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焦虑学生类型分析与咨询要略

摘 要:考试焦虑是个体在考试准备、参加、反馈等阶段,对考试情境产生的认知反应、生理唤醒和行为表现相互作用的复杂的情绪反应。因对待考试的态度、动机以及考试经历、个性、父母教养方式等诸方面的个体差异,考试焦虑学生可以区分为不同类型,如学习和应试技能缺乏的考生、焦虑阻滞和提取困难的考生、屡战屡败的失败接受者、回避失败的考生、自我妨碍者、勤奋好学的完美主义者等。对不同类型考试焦虑学生采用不同的心理咨询、干预方法,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缓解考试焦虑。

关键词:考试焦虑;类型;咨询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5-0004-04

考试以及其他评价、测验情境对于学生来说是不陌生的,每年六月份进行的升学考试,特别是具有遴选、甄别性质的高考、中考,更是牵动莘莘学子以及千家万户的心。考试是对人的知识和能力的测量,具有导向、评价、诊断、反馈、预测和激励功能。但是考试是把双刃剑,考试越被强调,考试成绩也就越来越被视作权衡一个人智力、能力的唯一尺度。有考试或者其它类似考试的评价情境,就会有因考试而产生的压力、焦虑。

一、考试焦虑的概念与表现

考试焦虑是个体在考试准备、参加、反馈等阶段,对考试情境所产生的认知反应、生理唤醒和行为表现相互作用的复杂的情绪反应。

当个体处于高水平考试焦虑时,普遍存在的认知想法主要有:①将自己的成绩与其他同学相比较;②对考试可能的失败结果产生诸多顾虑;③对可能取得的成绩不自信;④对评价担忧过多;⑤因考虑父母的感受或来自父母的压力而忧心忡忡;⑥总觉得对考试准备不足;⑦丧失自我价值。而且可能伴随一些生理唤醒现象:①心率加快;②头昏眼花;③作呕恶心;④感到恐慌;⑤出汗;⑥手脚发抖。同时,可能对考试表现出一些异常行为:①延迟行为,即在考试前不投入学习,将学习任务往后延迟;②回避、逃避参加考试;③回避考试结果,不敢查询考试成绩等。

二、考试焦虑学生的类型及咨询要略

众多考生报告面对考试时感到担忧、焦虑。因对待考试的态度、动机、以及考试经历、个性、父母教养等诸方面的个体差异,考试焦虑学生可区分为不同类型,对不同类型考试焦虑学生采用不同的心理咨询、干预方法,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缓解考试焦虑情绪。

(一)学习和应试技能缺乏的考生。

根据考试焦虑学生学习、应试技能的不同水平可以甄别出学习和应试技能缺乏者。此类考生通常以不适当方式对学习材料、信息进行编码、提取,缺乏高效率的学习、应试技能,从而导致考试成绩不良。如英语阅读理解、写作都要求考生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短语。教师、学生也都认识到这一点,但许多学生记忆英语词汇时并不理会人类的记忆特点,通常按照26个英文字母顺序背诵所有词汇,通过苦心记诵,一天就记下了百来个单词,但如果此后不再复习,或者复习周期过长,这些词汇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遗忘,等到背诵到“M”字母下的单词时,“A”、“B”等字母下的单词早已忘却,于是再次开始从“A”、“B”往后背诵,周而复始,最后,词汇书的前半本已经翻阅得破破烂烂,后半本则崭新如故,其词汇掌握量必然有限。考试时发现许多陌生词汇,就可能感到紧张、焦虑。

应试、学习技能缺乏的学生在学习、应试时通常不能很好地安排时间。如有的学生在期末考试、中考、高考等多课程连续考试复习阶段,经常采用集中复习的方法,即安排某一天专门复习某一课程。这种方式确实有利于知识的组织,但集中于一门课程的复习容易产生疲劳、厌倦,在时间量上似乎达到目的,但效率较低,效果也不好。当发现自己花费了大量时间却没有充分掌握学习材料时,这些学生就可能产生考试焦虑。再如试卷题目通常由易到难编排,有些考生没有合理安排时间的理念,喜欢挑战自己,认为如果自己做出了其他人所不能做的题目,那么自己的智能就要高于其他同学。出于这种理念,他们将大量时间投入到后面难题的攻坚上,等到发现自己确实也做不出来时,不仅打击了自己完成考试的信心,浪费了大量宝贵时间,而且因时间局限备感焦虑、紧张,并由此抑制知识、信息的提取,进入恶性循环状态。

