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672-4208(2009)23-0047-02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致血液运行障碍。从而出现患肢肿胀疼痛等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常好发于小腿深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及肌肉静脉窦)以及腘静脉、股深静脉、股浅静脉、股总静脉、髂静脉。DVT是外科常见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下肢,尤以左侧常见,轻者可导致下肢血栓形成后遗症,重者可引起致死性肺栓塞。护理人员对DVT危险因素的认知,对于预防DVT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2003~2007年长期卧床患者发生DVT的情况和护理经验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50例患者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30例,各个年龄段均有患病,其中男25例,女5例。年龄20~81岁,平均60岁。

1.2 方法收集我科收治的250例患者资料,对发生DVT的30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原因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患者发生DVT的情况下肢肿胀5例(16.7%),下肢肿胀疼痛7例(23.3%),下肢麻木4例(13.3%),具有两种以上症状的5例(16.7%),9例患者无临床症状(33.3%)。

2.2 不同年龄组患者DVT发生情况 <20岁0例,~40岁3例(3/43),~60岁8例(8/59),~80岁16例(16/83),>80岁3例(3/9)。

2.3 病因30例患者中糖尿病患者7例,手术患者24例,外伤患者16例,吸烟患者13例。

3 护理

3.1 一般护理全面了解病情,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一般为2周。并抬高患肢,肢体位置高于心脏水平20~30 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度,胭窝处避免受压,活动踝关节。详细观察并记录肢体温度、肿胀程度、末梢循环色泽变化。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受压后易引起褥疮,应加强基础护理。若起床活动,应穿弹力袜或使用弹力绷带,以增加静脉回流,防止下肢水肿加重。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特别是≥60岁患者,要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密切观察患者的围度、皮肤温度、远端动脉波动情况。特别注意患者感觉,运动有无左右不对称等变化。若不存在外周血管病变,尽早对此类患者使用加压弹力袜进行预防治疗。由于左下肢发病率远高于右下肢,在护理中认真对比双下肢的肿胀程度、肤色、皮温、浅静脉充盈情况以及肢体远端的感觉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2 心理支持

由于对疾病不了解,担心治疗无效、症状加重、溶栓过程中出现意外等,患者悲观失望、恐惧不安。应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水平、社会背景及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向他们介绍疾病的病因、治疗及预后,消除其不良心理,积极配合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3 用药观察

3.3.1 尿激酶用于溶栓治疗。在血栓早期72 h内,溶栓期间应准确及时地执行医嘱,严格无菌操作。用药剂量必须准确,现用现配,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相关的化验检查并记录。

3.3.2 肝素首选抗凝剂,可根据凝血酶原时间调整剂量,常用于腹壁皮下注射。由于肝素应用不当容易引起出血,应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用量及给药方法。

3.3.3 硫酸镁硫酸镁溶液给予患肢局部湿敷,以促进水肿消退,减轻疼痛。一般浓度为50%左右,温度为30~50℃,若>50℃,会增加局部组织需氧量而加重缺氧;若<30℃,则刺激局部肌肉收缩,血管痉挛使疼痛加剧,还可增加血液黏稠度。

3.4 保守治疗护理

对于周围性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药从上肢静脉滴入,绝对卧床10~14 d;抬高患肢20~30cm,避免膝下垫枕,注意保暖,防止冷刺激;床上活动避免过大,禁止在患肢输液用药,按摩及热敷,以防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密切观察患肢肿胀情况,定时监测凝血系列,使凝血时间等指标控制在正常值的2~2.5倍,以免抗凝,溶栓过度导致出血。

3.5 并发症的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容易并发出血,严重者发生肺栓塞导致猝死,在护理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从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5.1 出血是DVT最常见的并发症。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局部有无出血渗血及全身出血倾向。定时查凝血时间、尿常规、大便潜血试验,准确记录凝血酶原时间。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并报告医师,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大出血的发生。

3.5.2 肺栓塞是DVT最严重的并发症。血栓栓子95%来自下肢深静脉和盆腔静脉,预防DVT是防止肺栓塞发生的根本措施。若出现胸闷、胸痛、咳嗽、心悸及气促等,立即给予半卧位、吸氧,通知医师。在溶栓治疗过程中应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有条件者24 h心电监护。

3.6 饮食护理

3.6.1 低盐、低脂、清淡、高热量饮食DVT患者给予低脂肪饮食,以减少血液黏稠度。低盐饮食可改善血管壁的通透性,减轻组织水肿,同时清淡饮食可防止刺激性食物对血管的刺激。高热量高纤维饮食可补足机体所需能量,亦可防止大便干燥。

3.6.2 糖尿病饮食250例患者特别是中老年患者合并糖尿病者占58%。饮食控制是控制血糖最安全有效的方法,为患者讲解控制饮食的目的及重要性,进行有关讲座,激发他们实施饮食控制的主动性。

另外要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增加腹压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宣传戒烟重要性,使患者明白吸烟可引起血管痉挛,又可增加血液黏稠度而自觉戒烟。

4 讨论

4.1 下肢深静脉血栓与患者年龄之间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DVT的发病率越高,原因主要是老年患者血管弹性较差,血液黏稠度有可能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偏高。尚德俊等报道,40岁以上的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其血小板的聚集性增加,而纤维蛋白酶的溶解性降低。由于血液黏稠度增高,而导致血液缓慢,再加上外来因素的影响(如下肢受寒、外伤等),促使血栓形成。

4.2 下肢深静脉血栓与手术之间的关系不同类型的手术DVT发生率有很大的差异,据文献报道,髋关节和膝关节矫形术的血栓发生率为30%~50%。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血流速度减慢,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致使血液滞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手术中所用的填塞纱布压迫下腔静脉,导致下腔静脉回流受阻;手术的激惹反应出现血小板增加,凝血时间缩短。

4.3 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本结果显示,长期卧床患者发生DVT的概率高达12%。由于患者长时间卧床,下肢肌肉松弛,导致静脉回流减慢;骨折创伤或术后局部软组织肿胀,压迫静脉阻碍回流;因此要高度重视患者下肢情况,出现肿胀、疼痛、压痛、远端皮肤发绀、皮下静脉扩张者,及时通知医生进行检查。由于远端深静脉血栓可无症状,对存在血液淤滞、凝血机制异常,血管内皮损伤等高危因素,要进行必要的超声诊断和血栓危险因素评估从而达到排查的目的,及时做出对症处理,降低DVT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只有正确掌握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好发因素,好发部位以及正确的护理方法,才能达到预防和治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