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提升村级幼儿园质量之思考

摘 要: 学前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农村。台州市欠发达地区村级学前教育质量低下,只有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前教育城乡均衡发展,才能满足欠发达农村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

关键词: 村级幼儿园 欠发达地区 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第一个基础工程,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发展。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起,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诸方面的原因,学前教育发展城乡差距显著,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村级幼儿园资源匮乏,水平低下,明显有悖于社会公平的价值取向。[1]

一、问题

以浙江省台州市西北部为例。台州市地处浙江沿海中部,其西北部绵亘天台山脉、大雷山脉、括苍山脉及北雁荡山余脉,包括黄岩区、天台县、临海市的西部和仙居县的大部,有三十多个乡镇,处于山地、丘陵地带,属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相对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上有较大差距,学前教育基础非常薄弱。

受社会力量办学政策的驱动,前些年在台州市西北部丘陵地带,有些村由村集体建起了小型幼儿园,部分规模较大、人口较多的中心村,由当地村民个体投资建立几个家庭作坊式的幼儿园,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村民子女入园困难。由于近几年部分村民举家进城务工,幼儿数量下滑,生源竞争激烈,经济效益不佳,村级幼儿园生存压力很重。即便勉强维持,也只能以紧缩师资、减少工资、限量投入、降低伙食为代价。调查发现,由于非公办幼儿园本身性质及办园者自身的管理水平与教育理念局限,加上教师配备不足、素质不高、培训欠缺、待遇偏低、稳定性差,教育教学内容与安排随意性且小学化倾向比较严重,园舍狭窄简陋阴暗、设施简单破旧不全、图书教玩具缺乏、卫生安全未达标及再投入不足,教育行政及业务部门的管理、教研、督导、评估、考核不到位等,导致该地区现有的村级幼儿园保教质量很低,“入好园难”成为必然。以仙居县为例,至2013年初,全县幼儿园共有130多所,其中省三级及以上幼儿园仅53所,准办级15所,约占50%,且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经济状况较好的城镇,而近50%的幼儿园因未达到准办要求没能通过审批,这些幼儿园主要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大专及以上幼儿教师学历约占34%,持有幼教资格证的约占38%,且大部分任职于公办幼儿园或城镇上等级的民办幼儿园。尽管台州市欠发达地区村级幼儿园数量有明显增加,入园率有较大提高,但是优质资源极其匮乏,保教质量非常低下。

自2011年起台州市九个县市区相继出台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根据所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年度分解任务,各县市区包括西北部欠发达地区陆续建起了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但是村级幼儿园尤其在欠发达农村仍处于自发、松散、低质状态,未列入政府的建设发展日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明确要求:“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健康快乐成长”。这就意味着到2020年要基本普及有一定质量的学前教育。因此,在缓解“入园难”的同时,必须重视保教质量的提高。

二、策略

(一)优化村级学前教育资源。

1.整合资源。部分村幼儿园因为规模小、资金缺、设施差、师资紧、水平低,加上生源不足,难以为继。为保护其办园积极性,增强其办学实力,乡镇政府和县教育行政要形成合力,因势利导,调整布点,整合资源,走集约规模发展之路,一种方式是把相邻数村的幼儿园合并重组,依据就近入园原则选好园址,另一种方式是把同一村中的几家幼儿园整合为一。这两种方式均可采用股份制办学。整合之后,扩大了规模,壮大了实力,优化了资源,提升了质量,也提高了办学效率,避免了恶性竞争。[2]

2.改善条件。对于村级集体办或民办幼儿园,政府在鼓励、保护、支持、引导之余,还应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加大扶持力度,出台优惠政策,设立专项资金,增加补助经费,改善其园舍、活动场地、设施设备、教玩具等条件,优化其教学、生活、活动环境;同时,要推进教学资源库和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促进其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现代化。

3.注入优势。积极倡导公办幼儿园在欠发达农村尤其在边远山区设立分园或教学点,并实行“六统一”管理模式,即经费统一管理、教师统一调配、教师工资统一发放、教师工作统一考核、教玩具统一配置、保教质量统一评估。而对于村集体办或民办幼儿园,可采取公办教师派驻、课程资源共享、片区教研活动、结对帮扶弱园等办法。这样,公办幼儿园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快捷地注入欠发达农村包括边远山区,保证了村级幼儿园的保教质量。

4.提升师资。应重视幼教师资队伍的稳定和建设。要制定民办幼儿教师管理办法;可以采用人事代理的方式稳定民办教师队伍;幼儿园应依法与教师签订劳动协议,保证教师的工资、福利、保险;要实行农村幼儿教师津贴政策;要实施幼儿教师资格考证和持证上岗制度;要允许民办幼儿教师参加职称评聘;要把农村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列入继续教育工程,特别要重视组织园长、骨干教师培训;在提高园长和教师素质能力的同时,特别要注重提升教师尤其是园长的学前教育理念,转变“看看牢”或“小学化”的倾向;同时,要建立园长和教师年度考评制度,奖励表现突出者。[3]