因学习、应试技能缺乏而产生考试焦虑的学生,可能从来没有系统地接受如何学习、如何应试的教育,或者对如何有效地学习和掌握回忆信息的策略不以为然。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帮助就是实实在在地对其进行学习和应试技能训练,矫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当他们通过恰当的学习,应试技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进步时,他们的考试焦虑水平就可能得到较大程度的缓解。

(二) 焦虑阻滞和提取困难的考生。

有些学生掌握了高效率的学习技巧,但考试时在提取信息上存在困难,头脑一片空白,想不起考试之前充分复习并掌握了的信息、知识,或者相似问题的答案混淆在一起,感到焦虑阻滞。这类考生在学习方面早早地就对学习材料进行了编码,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考试时对时间进行预算安排,根据不同类型、课程的考试选用可能使自己获得最大成功的应试策略,极其用功地为考试做准备,但他们却不能处理评价情境所带来的应激和压力,给考试附加上诸多无关的附加内涵,因而考不好。有些家长为了让子女重视学习,喜欢向子女诉说供其上学的种种不易,或者向子女讲述如果考试失败将会导致哪些不良后果,考试成功又将获得哪些利益等,或者将自己子女的学习、表现与其他亲戚、邻里的子女对比,以为可以激发学习动机。但是父母对子女的这些诉说无形中为考试增添了许多附加涵义,考试的积极作用基本上被世俗的观念所替代。当学生背负如此众多的包袱参加考试时,他们将可能产生与考试情境本身无关的认知想法,将自己在考试中的表现与其他同学对比,对考试结果忧心忡忡,做出与任务无关的反应,不能很好地利用他们对教材充足的认知组织应对考试,由此因无关认知反应产生了焦虑阻滞和信息提取困难。

由于父母这种教育方式从小就已经深入子女内心,已经由意识层面转变为无意识层面,这些子女通常平时很刻苦学习,也非常理性地安排自己的学习任务、时间,表现出“乖乖子(女)”的形象,但一旦参加考试就可能因此产生考试焦虑。对于此类考试焦虑学生仅仅采用意识层面上的心理咨询方法或者劝说、疏导是不能根本缓解其考试焦虑表现的,通常需要借助无意识与意识相结合的咨询、干预方法,如箱庭疗法(sandplay therapy)、意象对话、图画分析等分析心理学、精神分析的方法。从根本上帮助此类考试焦虑学生从无意识、习惯成自然的认知方式上摈弃由外界带来的对考试的焦虑、恐惧,并最终缓解考试焦虑情绪。

同时,明智的家长还应该意识到,“做”要比“说”重要得多,自己为子女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子女看在眼里,无需过多的语言。子女年纪尚小时,过多的说教,子女并不能理解;当子女进入中学之后,过多的说教只会让子女心烦甚至反感、叛逆,最终事与愿违。而且过多的说教可能导致子女考试时感到焦虑,出现焦虑阻滞和提取困难,从而影响学业成绩,这更是父母所不期望的结果。

(三) 屡战屡败的失败接受者。

许多教师、家长都在抱怨某些学生自暴自弃,对自己不良的学习成绩一点也不着急,学生没有学习动力等等,认为学习不良的、表现出自暴自弃的学生对考试不可能感到焦虑,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但研究表明,那些“屡战屡败”的学生,其焦虑水平是很高的。由于长期以来重复多次的考试失败历史,他们逐渐接受了他们能力低的看法,并将其作为对他们失败的主要解释。

当学生第一次考试失败后,教师、父母通常还能理智地帮助孩子寻找导致考试失败的客观原因,如复习不够充分、答题比较粗心、时间没有合理安排、题目太难等。但是,当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考试失败时,教师、父母就可能开始从孩子的智力、能力等方面对其失败进行归因,恨铁不成钢的父母可能脱口而出就是“你怎么这么笨哪?”或者表现出对其失去了信心;同伴们也可能最终对其形成一种“智力低下”的印象。而长期累积的失败经历也使学生对自己的智能做出消极的判断,在学习中放弃了努力,他们开始接受失败,表现出漠不关心、放弃以及挫败的感觉,从而与习得性无助者没有什么两样。他们放弃通过能力以保持自身有价值感的努力,对学习持无所谓态度,表现出学习倦怠,也不理会教师、家长的劝说、教诲。由于在学校一再的失败也逐渐证明了他们的低能,他们对自己的成功不会表现出多少的自豪,认为那只是“碰运气”而获得的偶然的成功;对自己的失败也没有感到什么羞愧,因为那已经是长期学习、考试经历中早已证明了的。这种被称作“失败接受者”( failure acceptors) 的学生毕竟有自己的尊严,他们也不喜欢一再体验着失败,不期望遭到老师、父母、同伴的嘲笑、侮辱。每一次考试对他们来说都是一次伤害,他们倾向于回避失败而不是为了追求成功,因此对考试情境做出焦虑、不喜欢、回避行为等条件性反应。

