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提升,从“变式教学”入手

摘 要: 目前初三试卷讲评课的课堂实效不尽如人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本文以一节初三英语试卷讲评课为例,从问题的设置、方法的分析、知识的迁移及规律的总结四个方面寻找一种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方法。

关键词: 初三英语试卷讲评 变式教学 课堂有效性

一、问题提出

(一)目前初三英语试卷讲评课存在的问题

现象一,老师将答案从第一题对到最后一题或跟学生说:上次试卷答案贴在墙上,你们自己去对。而事实上,学生把试卷随便一放,问题也没能解决。

现象二,老师把每个题目都仔细讲解,一节课下来,老师心力交瘁,学生云里雾里,学生说:哎,又是试卷讲评,你在火里,我在水里……

有人说初三是由试卷堆积而成的,但在传统的试卷讲评课中,学生往往只注重分数和答案,而忽视对错误订正和相关问题深入思考;而很多教师在讲评课中采用直通答案、就题论题,搞“一言堂”、唱“独角戏”的授课方法,虽然有时也让“主体”回归学生,但毕竟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意识淡薄,消极被动听课,收益甚微,难以形成学生兴奋点。难怪老师一直抱怨相同类型的题目刚刚讲过,这次又有较多同学做错。

(二)高考和中考命题对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

现在高考和中考命题都比较注重基础知识和学生能力的考查。初三学生学习任务重,依靠题海和大量操练无法应对,这就要求学生对平时的试题无需死记硬背,而是需要能力的培养和积累。老师应注重课堂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一线实践带来的思考

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一直在思考以下问题。

如何在讲解重点、难点时,抓住显性知识,把握隐性知识……如何在试卷讲评课中,体现新课标的使学生“具有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评价自己学习效果、总结有效学习方法的能力”的精神……

其实,在试卷分析过程中,我们总能找到一些似曾相识的题目,但变换形式之后,学生就不大辨认出来了。这说明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比较差。教师在试卷讲评中,可以运用变式教学,从不同的角度讲解内容,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

二、概念及一般模式

(一)“变式教学”的概念

现代意义上的“变式教学”,就是指在认知事物属性的过程中,不断改变提供的材料或事例的呈现形式,使其本质属性保持不变而非本质属性不断变化,产生新的情境,激发你从不同的角度、位置、方法思考问题,强化发现思维,培养创新思维,抑制或削弱定势思维。

(二)“变式教学”的基本模式

根据我的思考与实践,提出以下以变式为主体的试卷讲评课模式。

三、“变式教学”的实践操作

(一)设计思路

在这个学期,为了提高初三课堂的实效性,我举行了试卷讲评课的主题周活动,并开设了一堂主要针对选择题的专题课。课前我统计了学生的20个选择题,发现有几个题目的得分率很低,考后和学生交流,他们都说看到它们觉得似曾相识,但由于没有抓住一些关键的信息,都落入了出卷者所设的“陷阱”。所以我想就以这几个题目为主要讲解内容,通过变换句子达到巩固的目的。

(二)案例回放

以试卷当中错误率较高的一个句子为例。

A. Comparing B. Compare

C. Compared D. To compare

第一步:设置问题,导入课题。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主要是通过询问等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试题上,导入正题,设置问题的依据。

①根据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时,头脑中存在的先有观念和错误认识引入问题;

②根据学生在试卷中出现的典型错误或在学习、讨论、研究中的发现引出问题。

T:这题的考查点是什么?

S:非谓语动词。

S:这题考了一个常用句型,祈使句。

第二步:探索讨论,暴露问题。

教师深入学生内部,变成小组一员,点拨诱导。当学生有独到见解、精辟论述时,我们应予以鼓励、肯定、表扬。

对这个题目大家有了不同的观点,学生开始争论,但只是争论自己的答案是对的,至于为什么自己的答案是对或错,则很少有同学予以考虑,所以我让同学们就刚才两位同学的发言和自己已有知识进行讨论,确定本题考点,然后报告讨论结果。

S:这题考查非谓语动词,因为compare这一动作与句子主语you之间是主谓关系,所以动词应用-ing的形式,这题应该选A。

(学生中马上有了不同的声音。)

S:如果是非谓语动词,后面的题干部分应该没有连词and。(学生恍然大悟。)

第三步:自主解决,反馈矫正。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自行解决问题,如套用已经学过的单词、短语或句型,对“走错”的学生,也不要马上否定,要尽可能多地肯定学生思维的合理成分。

T:Well done, thank you. Do you have other ways to solve the problem?

