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幼儿教师素质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 要:对达州市25所幼儿园进行问卷调查,从职业心理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幼儿教师职业价值观不太清晰,职业热情和职业认同感不高;专业知识结构中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都有所欠缺;专业技能中,幼儿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不高。针对幼儿教师的素质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幼儿教师素质;职业心理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7—0166—02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综合[1]。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幼儿教师的素质是决定幼儿教育效果和质量的决定性因素。近年来,很多学者对幼儿教师素质进行了研究,试图为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提供理论支持。吕育玲[2]对幼儿教师的素质结构进行分析,认为幼儿教师的素质应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五个方面。赵芙蓉[3]把幼儿教师的素质结构分为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专业素质两部分,认为幼儿教师不但要具有爱心、童心,而且还应该具有文化素质、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较强的保育和教育能力。庞丽娟[4]认为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包括六方面的内涵:对儿童和儿童发展的承诺;全面、正确的了解儿童和儿童发展的能力;有效地选择、组织教育内容的能力;创设发展支持性环境的能力;领导和组织能力;不断地专业化学习。李辉[5]提出了幼儿教师素质的基本构想,认为幼儿教师的素质结构包括普通素养、专业素养、专业态度和人格特质四个方面。还有一些学者从更微观的层面提出了幼儿教师应该具备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科研素质、情感素质等观点。

从已有研究来看,学者更多集中在对幼儿教师素质的构成、影响因素、培养策略等问题的研究,多用访谈法、问卷法对较发达地区的幼儿教师素质进行了调查分析,而对于相对不发达地区的幼儿教师素质的研究较少。自2001年《幼儿教育指导纲要(实行)》的颁布,幼儿教育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幼儿教师在知识结构、教学方法、教育观念等方面已经发生了一些积极的转变,然而整个幼儿教师队伍的素质状况却是不容乐观,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的川东地区。因此,在学前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关注新时期对幼儿教师素质的新要求,研究幼儿教师素质的培养策略,提高相对不发达地区幼儿教育的质量,实现教育公平,成为幼儿教师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材料

本调查使用自编问卷《幼儿教师素质调查问卷》,针对幼儿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的素质状况进行调查。

(二)研究程序

2010年3月至5月,调查选取达州市通川区、达县25所幼儿园(含公立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约200名幼儿教师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96份,回收192份,有效回收率为97.96%。

(三)统计方法

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

职业心理素质是幼儿教师进行职业活动的动力因素,它包括幼儿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职业认同感、职业信念等方面。幼儿教师在工作中是否有热情、是否爱幼儿、教育效果如何,这些都取决于他们的职业心理素质。

1.幼儿教师职业理想不太坚定

幼儿教师的职业理想是以对幼儿和幼教事业的热爱为核心,是教师需要具备的首要素质。从选择幼教职业的原因来看,48.7%的教师是因为“喜欢孩子,喜欢当老师”,高达41.2%的教师是为了“谋求一份职业”,8.2%的教师是为了“服从他人的安排”,1.9%的教师是因为其他原因选择了幼教工作。作出第一种选择的教师,他们的专业思想一般很稳定,工作积极性较高,喜欢孩子,能在工作中找到成功感和价值感,对幼儿的发展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作出后三种选择的教师,他们的职业选择大多是迫于一些现实条件,如就业压力、工作较为稳定、学历水平要求不高等,他们的专业思想一般不太稳定。由此可见,部分幼儿教师对自己专业的热爱程度不高,他们的职业理想不太坚定。只有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并把它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这样教师才能获得足够的动力,真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2.幼儿教师的职业价值观不是很清晰

职业价值观是幼儿教师关于职业等级、职业选择、职业报酬及职业生活基本意义等问题的价值判断,它也是影响幼儿教师的职业选择。

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看法,12.4%的教师认为是“为家长和社会服务”,39.8%的教师认为是“幼儿游戏的伙伴”,21.7%的教师认为是“教给幼儿知识的教育者”,26.1%的教师认为是“引导幼儿发展的专家”。这四种选择反映了四种不同的职业价值观,第一种是服务型的,重视幼儿教育服务的功能;第二种是玩伴型的,忽视了幼儿教育本身的教育性;第三种是教育型的,知识中心的价值观可能会导致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问题;第四种是专家型的,引导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强调了幼儿教育本身的专业性。从统计结果看,仅有26.1%的教师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有较为清晰的看法,能从专业的角度理解它的内涵;大部分教师的看法仍然停留在服务型、玩伴型、教育型等较为传统的职业价值观上。幼儿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一直受到人们的质疑。很多人认为,幼儿教师只是带孩子的高级保姆,教给孩子一些粗浅的知识,就业的门槛低,不是一种专业的职业。大多数幼儿教师潜意识中也有这样的认识,首先从心理上觉得自己的工作并不具有专业性,也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这样也造成了幼儿教师学习的动力不高,工作的成就感较低。

从幼儿教师的职业声望看,29.7%的教师认为幼儿教师的职业声望“较高”,45.3%的教师认为“一般”,19.5%的教师认为“较低”,5.5%的教师认为“非常低”。大多数幼儿教师认为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职业声望不太高,这与教师本身的职业价值观、职业报酬、社会评价等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3.幼儿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不是很高

