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民间美术传承与资源开发研究

摘要:为了有效地开发陕西民间美术资源、使陕西民间美术良性发展、传承、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得以弘扬,同时促进陕西经济发展。通过对陕西民间美术现状和民间美术开发的形式、方法的研究、探讨出只有在专家引领、培养新一代的民间领军艺人、民间美术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精;住的市场定位、公司化运作、拉长产业链等各环节相互作用下,才能创造出新的符合现代生活需求,尤其是适应社会变革的新的民族性精神价值观需求的民间美术品,为民间文化赋予更深的文化内涵和经济意义。

关键词:民间美术:传承;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JO/J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0)05—0001—03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民间艺术受经济浪潮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几度处于萎靡状态,有些已经消失,令人感到了民族文化的危机。“历史证明,支撑一个国家与民族长久、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并不只是靠精英集团的超前意识,而是要靠大众普遍敬守的精神信仰,这其中既包括以爱国主义如马克思·韦伯所言的那种‘大众化的苦行意识’。如果没有这样一种能够推动大众精神的文化力量,仅仅靠单纯的物质的驱动力,很难把一个国家的历史不断推向前进。”民间美术是相对于主流美术而言的,是根植于民族文化深层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是母体艺术。隐藏在民间美术作品背后的深沉的文化背景和民间文化底蕴,不仅有着比艺术作品本身更深的内涵,而且更全面地反映了民间社会的文化及生活状态。陕西是文化大省,陕西民间美术在传承发展中,体现出秦汉画像石刻艺术那种造型质朴粗犷、充满生命活力的精神气质,是民族古老文化的积淀和承继,在中国的封建农耕文化形态中,原始图腾文化形成的地域性文化气质风格,具有十分顽强的遗传性。作为文化残存的图腾形象仍活在民间信仰和民间美术当中,风韵犹存。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以及风格气质,也正是以地域性的群体特征来体现其文化个性的。陕西的民间美术作为民间文化的物化形式,它的生存发展,或者演变传承,更深刻地受到了民间社会形态发展演变的影响,社会形态、社会组织结构的发展演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对民间美术的研究、保护、拯救和整理显得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民间美术资源的传承和合理开发。使其在保留民族性的前提下,适应社会现实的发展需要。

一、陕西民间美术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如何把传统文化资源转化成为公众普遍奉行的价值观念和身体力行的行为模式,对于未来的社会发展进程至关重要,这种无形文化的建设同样是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1]随着民俗生活的消亡,民间美术的形态和存在方式必然会发生改变是不争的现实。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尤其是民间美术,只关注的是其消亡的状况和如何保护现有的品种是不够的。“在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中发掘并有效的利用其资源,而且是多向度、多层面的。从某种意义上看,一个民族的文化资源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其是否以开放的心态去开发和吸收。以开放的心态,注重从民族艺术中发掘出先进的因素,使之成为民族性巾主导的一面,并以此整合其他新的因素,实现在新的背景下自然增值,这是大有可为的。”陕西民间美术产品的商品性和艺术性,在民间美术传承和资源开发进程中如何达到平衡,既要保持民间美术基本特质不变,还要使之适应商品社会需求,有赖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作为一种文化母体,民间美术就像一个矿源,为相关艺术产业提供了营养。比如:陕西凤翔的泥塑曾三次被选为我国生肖图案。我国第三枚猴票色彩艳丽活泼,受到无数集邮者珍藏。设计者陈绍华即是吸取了民间美术中猴的形象设计出猴票;陕西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就是民间的社会公益性的博物馆以及凤翔县、安塞县以及户县、华县、延川等地,都是民间美术企业化的先行试点,有的不仅形成了一条龙的产销链条,还在不断向更科学化扩展。华县的著名皮影雕刻艺人汪天喜,皮影人物造型生动,早在20世纪80年代华县皮影就作为民间美术的代表在国际上进行交流,汪天喜也从此开始创办了皮影雕刻学习班,使皮影雕刻艺术后继有人。如今在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和上海南京路上都有他的皮影连锁销售店;他还通过网络建立了个人网站,每年都有来自国外友人的定单。民间美术产品的市场开发,逐步推向市场的必然结果,也会促使民俗文化发扬光大。

二、陕西民间美术现状

自2001年以来,文化部实施“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建立起了完备的保护制度和体系,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网络化的管理。文化部还于2002年8月向全国人大教科文委会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推出了15个重点省份,开展民间文化遗产重点抢救项目。一大批中国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申遗”热日益升温。对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抢救性普查、记录、编纂和出版的工作也积极进行着。