要帮助习得性无助者或考试“失败接受者”缓解考试焦虑,重新鼓起学习的干劲投入学习,最佳切入点就是帮助他们找到能够证明自己“有能力”的闪光点,同时应关注他们进步、发展的方面。如有些学生在学习方面确实存在困难,但他们在组织活动等方面可能具有其他同学所不具备的能力,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这方面能力的表扬可能提升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人之初,性本善”。个体的一生是追求自我实现的历程,没有哪个人一出生就期望自己是个失败者,因此,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认识到个体内在的追求自我实现的根本驱力,通过积极的鼓励、关注,为习得性无助者或考试“失败接受者”提供展现其才能的平台。对此类学生的咨询也应以积极、鼓励的方式,采用箱庭疗法、艺术疗法、表现疗法等通过动手方式能够展现创造力的咨询、干预方法进行。

(四) 回避失败-无能归因的考生。

归因理论认为,人类具有一种共同的倾向,即偏好于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智力、能力,而不是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因为智力、能力是个体内在的、遗传、天生的,是人人追求而不一定具有的品质,而努力却是个体愿意就能做到的;相反,偏好于将自己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程度而不是归因于自己智力、能力,因为如果是努力不够而导致失败的话,那么以后努力些就可能获得成功,而如果是因为自己的智力、能力不足而导致失败的话,那么未来取得成功的可能性也是较小的。通常情况下,成功与高智力、高能力联系在一起,将获得褒奖;失败与低智力、低能力联系在一起,将受到惩戒。

为了尽可能回避那种意味着其“没有能力”的失败,不仅要使成功的可能性达到最大,同时还要降低失败的可能性,这使得学生对究竟要做出多大程度的努力处于一种矛盾的境地。对他们来说,努力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尽可能多的努力和充分的准备可以使其成功机率达到最大,但如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仍然失败了,就会增加认为自己能力低下的可能性,从而导致对考试情境的焦虑反应。回避失败的考生对考试结果忧心忡忡,即使他们与那些追求成功的学生花费了一样的时间,他们仍然感到对考试准备得非常不充分,但又不愿意让他人发现自己在准备考试方面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回避失败-无能归因的考试焦虑者还常常表现出回避、延迟行为。许多家长、教师抱怨学生考前紧张不够,居然出去游玩。事实上,考前突然提出放松、游乐要求,通常不是其不紧张、不焦虑,而是太焦虑的表现。考试迫在眉睫,他们在放松游玩中不可能真正做到放松,其延迟学习、放松游玩的要求只是回避将失败归因于能力、智力的一个借口。

许多教师、家长在考试结果公布之后会对学生(子女)以不同的方式予以评价,如在班级召开表彰大会,给考试成功者言语、物质褒奖。然而有些看似是表扬的言语,学生却不一定接受、欢迎,如:“某某同学非常努力,同学们要学习他笨鸟先飞的精神。”这种表扬并不能促进其他同学向他学习,该同学也不见得高兴,因为“笨鸟先飞”虽然表扬了“努力”,同时也表白该同学是比较“笨”的人。当子女考试失败时,特别是重要考试,有些父母可能对子女不努力给予严词训斥,而有些家长以为训斥使孩子心情更难受,增加他们的压力,所以没有言语训斥,只是摇摇头、叹口气表示失望而已,或者言语安慰其“别难过,你已经尽力了。”殊不知,对子女严词训斥固然没有意义,可能让子女感到难过,但因为父母的训斥将其失败归因于努力,所以是可以接受的;而摇头叹气、以及“你已经尽力了”的言语安慰却隐含着一个孩子不愿意接受的信息,即父母将其失败归因于智力能力缺失,而不是努力程度,因为在父母看来自己已经“尽力”了,能够解释自己失败的只能是其智力、能力因素。

除了父母、教师需要避免无意间做出上述可能导致失败-无能归因联结的言语、行为表现之外,对回避失败-无能归因而产生考试焦虑的考生进行心理咨询、干预,还可以运用归因训练、箱庭疗法、来访者中心心理咨询等方法引导考生学会积极归因方式,促使他们的内部动机由回避失败转向追求成功。