从统计结果分析,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和达县幼儿园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不是很高。从对职业的满意程度来看,8.2%的教师对自己的职业“非常满意”,51.6%的教师“基本满意”,32.7%的教师“不太满意”,7.5%的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现状“不满意”。对幼儿教育本身感兴趣、喜欢孩子,是大多数幼儿教师对工作感到满意的原因。95.7%的教师感到压力较大,压力主要来源于工作辛苦、待遇较低、同事关系满意度较低等原因。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达州市幼儿教师队伍的职业认同感整体不高。

对于二次择业的态度,31.9%的教师表示“愿意继续从事幼教工作”,而61.3%的教师表示“可能会转行,或者有机会就转行”,6.8%的教师“希望转行,但没有机会”。

(二)幼儿教师的知识素质

幼儿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知识?林崇德[1]在研究中认为,教师的知识构成包括三大类: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这三种知识对于幼儿教师而言,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即关于五大领域的知识、学前卫生学知识等;实践性知识是教师面临教育情境而积累的教学经验;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所具备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是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入门知识。

从统计结果来看,34.9%的教师认为自己缺乏幼儿教育学、心理学等条件性知识,这些知识能帮助他们了解幼儿,了解幼儿教育过程的规律。26.7%的教师认为自己缺乏语言、社会、健康、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的课程设计和教学等知识,而这与一部分幼儿教师并不是专业出身,而是从中文、艺术类等其他专业加入到这个行业,所以这些基本的本体性知识存在着缺乏的状况。18.9%的教师认为自己缺乏实践性知识,在组织教学、应对教育过程中的突发情况等,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对于这样的状况,培训是解决幼儿教师专业知识缺乏的一个重要途径。从培训的频率来看,12.6%的幼儿教师从未参加任何培训,76.3%的教师偶尔参加一些培训,仅有15.6%的教师经常参加一些培训。从培训的方式来看,园本培训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通过开展各种教研活动、评课听课等方式,对新老师进行职业培训。

教育观也是幼儿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否是科学的,合理的,最终还是取决他持有的教育观是否科学。对于“学前教育就是唱歌、跳舞和识字”这一观点的看法,16.9%的教师非常同意,47.2%的教师比较同意,18.5%的教师不太同意,17.4%的教师不同意。从结果来看,仅有17.4%的教师能认识到这种观点的错误,因为学前教育除了唱歌、跳舞、识字之外,还包括很多的内容,涉及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课程,强调儿童的体、智、德、美全面发展。尽管幼儿教育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但是大多数幼儿教师的教育观仍存在着陈旧的问题,这也导致了学前教育的小学化倾向。

(三)幼儿教师的能力素质

能力素质是幼儿教师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组织活动的能力、创设支持性环境的能力、了解儿童的能力、领导幼儿的能力等。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合理组织一日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并不仅仅是唱歌、跳舞、绘画等艺术能力,而是多方面的。

从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来看,57.9%的教师认为应该按照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来设计活动,7.5%的教师认为应该按照家长的需要来设计活动,17.7%的教师认为应该按照教材内容进行设计,16.9%的教师认为应该按照社会的需要来设计活动,可以设计一些社会热门的话题和活动。到底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来去设计活动,这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第一种选择,体现了儿童本位的价值观,重视儿童的需要,重视幼儿教育本身的规律,能提高儿童学习和活动的兴趣;第二、三种选择,体现了社会本位的价值观,以社会需要作为课程选择的杠杆,于是,大量的珠心算、识字课程诞生了,忽视了儿童本身的兴趣和心理发展特点,造成了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等问题。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幼儿教师能认识到儿童需要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参考标准,这是值得我们欣喜的一种现象。

从教学方法来看,由于3~6岁幼儿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阶段,主要是借助于物体的形象来帮助理解和思考,同时,幼儿好奇心和探索的愿望很浓厚,这就需要幼儿教师的教学方法适应这些特点。调查结果显示,51.5%的教师能使用直观教学法,22.8%的教师能在教学中使用探究的方法,鼓励幼儿自己去发现,仅有25.7%的教师使用讲授法直接向幼儿讲解答案。从使用多媒体的状况来看,仅有11.2%的教师能进行课件制作,并较为熟练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大多数教师都缺乏这种能力。

四、幼儿教师素质的提高策略

以上的调查结果显示,达州市幼儿教师的素质状况存在着一些令人鼓舞的改变,比如,多数幼儿教师具备了较为科学的课程观;能使用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这种积极变化,一方面说明了园本培训的方式对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有一定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了幼儿教育改革在观念层次上对幼儿教师的有效塑造。

当然,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了幼儿教师素质状况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标准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比如,职业价值观不太清晰,职业热情和职业认同感不高;专业知识结构中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都有所欠缺;专业技能中,幼儿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不高,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幼儿教育的新要求。

思考提高幼儿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每一位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职责。针对前面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优化幼儿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强调学前教育的专业性。很多人认为,只要识字,就能从事学前教育工作。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学前教育本身的专业性很强,有着一套系统的“圈内知识”和专业守则,从而保证幼儿教育的质量。从调查中发现,仅有46.7%的幼儿教师的专业是学前教育,多达53.3%的教师是学中文、艺体类或其他专业。吸纳真正懂得幼儿教育规律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入幼儿教育行业,一方面,能极大地缩减新老师的职业适应过程,快速进入岗位角色;另一方面,通过职前的系统培训,新教师已经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职业信念和职业价值观,能真正理解这一职业的内涵和幼儿教育的使命,这就能保证学前教育师资的职业心理素质过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