(一)陕西民间美术现状

为了挽救民族瑰宝,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一度非常重视民间美术,陕西省也创办了大量的美术培训班,集中了一批老艺人和民间巧手。创作了一批优秀的艺术作品。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在90年代民间美术又一度陷于低迷。美训班、各地的文化馆、展览馆也不再像80年代那样热情高涨地为民间美术服务。民间美术在21世纪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又掀起新的浪潮,陕西民间美术的传承也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一方面,农民在农闲之余创作的美术工艺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转化创收的形式。但农民以生活为创作出发点的民间美术却转变为以挣钱为出发点。民间美术成了大批量生产的“流水线艺术”,谁的作品有市场,别人就去成批地“创作”同样的画作。“作坊化”的创作方式使得如今的民间美术鲜有精品出现。照此发展,势必导致民间美术品牌的坍塌。另一方面,县展览馆、文化馆创立初期,其目的是起到培训作者、展示画作、对外交流及重点作品销售的作用。它的作用还有发现新作者、巡回辅导、搞训练班。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一些县文化馆、展览馆却开始沦为商品买卖的超市,对民间美术传承与开发的研究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

(二)陕西民间美术资源持续性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民间美术项目的传承正趋于断代,项目开发后劲不足。

主要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乡村生活方式急剧改变,传统民俗快速消退,相关文化也逐渐消亡。如仅仅10多年中间,年画这一民间美术形式就很快退出了人们的生活领域。可以说,现在一些民间美术资源正在走向消亡。大批农民进城或外出打工,很多民间美术项目的传承人都已年迈体弱,导致无人传承而逐渐断线。没有了传承人,也就没有了民间艺术的生命。在全省诸多的民间美术艺人中,绝大多数还是靠传统的农业生产维持生计,只是在农闲时才从事创作与制作,在当前民俗日益走向消失的情况下,这些艺人继

续创作和开发的基础也就不复存在。厚重的民间美术资源不能及时转化为优质的艺术产品和商品。特别是在开发中,缺少更多有眼光有实力有魄力的投资者的介入,基层文化管理部门人员、资金、设备、条件等方面的严重不足,政府相关部门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以及领军艺人的综合素质、能力、实力等存在严重缺陷,等等,都是民间美术资源不能转化为艺术商品走向市场的重要原因。

第二个问题:民间美术资源低水平无序开发。

民间美术的制作者大都是普通农民,很少有接受过严格专业培养和训练的艺人,他们制作产品所使用材料大都是身边的劣质自然物,制作的技术含量普遍较低,与现代城市商品的要求差距较大。传统民间美术作品形制也过分受“民间性”的影响,很难打入国内外艺术市场和现代人的生活领域。有的民间美术品类虽然家家都在生产,但重复雷同现象非常严重,缺少真正的艺术美感和时代感。在成长过程中也缺乏严格的统一管理和产品质量监督,产品开发无序生产,混乱经营。恶性竞争和粗制滥造现象非常严重。对此,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措施和质量监督又不到位,导致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三个问题:很多民间美术产品不适应市场发展需求。

在大批民间美术资源开发过程中,面对变化多端的现代审美市场,没有足够的准备和积累,许多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在商品社会中找不到自己位置,许多传衍数百年的民间艺术名品遭到市场无情的拒绝。在商品化的时尚审美强势冲击下,瓦解着很多传统艺人的自信,他们被迫放弃自己原有的艺术特质,导致许多传统美术资源迅速瓦解,走向消亡。另外,大多数的民间美术作品还局限于通过举办展览和文化馆工作室推销等方式走向市场,没有形成庞大的规模销售,没有形成集约化、产业化、链条化、规模化开发效应,没有特别知名品牌产品通过现代企业方式进行运作。这些,

都阻碍了陕西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陕西民间美术传承和开发的方式及途经

对于陕西民间美术传承和资源开发,首先是要解决民间美术传承人断代和人才匮乏问题。要有针对性的将高水平民间美术艺人与高等艺术院校专家合作。使民间美术产品开发专家与企业科技人员合作。形成强有力的高水平艺人和专家结合的民间美术开发人才队伍,通过提高民间美术艺术品位、拓宽市场、形成民间文化产业规模,形成真正的产学研结合。陕西高校林立,人才济济,对于民间美术新产品的有效开发是坚实的后盾。陕西高校的民间美术科研开发人员,通过田野考察,到各级文化馆、艺术馆、博物馆,深入村寨、民间巧手家了解民间美术创作现状及现代社会对民间美术品的供求状况,并了解传承情况;将收集数据、图片、文字资料整理、归类;其后进行市场调查;对适应市场需求,能良性循环的,已形成产业化的陕西民间美术品类的形成过程、运营模式、产业结构、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对陕西民间美术品类中传承方式与产业化结合较好的典范性品类进行研究分析。推广民间美术传承、开发、利用的经验,以期对加快民间美术的市场化进程,并在促进陕西经济的同时,保持陕西民间传统文化风俗的特质不变。