S:这题其实可以套用我们上课经常出现的一个句子:Study hard, and you will succeed.

S:如果选择A,这个题目就应该: Comparing them, you will find them different.

第四步:迁移拓展,举一反三。

把问题的探索和发现解决的过程向纵深发展,形成发散思维。通过变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分析掌握问题的方法,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使学生在求异思变中创新,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思维品质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看来对这个问题学生基本已经掌握了,所以我也没有必要对这题做更进一步的讲解,但我随后将题目改为以下句子。

变式1.If youthem, you find them different.

变式2. them, and you will find them different.

变式3. them, you will find them different.

S:(学生一片惊叹)怎么有这么多句子……以前全做过的……我每次都凭感觉做的……

面对学生的议论,我让同学先比较这几个句子在构成上的差别。通过比较,可产生找出异同,发现本质。学生很认真的完成这步工作,也终于把这四个句子搞懂了。随后,我趁热打铁出示了这个句子:

To watch the suise, Jim got up early.

我让学生对这个句子进行变式。学生经过讨论之后,变式如下:

变式1.Watching the suise, Jim was very happy.

变式2.Jim was very happy when he watched the suise.

变式3.Jim was very happy when watching the suise.

(这个句子是由班上一个基础较差的同学说的,引得大家一阵发笑,我觉得这个笑是对他的鼓励,也是对我这种教学实践的肯定。)

变式4.Get up early and you will watch the suise, Jim.

从学生的课堂反馈来看,大部分同学对于这个句子包含的知识点及出卷人对它的出题思路已经掌握了。透过一题,学生掌握的是一系列知识,接下去就是构建相关知识网络图了。

第五步:揭示规律,提高能力。

通过对变式的比较、理解,更好地掌握题中包含的知识点,抓住事物的一般规律,提高解题能力。

最后我让学生根据以上句子,进行归纳总结,出现了哪些语言现象。通过这组题目的展示、讨论与归纳,学生对于“非谓语动词+主句”和“祈使句+连词+结果句”,以及非谓语动词之间意义及用法上的区别,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通过例子很轻松地就把初中阶段复杂之一的语法复习了一遍,也提醒了学生一定要仔细审题。

有些同学在做单项选择题时,常常凭感觉做题。特别是一些似曾相识的题目就更容易选错,如果我们能对这些句子加以变式处理,经过比较,就会产生深刻印象,从而更能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兴趣。如:

1.It was Octoberthey finally came back to their hometown.

A. when B. that C. what D. until

误选:B。应选:A

分析:此题中when引导的是定语从句。C和D不合题意。

变式:It was in October that they finally came back to their hometown.

2. Is this companythey visited last Friday?

A. that B. where C. one D. the one

误选:A。应选:D。

分析:the one 在该句中是先行词,其后的关系代词which / that 被省略了。

变式1:Is this the company that they visited last Friday?

变式2:Is this the company where they worked last year?

四、收获与思考

(一)收获

通过课堂反馈的作业来看,学生这节课的效果不错,在某种程度上说,深化了对“变式教学”的认识,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学生能够产生积极的动力,保持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二)对变式教学的几点思考

在试卷讲评课中,老师较怕见到学生有厌烦情绪的一幕,那么怎样使用“变式”才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促进学生正确的理解知识,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呢?在变式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师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即变式教学要把握的三个“度”。

1.变式的数量要“适度”

在变式教学中,问题变式的数量确定是一个首要的问题。①课堂时间有限,数量多,效果必然不好。②即使将学习的时间拓展到课堂以外,也并不能提供关于某一问题的所有变式,无法穷尽所有的变化(也没必要)。③变式的关键在于学生的成功体验,培养处理未知变异的能力。

2.变式的内容与难度要有“梯度”

所谓梯度,即在对原题进行变式训练时,应做到由易而难,由简到繁,层层剖析,步步深入,引导学生的思维。怎样设计问题的梯度呢?①问题必须包含合理的变异,形式有变化,内容可接受,数量也恰当;②问题必须包含尽可能多的不再重复的变异。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深入,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3.变式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变式不是教师的“专利”。我们应提倡让学生参与变式,教师起引导诱思,及时点拨的作用。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发扬教学民主,交流互动。只要学生能够进行变式,老师就不能包办代替;对于学生在变式中获得的成功,哪怕只是一些,教师也要加以表扬。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学生参与创新的意识,从而让他们感受到变式的乐趣,各种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