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实现德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摘 要:传统的学校德育目标一是口号高,二是目标大。德育内容思想政治色彩浓,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与新课程德育标准严重脱节。本文所研究的德育生活化,使学校的德育目标基于生活,使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德育管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连接,并融为一体。从而引导学生在探究生活的过程中,感悟生活,领悟德育内涵,激发道德情感,并加以内化和升华,从而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德育管理;生活化

所谓学校德育生活化是指以学生的实际年龄特征和生活为依据,从学生的认知、理解、体验、感悟、交往和实践出发。开发利用现代生活资源,关注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不空洞说教,不脱离学生生活,制定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德育目标,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本文就实现德育生活化的途径做一探索,以抛砖引玉。

一、实行德育目标生活化

传统的学校德育目标追求“高、大、虚”,学生从小开始就被要求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这口号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生理、心理实际,缺乏感召力、凝聚力和内动力。因此,学校的德育目标要主张基于生活,源于活,实现德育生活化,使德育内涵具体体现在学生生活之中,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依据个体成功得失的经验和感受来引导学生思考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选择确定自己所需要遵循的道德,使学生能身临其境,亲身感受,体验成功。教师从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接受,容易做到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贴近生活实际的“近、小、实”,的德育开始,逐步走向社会需求的“远、大、高”的德育目标。避免用同一目标培养学生,用同一模式教育学生,同一目标评价学生。切实强化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

二、实现德育内容生活化

德育即生活,生活即德育.德育内容生活化,就是要使德育内容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生生活现实,贴近学生群体与学生日常生活,自主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社会生活等紧密连接。也就是要通过学生生活创造性地、多元化的把德育内容还原于学生日常生活之中。例如在食堂饮食管理上我们可以在学生中开展一顿饭的讨论,引导学生去寻找资料:为什么旧社会的人民为了吃上一顿饭,竟那样艰难困苦,甚至卖儿卖女?为什么改革开放前人们生活还是艰辛,但起早摸黑地劳动呢?现在人们为什么不仅能吃上那么丰盛的饭,过上好日子,还要讲究科学用餐?通过讨论,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体验共产党领导的好,社会主义好,党的政策好,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之情。同时还可以进行大讨论,教育学生热爱粮食,反对浪费,不乱扔馍馍、饭、菜,学习劳动人民勤俭节约的精神,从而实现德育生活化。

三、实现德育方式生活化

学校要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新举措,努力创建德育工作新方式,使德育寓于日常生活之中。不能违背学生学习的天性,因此,教师要转变育人观念,以人教人,以心换心,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在工作实践中要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德育方式,要广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实践活动,促使德育融于日常生活实践之中。在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学习中,利用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的,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国内政治内容、浩瀚如海,源远流长的历史知识,广阔博大的地理知识和蕴涵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语文学科等教育内容让学生课前搜索去挖掘,课中去畅谈,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熏陶学生的爱国心境。在重大节日,纪念日和国内外大事的庆典中我们开展演讲赛,文体活动,还可以利用各个节日进行爱的教育。在平时开展一些帮助服务工作,帮妈妈洗脚、洗衣、洗头,开展街道、公园打扫清洁卫生,为贫困儿童献爱心等活动。通过让德育内容融于现实生活之中的方式去激励学生将自己与他人之间、自己与制度之间、自己与学校之间进行比较,对照合作,从而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自我修正,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四、实施学生品格自我塑造工程

一是给学生布置每日德育生活作业,要求做到向身边的亲人、同学微笑致敬,听一首歌,读一句格言,听一条新闻,学一条科普知识、反思五分钟等;二是开展校园每日“诵读、静思、歌唱”三项活动;三是举办班级每日生活知识窗展示,栏目有天气情况、历史上的今天、诵读推荐、百科知识、新闻快报、跑操驿站等;四是进行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每周自我测评;五是要求学生掌握校园人文科学知识必读内容(校本读物);六是暑假开展“在实践中成长,在探究中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寒假开展“雷锋伴我度新春”综合实践活动,长期开展“做文明学生,当文明使者”生活教育活动。

五、倡导高品质文化校园

开展“六项活动”,提升校园精神。即:开展校园“规范文化”建设活动,抓好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开展校园“微笑文化”建设活动,倡导“自信、阳光、亲和”的生活态度;开展校园“情感文化”建设活动,倡导“尊重、赏识、宽容”的处事态度;开展校园“励志文化”建设活动,开展“我能行、我自豪、我自爱、我自主”活动;开展校园“价值观文化”建设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是非观、价值观,为将来走上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开展校园“希望文化”建设活动,对学生实施信念教育,使全体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主、自强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