其次,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通过吸引外来资金或投资,真正实现民间美术资源开发的产业化,真正把文化资源变成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财富。企业对品牌产品和项目通过组团方式到全国和世界各地巡回展销,提高陕西民间美术的知名度,大力拓宽经营市场。

再次,在民间美术产品开发上,将民间美术引入科研开发领域,从产品生产的材料到工艺过程进行全面研究,把民间美术资源变成优质的艺术商品或生活装饰品,实现文化价值到经济价值的转变。通过有序生产,实现规模效益,跳出“民间”,打造品牌,使民间美术资源产业化开发健康发展。在新产品的开发上,“民风新作”是很好的开发方式。“民风新作”是现代专门艺术家作品的风格特征,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民间艺术。但是在形式上它又很像民间艺术,并且比一般民艺品更完美,这是(专门)艺术家像民间艺术学习和艺术多样化的结果,应该是提倡的。“在这方面比较成功的代表是“中国结”。在20世纪70年代台湾一群民间文化的青年学者提出了“把传统技艺与现实生活连结起来”的口号,整理了传统的绳结艺术,定名为“中国结”,几年间传遍了台湾,给这已濒临灭绝的技艺以新的生命,使绳结成为富有特色的一种新的生活装饰物。还有安徽的一位画家,多年来热心于民间艺术的搜集和研究,他将合肥一带的民间挑花转印到棉布上,定名为“庐阳花布”轰动全国。这种文化上的转化现象,实际上是艺术的横向相融,也可以说是移植,在历史上是很多的,只是很少有人寻踪追迹地进行研究,更缺少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开发。这是艺术繁荣和发展的一条征途。正像有人把民间艺术称作“西藏”一样,一旦开发出来,将会使我们的文化更加灿烂,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

最后,在激活民俗的基础上,开发文化旅游,以民间民俗文化旅游实现民间美术与经济发展的共赢。近年来,陕西一直大力扶植文化产业,已开发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与旅游有一定结合的分为三种类型的产业模式。一、文艺表演型文化产业链;二、风情园、农家乐式产业链;三、博物馆式。第一种文艺演出业坚持“以艺术表演为中心”的本体意识,走与旅游、商贸、娱乐、餐饮等相结合的路子,规模和效益创出新成绩。延安市推出“一县一品一艺”创新方案,挖掘发展了以安塞腰鼓为龙头的“鼓”文化系列,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也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第二种风情园、农家乐是围林造园,汇集一些民间艺人表演、地方小吃。第三种是博物馆。现已建成的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便是一个典型代表。西安关中民俗博物院是王勇超先生历时20多年,倾其所有抢救和保护优秀民间文化遗产,并在终南山下建成这座博物院使之得以很好的展示。文化旅游业就是要挖掘和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陕西有众多的民间美术品类,陕北剪纸、布贴画、农民画、石雕、核雕、匠艺丹青;关中刺绣、泥塑、木版年画、马勺、布艺、农民画、皮影、面花、拴马桩、灯笼、编织、泥玩具;陕南刺绣、剪纸、织染等。不论是数量还是价值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也是陕西走向世界的巨人财富。陕西凤翔县六营村的民间美术旅游,以新一代艺人胡新民为首的六营村艺人们形成了一定的民间美术文化产业规模,吸引了众多的参观旅游者。陕西华县一带的皮影,吸引了众多的视线,形成了产业规模,享誉海内外。陕南和陕北的民间美术虽然声名远扬,但针对民间美术的文化旅游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总之,社会生活结构的快速解构,使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快速消亡。通过研究如何利用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美术资源,有效的开发利用陕西的这些民间美术资源,使更多亟待拯救、发展、创新的民间美术更好地,良性地发展,并形成产业规模,适应现代社会的精神、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既保持其艺术价值,也改变其濒危的状况,还能弘扬陕西地域文化特色,并带动其他相关产业,促进陕西旅游经济的发展,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又搞活经济,还能促进农村建设,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构建和谐社会,成为西安经济的总体发展添砖加瓦的一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