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统年造大清银币伍角和宣统三年大清银币伍角


打开文本图片集

清朝末年,全国大部分省份都设有铸造银元的“银元局”或“铸币局”,原为抵制大量涌入的外国银元而设,至后来受自铸银元带来巨额收入的吸引而粗制滥造,且在铸币上打上各省的名号,于流通中互相抵制,省与省之间不能彼此流通,银元成色参差不齐,给百姓和商户的日常使用带来诸多不便。介于这种状况,清廷虽多次颁诏整顿全国的铸币机构,因各省受自发铸币带来巨大利益的诱惑不愿受清廷约束而收效甚微。因此,为使全国的货币铸造权和发行权归于统一,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清廷在北京设立银元局,是为“京师银元局”,并铸造“京局制造庚子光绪元宝”银币。但该银元局设立不足一年即被八国联军入侵所毁。

由于清廷内部对货币单位用“元”或“两”存在争议,致使清政府想尽快发行一种既能统一全国货币又能代表清廷统治利益的银币的设想无法实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一月,天津造币总厂开始铸造一元、二角、一角三种银元(此三种银币均为旧制七钱二分、一钱四分四厘和七分二厘),只不过在每枚银币上沿钤有“造币总厂”的字号。

清宣统元年(1909年)二月,清廷设立“币制调查局”,为制定清廷的“币制条例”做准备。宣统二年(1910年)四月,清廷发布“上谕”,颁布“币制则例”共二十四条,则例称:“中国国币单位着即定名曰‘圆’,暂就银为本位,以一元为主币,重库平七钱二分,另以五角、二角五分、一角三种银币及五分镍币、二分、一分、五厘、一厘四种铜币为辅币,元、角、分、厘各以十进,永为定价,不得任意抵昂。”同时还严格规定了银币的银、铜比例,使银元的成色有了保证,同时禁止各省自由铸造银元,将货币的铸造发行权收归于中央政府。宣统二年(1910年)天津造币总厂根据此则例铸造了“宣统年造大清银币”和“宣统三年大清银币”。宣统年造大清银币有壹元、伍角、二角伍分及壹角,除二角伍分及壹角广为流通外,伍角币也曾在市场上流通使用,但数量稀少(见图)。图1正面中央珠圈内有汉文“大清银币”,外沿上钤有满文“大清银币”,下沿钤币值伍角,左右分钤花枝。背面中间钤团龙图,外沿上钤“宣统年造”,下钤面值,左右各钤花饰,此币重13.3克,直径32.3毫米,成色88%,该套银币全部未正式发行。宣统三年大清银币有多种版别,当时天津造币总厂聘用的外国雕刻技师刻制了多个银币模具以供清政府选择,其中有“长须龙、短须龙、反龙、大尾龙和曲须龙等”,经清廷选择,对“曲须龙”版比较中意,天津造币总厂即用该版铸造了“宣统三年大清银币”,改币值七钱二分为壹元。另以伍角、二角、一角为辅币。该币雕刻精细,美观大方,币面既有满、汉文字,又有代表清统治者的“龙图”,为清末龙图银币中的精品,同时,因武昌爆发了反清武装起义,清廷即将已铸造的“大清银币”作为军饷发放而流向全国。

宣统三年“大清银币”除壹元、二角、一角曾普遍流通外,伍角银币是为样币,在市场上流通的数量极少。笔者这枚伍角银币(图2)正面上沿为“宣统三年”,下沿为“二枚换一圆”,两侧为花枝,中间珠圈内为汉文“大清银币”四字,背面为立龙戏珠,中间为汉文币值“伍角”,除包浆外,品相完美,属古银币中的“极美品”,有关的银币书籍将其列为“四级”,足见其珍稀。该币是近代龙图银币爱好者孜孜以求的珍稀品种,此币重13.4克,直径32.5毫米,成色88%。以上两种银币均为清代标准银币,只是均未正式铸行。清朝灭亡,给广大古银币爱好者留下了难得的清代标准银币珍品。今将其介绍给广大读者,与大家同赏。(责编: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