(五) 自我妨碍者。

有一部分考试焦虑的学生将评价情境中生理唤醒和担忧的升高等作为一种自我妨碍的方法,如出汗、心跳加快、手脚发抖、忧心忡忡等。从上述的归因理论也不难理解他们的考试焦虑表现。究其内在原由,他们在考试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自我妨碍策略,其目的就是给自己可能失败或其他与己有关的消极信息找个借口,他们可能夸大考试情境中的焦虑体验,为预期出现的失败找一个早已准备好了的借口。当他们出现焦虑情绪仍然获得成功的话,教师、家长、同学就更可能将其成功归因于其高水平的智力、能力,并表现出褒奖、尊崇;反之,如果他们的成绩差,他们就会说受到了焦虑的抑制性、消极影响,以此作为对失败的解释,从而避免智力或其他不利方面的归因,并由此而得到教师、父母、同学的谅解、同情。

以考试焦虑作为回避失败-无能归因的学生,他们的焦虑表现并非在意识层面上故意为之,通常是无意识地表现出焦虑情绪,这是个体无意识中自我保护、自我防御本能的表现。对他们的咨询同样可以通过归因训练改变他们的归因方式,促使他们正确面对考试情境。此外,运用箱庭疗法、绘画分析、意象对话等作用于无意识层面的治疗干预方法,是缓解其考试焦虑情绪的根本途径。

(六) 勤奋好学的完美主义者。

完美主义者给自己的学习成就定下很高的个人标准,期望值很高甚至有些夸大,对学习成绩总是给予怀疑,学习过程中很讲究秩序和组织。适应性的完美主义者,他们因为勤恳努力、奋斗而获得学业成功,从中获得愉悦,他们的成功带来一种“干得真棒”的满意感,并提升了自尊和自信,因而他们的完美主义倾向并不导致考试焦虑。

然而,非适应性完美主义者却常与考试焦虑、根深蒂固的下等感联系在一起,害怕无法达到自己或外界(父母、老师、同伴)定下的标准,从而使他们陷入一个自我挫败、过度努力的怪圈之中。为了获取赞扬和接纳,并且避免错误和失败,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永远不够的。由于追求完美的成绩,重要考试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和压力,学习任务和考试情境成为一种有威胁性的挑战和冒险事业。出于一种不合理的思维,哪怕只是一点点的不足,在完美主义者看来都是全部的失败,进而自我批评和极度沮丧。对于此类考生,每次考试似乎都要做到满分,这些期望往往抬升了评价情境中的焦虑,只要有一道题目回答不出,他们都会感到恐慌。即使他们本来有能力做好,但由于对自己过高的、完美主义要求,他们所完成的通常达不到他们应该做到的水平。完美主义者在学习-考试回环反复的过程中都会体验到大量的焦虑、担心等负面情感。当发现自己不能做到完美,或者结果与目标距离较大时,他们高度的自我批评和完美主义使其面对失败时表现得非常脆弱,增加了他们的焦虑和无助感。考试期间的紧张、焦虑,又使得他们无法回忆起他们花了许多时间学了又学的知识。

非适应性的完美主义者通常给自己设定一个不现实的标准,非常仔细地检查自己,他们无法接受自己一点点的缺陷、错误和失败。此外,有些教师、家长夸大了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小错误,对学生(子女)提出了过高的期望值,从而使学生对此期望望而生畏,产生失败感、焦虑、无助和无望。

完美主义倾向可能形成于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和早期社会化过程,通常已成为个体人格特质的一个方面,要帮助此类考试焦虑者缓解考试焦虑情绪,其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帮助他们将过高的目标分解为可逐步实现的子目标,使其在子目标不断实现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提升自尊、自信。同时,在对此类学生进行咨询时应避免对其完美主义倾向的批评、责备,而应该充分肯定其追求完美的积极动机,并引导其辩证、全面评估自己的能力水平,理性地分解目标,由非适应性完美主义转向适应性。教师、家长则需要正确评估学生的能力水平,不将自己未能实现的、过高的人生目标寄托在学生(子女)身上,毕竟学生是教育的接受者,要求其完美本身就是不切合实际的。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是欣赏主体不同,其主观感受也不同。同样,由于考试主体不同,对考试的主观体验、感受也千差万别。对考试焦虑学生的类型划分也仅仅是从个体的一些共性特征出发而做出的归纳,同一个体,其考试焦虑表现也可能兼有其中两类或多类表现。因此,对考试焦虑学生所采用的心理咨询、干预方法,也必须依据对考试焦虑个体的切实评估,掌握适当的时机,有的放矢地采取适切的一种或多种方法结合进行。

【责任编辑:韩四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