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教轮保”理念探索“保教合一”的整体模式

[摘 要]探索幼儿教育 “教学与抚育” 的整体性模式,保教合一是幼教理论界给予充分肯定的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教育形式,三教轮保则是幼儿教育实践中出现的新理念新方式。生活与教育是同一过程,保育即幼儿生活的养成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应有什么样的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不能脱离教育。结合幼儿教育实行三教轮保工作的实践经验,教育的内容应根据生活的需要安排制度设计。幼教机构是实施保育与教育的主体,要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全面提高幼儿素质,必须做到保教结合,寓教于保,以保促教。实行三教轮保模式已成为幼教机构未来发展的趋势,它能够有效避免重教轻保的现象。实现保教合一,将保教并重真正落到实处;促进教师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教师队伍更加专业化。在积极探索幼儿教育与保育工作齐头并进的管理新方法,大胆创新保教合一工作新模式的同时,阐述了三教轮保工作模式对建立保教合一、保教并重的现代教育模式,改变以往轻保重教的现状,发挥教育与保育工作无缝对接和有机结合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三教轮保;保教合一;作用机理;保教并重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6)10-0090-04

保教合一是指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保育与教育应相互交融、互为渗透 、共同提高,从而实现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实践证明,幼儿成长过程中学习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幼儿教育的“教学与抚育”整体性原则,保教合一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教育形式。幼儿教育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而三教轮保作为幼儿教育实践中的新理念新方式,成功实现了保育与教育工作的无缝对接和有机结合,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保育——幼儿生活的养成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研究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认为生活与教育是同一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不能脱离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应有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内容应源自生活的需要。

保育就是幼儿生活中的养成教育,良好习惯的培养是这个阶段教育的核心目标,保育工作也是幼儿生活教育的最好课堂。幼儿阶段是人的社会性发展和培养的重要时期,各项活动都要注重幼儿生理和心理健康,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主张“凡是孩子能做的就应该让他们自己做”。目前,独生子女在幼儿中的比例占绝大多数,由于生活上成人包办代替过多,这些孩子依赖性强,自理能力较差。结合我国各年龄段幼儿发展的特点,要把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及卫生习惯作为教育培养的重点工作来抓。生活化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基本特点,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它既体现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也体现在教育活动的组织上。教育内容要来自于幼儿的生活,贴近幼儿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使幼儿教育机构教育生活化,教育的组织上要体现“寓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使幼儿生活“教育化”。

生活即最好的教育,是强调在生活中自然地进行教育,突出教育的自然性,达到教育无痕的理想状态。把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同样要追求教育与生活水乳交融的效果。要实现上述目标不仅需要学习,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同时,“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理念昭示我们,如果将教育和生活关在教育机构的大门里,就如同一只鸟被关在笼子里。教育与生活的空间应当极其广阔自由,如同把笼中之鸟放飞天空,因为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活得自如,学得快乐,长得健康。

二、传统保教分离型管理模式的不足

中国人历来重视教育,注重知识学习,但在幼儿阶段的教育首要工作是养成教育,而非灌输知识,保育工作就是养成教育的最好实践。由于认识观念的偏差以及重教育轻保育的传统观念,致使教育与保育工作脱节,尤其是注重照顾幼儿生活,甚至完全包办代替,忽略养成教育的过程,其结果只能走向教育目标的反面。

(一)教育与保育工作缺乏有机衔接。传统幼教教育机构根据教学与抚育的不同分工,一般是采取“两教一保”管理模式,即每班有2名教师负责教育教学教管、1名保育员负责班级的卫生消毒等保育教管,“教师为主,保育为辅”成为幼儿教育的通常管理模式。在这种条件下,由于保育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幼儿教育专业理论学习,不仅不能适时地与教师同步开展保教活动,甚至认为教育是教师天经地义的职责与自己关系不大,也就无从做到保教并重、保教合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缺乏科学高效的保育服务工作体系。保育工作大部分工作是简单重复的机械劳动,待遇低,环境差。保育教管人员年龄偏大,岗位流动性大,持续在岗时间长,工作量大,容易产生疲劳、厌倦、消极等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工作效率降低、工作质量下降等不良问题;久而久之,工作积极性难以保持,工作过程中的专注程度及发现问题的敏感性逐步降低,加之缺少科学高效的制度措施,特别是缺少注重保教合一教育理念的考核管理体系,造成了保育工作体系滞后的局面。

