剧城市运行管理压力。
  随着北京城市规模扩张,“单中心”格局的弊端逐步显现。北京从1983版总体规划开始试图打破单中心格局,2004版规划更是明确提出“两轴两带多中心”构想,但是“单中心”格局未能实现根本突破。中心城区功能过度集聚,集中了全市70%的就业人口和GDP总量。特别是城市在不断“摊大”的同时,局部又在不断“摊厚”。位于中心城的CBD、金融街、中关村西区等高端产业功能区,往往成为人口集聚、产业集中、交通拥堵的区域。中心城区空间过度开发现象严重,首都功能核心区基本达到饱和状态,城市功能拓展区建设用地比重也已经超过70%,特别是五环以内基本上没有可再开发利用的空间资源,致使许多基础设施规划无法有效落实,而且出现了中心城区边缘的农村建设用地和绿色空间不断被城市建设所侵占的现象,离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要求还相当遥远。
  在“单中心”大格局下,北京还面临经济功能与居住功能、公共服务功能等在空间上不匹配的问题。近年来,北京居住功能郊区化较为明显,人口向城市功能拓展区边缘和城市发展新区集聚;但是产业功能、公共服务功能没有跟上,就业、就医、就学等仍然主要集中于四环以内。特别是以昌平区、通州区等为代表的几个重点新城,其职住比严重不平衡。2008年至2013年,昌平新增常住人口94.7万人,是新增就业人口(8.3万人)的11.4倍;通州新增常住人口28.7万人,是新增就业人口(3.3万人)的8.7倍。郊区县、新城大量居民需要到中心城区上班,就形成了“钟摆式”的通勤格局,这是北京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2014年,北京全路网工作日平均交通拥堵指数达到了5.5,人均通勤时间52分钟,高居全国之首。同时,交通运行带来的资源消耗和污染,也加剧了全市资源环境压力。
  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制约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可以不断提高,但是,如果人口规模、经济体量过大,超过区域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就会使区域发展环境严重恶化,反过来又将制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削弱了北京的宜居宜业水平,严重影响对海外高端人才、国际组织、跨国总部资源等的吸引力,对北京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挑战。雾霾是影响北京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2013年,北京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除SO2浓度达标以外,NO2浓度超标40%,PM10浓度超标54%,PM2.5浓度超标156%。北京通过压减燃煤、污染企业退出、控车减油等措施,空气质量有所改善。2014年,北京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数由上年的71天增加到93天,重污染天数由上年的58天下降到45天,全年空气中PM2.5的年均浓度实际下降了4%,但未能完成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下降5%左右的目标,空气质量距离中央要求、国家标准和市民期盼还有较大差距。
  北京水体污染也比较严重,由于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大超过水环境容量,且水体长期得不到新鲜水的有效补充,水体自净功能非常有限,城市中下游河道普遍出现“有水必污”现象,不达标河段占到2/3以上。
  推动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要找到破解和根治首都“大城市病”的药方,就要重点推动城市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