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社会责任感的合力培育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同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范畴,实现中国梦依赖二者的合力培育。在中国梦的视域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具有内在统一性,高校应当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科学设置教材、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等路径多方位构筑二者的合力培育机制。

关键词:中国梦;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大学生社会责任

贯彻党的十八大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实施战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是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大学生责任感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二者培育机制一体建设,形成共同推进格局,以推进中国梦进程。目前,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截然分开,在一定程度上偏离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目标,削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很有必要探索二者之间的合力培育机制。

一、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关系

实现中国梦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神圣使命,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是中国梦的价值目标。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依靠法治完成。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必然要求,是国家现代化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国综合实力强大的内推力。国家的富强与人民的幸福建立在健全的法治社会上。对治理国家而言,法治固然必不可少,但也离不开德治。当今世界,科技革新,国家之间交流密切,各种思潮碰撞,更应坚守传统道德文化,防御西方和平演变。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中国梦的价值目标就是通过法治与德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在统一性

(一)价值目标的一致性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培育目标在于,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树立遵纪守法的良好风气,把守法内化为道义上的一种责任和义务。大学生应当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具有契约意识和法律意识,追求公平正义、依法办事的价值观,为维护社会秩序、为国家法律的实施贡献青春力量。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价值目标都是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引导大学生切实有效地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加强大学生的信念教育、诚信教育、法治教育和责任教育,培养大学生具有完善的人格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推进中国梦的进程凝聚最磅礴的力量。

(二)教育作用的相辅性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功能在于努力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意识和时代使命感,勇于担当,学好专业知识,奉献社会。本质上,二者都起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社会进步、共同托起中国梦的教育作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强调守法观念、维护社会稳定上发挥着主要作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又起到促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

(三)内容属性的关联性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维护法律权威、培养法律信仰、严格守法、执法为民、公平正义等重要内容,本质上属于社会主义法治的范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蕴含经济责任、道德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等重要思想,理论上属于社会主义道德的范畴。二者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培育内容是基本相同的,诸如诚信观念,既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的范畴,也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内容。法律责任的担当,既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也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要素。

(四)培育路徑的趋同性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二者在培育的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别性,例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培育方式重视刚性,表现出强制性和规范性的约束机制;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方式侧重于柔性,强调广泛性、自律性和道德性,主要依靠道德舆论和精神褒贬的教化方式。但是,基于二者的价值目标是内在一致的,这决定其培育路径的相似性,主要表现为在理论教育、网络教育、实践教育、示范教育、创新教育等方面具有趋同性。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汇力作用

大学生是青年中具有特殊优势的群体,是未来国家法治与德治建设的重要力量,实现中国梦是新时代赋予大学生一项光荣而崇高的伟大事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围绕德治与法治进行,通过各项教育措施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坚定法治观念,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格,树立振兴中华的大局观,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因此,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合力培育必须不折不扣、扎扎实实地在高校卓有成效地开展。

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合力培育路径

(一)建设师德高尚、法治理念强的教师队伍

高校教师既是社会风尚与文明进步的受益者,也是法治与德治教育的倡导者,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推动者。学为人师,德高为范,行为表率。高校教师法治与德治观念的内心铸造更甚于大学生。高校应当认真贯彻党和政府的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完善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准则,以法律法规作为硬性监督机制。

(二)科学合理设置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课程

当前,高校开设关于德育与法治的课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比较单一,难以有效地、深入地开展大学生的德治与法治教育。根据时代特征,改革课程设置势在必行,应结合各专业特点开设一些“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传统道德文化”“常用法律知识”“行政法基本理论”“刑法基本理论”“经济法学”“合同法学”等关于德治与法治的课程,加强涉及专业方面的法律知识和日常行为道德规范的教育,并且作为必修课课程设置。

(三)树立守法守纪的先进模范典型,惩戒不良行为

首先,强化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教育,加强个人品德和品格修养,形成热爱祖国、尊师重教、尊敬师长、崇德向善、助人为乐、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定期评选和表彰品学兼优大学生的道德模范,大力宣传其典型事例和先进事迹,营造争当先进、学习先进的浓厚校园风气。其次,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法律知识,坚定法律信仰,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并培养基本的法律思维,掌握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巧。

(四)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多方位拓展培育路径

一是充分运用社会实践的培育路径,开发与挖掘德育与法治的实践课程,并持之以恒地开展实践活动。加强与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企事业单位、展览馆的沟通与合作,打造育人的实践基地建设,组织大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参与社会公益、志愿服务与爱心活动。二是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培育途径。加强学校广播、报刊、展板、校园网络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宣传党与政府的时事与政策、法律动态,选取社会典型和反腐败的犯罪案例进行法治宣传。三是推进大学生网络安全的法治教育,加强网络安全和言论的监管,维护网上信息与言论的传播秩序,净化网络信息与个人空间,整饬与禁止网络淫秽、低俗信息,坚决打击网络谣言与网络犯罪。

五、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法制教育的重要任务。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仅就学校教育而言,也不仅仅是一个课堂教学问题,需要在环境营造、观念转变和程序保障等方面形成合力。

参考文献:

[1]王永明,张一澍,夏忠臣.试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的价值诉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151-152.

[2]彭兰.重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9(2):17-21.

[3]邹燕矫.历史合力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的理论探讨[J].宁夏社会科学,2014(6):14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