5.创建特色。农村有着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乡土资源,可以用作课程素材和活动材料。有效利用乡土资源不仅有利于勤俭办学,而且容易形成自己的办园特色,更可以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感。所以要立足当地实际,遵循“低成本、高效益”的原则,在语言、社会、健康、科学、艺术五大教育领域内,充分挖掘本乡本土特色资源,提炼其教育内涵,开发园本特色课程,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育资源,建成特色幼儿园。

(二)规划并组织实施区域幼教一体化模式。

为进一步优化资源,提高质量,促进学前教育城乡均衡发展,县教育行政和乡镇政府要创新机制,规划并组织实施区域幼教一体化模式,分三个层次、三个步骤推进:1.组建乡镇幼教集团,推动乡镇区域均衡发展,即每个乡镇以公办中心幼儿园为龙头,带动辖区内所有村级幼儿园组成幼教集团,厘清关系,明确权利、义务和职责,做到管理渗透、师资交流、资源共享、教研互动、活动联动、考核一体、协同发展。2.建立片区幼教教研大组及相应的工作机制,推动片区均衡发展。依据就近将全县划分为若干个教研片,精选数所在本县有影响的公立示范园,一个公立示范园负责带动一个片区内各幼教集团有计划地开展活动,项目包括辅导讲座的开设、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教育教学研究的开展、观摩与研讨活动的组织,还有集体备课、结对帮扶、教学比武、技能培训等。片区教研大组接受县幼教业务指导中心的管理与指导,办公室设在示范园,安排一名专职教研员,并聘请数名兼职教研员。3.建立县级幼教业务指导中心,工作机构设在县中心幼儿园,有专人负责。在县教育业务部门的统筹、指导下,业务指导中心根据职责、任务,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开展各项工作,辐射范围覆盖全县各教研片区。县教育局每年拨给三个层次的幼教工作机构一定的活动经费和项目资金,相关乡镇政府落实好配套的经费。这样,一个层次分明、分工负责、上下联动、网状运行、协同进步的区域幼教一体化模式建成,实现了人才资源和知识资源区域内的共享,发挥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功能,促进了村级幼教质量的提高、城乡差距的逐步缩小。[4]

(三)实行等级评定,强化督导检查。

实施幼儿园等级评定,旨在运用激励方法和经济杠杆,实现教育资源配置优化和保教质量提高。定级后按年度进行复审。同时,把幼儿园等级与其收费标准、经费补助等挂钩。要构建质量评价体系,加大质量监管力度。除常规的年检,教育督导部门应组织力量定期对各村级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办园行为、保教质量等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并对督查的结果进行通报,责令违规或达不到标准、质量低下者限期整改,不能达到整改要求的予以降级甚至取缔;对优质园、先进园长、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卫生、消防等部门还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村级幼儿园的卫生、安全等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导、督促其加以整改。

(四)完善必要的保障条件。

加快学前教育立法步伐,使学前教育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法律角度得到保障,不至于碰到问题缺乏法律依据,无法解决;同时,要建立、健全检查学前教育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情况的工作机制,及时查处各类违法违规办园行为,有效促进欠发达地区村级幼儿园依法办学、有序管理,资源优化、健康发展。

逐步构建以县为主、县乡共管、省市统筹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对于欠发达农村来讲,政府应承担更大的责任。各级政府必须真正重视欠发达地区村级学前教育,把欠发达地区村级幼儿园资源优化、质量提高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加强领导,明确规划,落实责任,政策支持,经费倾斜,目标考核。[5]

根据“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县级政府作为学前教育管理主体,负责制定本县域学前教育发展目标和实施计划;在扶持村集体办或民办幼儿园、提高入园率的同时,有计划地推进村级幼儿园资源优化、质量提升工程,在政策、经费、管理、教学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重点倾斜,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县教育部门及乡镇政府应明确责任,密切合作,大力推进,发挥主体作用;县规划、财政、人事、国土、建设、卫生、劳动保障等相关部门要各负其责,畅通渠道,积极配合,大力支持。

教研、基教等部门要积极规划,推进区域幼教三个层次一体化模式的组织实施,并以各种方式指导、提升村级幼儿园的教研工作,帮助村级幼教师资业务水平和保教质量的提高。督导部门要把村级幼儿园纳入工作视野范围,建立督导责任区和督导队伍,有计划地开展督查、指导、评估工作,促进其上等级上水平。

村级幼儿园自身要练好内功,努力提升自己,规范办学,办出质量,办出特色。

学前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农村。“入园难”问题的解决仅仅是实现了教育起点的基本公平。只有科学的、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的优质学前教育,才能有效促进欠发达农村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其后续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政府需要启动第二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把行动重心落在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农村,科学规划,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不断优化资源,提高质量,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内涵差距,满足欠发达农村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家斌.我国弱势儿童教育发展三十年的回顾与思考[J].教育探索,2009(3):3-5.

[2]焦伟杰.论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主题[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41-144.

[3]郭维平.发达地区学前教育办学体制与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07(5):20-23.

[4]杨立群,肖青梅.公办幼儿教育集团带动区域学前教育发展初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4-7.

[5]何幼华.落实政府责任是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保障[J].学前教育研究,2010(5):3-4.

本文系浙江省高校教育科学规划2014年度研究课题《欠发达农村学前教育资源优化策略》(课题编号:2014SCG357)、台州市2014年度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台州市欠发达农村学前教育资源优化策略》(课题编号:GG14067)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