(三)保育教管工作人员身份问题突出。保育教管人员需要有系统的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理论支撑,许多保育教管人员基本都是外聘人员的身份而非正式职工,一般由没有受过系统教育理论培养的临时工担任。一方面,保育服务工作强度大,每天只是忙于应付日常服务工作;另一方面,保育教管工作人员业务知识不足,缺少专业理论深造机会。教育机构作为窗口单位迎接检查多、考核多、要求高、监督多,责任追究概率高,大部分保育教管职工处于较为紧张的工作状态,繁重的工作压力使他们大都不愿继续从事保育工作,保育工作队伍中人员不稳定,理论素养偏低的现象比较突出。

三、努力探索保教合一的教育新模式

面对幼教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必须要秉承改革创新的理念,从幼教实际工作出发,不断推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新模式,这是我们幼教工作者责无旁贷的神圣职责。

(一)推行教师三教轮保的新型教育管理模式。时代发展要求在幼教工作实践中,要积极探索幼儿教育与保育工作齐头并进、合作共赢的管理新方法。优秀的师资队伍为开展高品质的教育服务提供了基础保证,新一代年轻的教师队伍专业理论水平高,教管积极有热情,但缺少实际教管经验,尤其是缺少照顾幼儿健康生活的保育教管经验。针对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教育机构要抓住有利时机实施三教轮保的教育管理模式,即:班级的3位教师中由1名有教育保育经验的教师负责班级管理,并做好保教传帮带,另外2名新参加教管的青年教师轮流担任保育教管,通过引进先进教育理念,采用新的教管模式,实现优化保育队伍的新结构,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推动幼儿教育保育结合互为促进,实现保教合一的教管目标。

(二)促进教师队伍在教管实践中牢固树立保教合一的教育观。幼儿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而实现全面教育目标是由教师与保育员共同承担来完成的。教师与保育人员应相互配合,既要重视教育中的保育,也要重视保育中的教育。教育机构通过实行三教轮保的管理模式,让青年教师通过转换角色承担保育教管工作,轮保教师每天负责清理环境卫生、消毒、组织幼儿一日3餐、看护幼儿午睡等保育教管,在角色和教管内容发生的变化中,加深了对幼儿一日生活中保育教管的了解,认识到保育教管对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担任保育教管的教师发挥熟知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等幼教专业理论知识和组织管理能力,协助任课教师管理组织班级幼儿活动,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既重视卫生消毒又重视配班参教,既重视教养同时重视教育,对幼儿也由表面照顾到关注内在需求,在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渗透有效、正面的教育,践行了时时为教育、处处皆教育的教育思想。年轻教师通过角色转变,亲身体会到保育教管在幼儿健康成长中的重要性,增强了保中有教、教中有保的教育理念。

(三)保教合一教育理念在实际教管中得到真正落实。树立保教合一的教育理念,倡导幼儿教育在教育实践中保育与教育教管双轮驱动、比翼齐飞。实行三教轮保主要是由幼儿教育专业的本科生从事保育教管,增强了保育教师队伍的“实力”,改变了以往教管中的教师队伍素质强、保育员队伍弱的教管格局,使保育成为每一名教师的职责,促使教师在提高保育教管本领的同时,树立保教并重的教育理念,并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保育环节发挥教育作用。许多青年教师在实践中注重现代幼儿保育理论的学习,明确了幼儿保育教管规程,保育教管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开始渗透到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保育教师与带班老师互相配合,步调一致地开展保教合一教育。轮保教师注意在生活环节中适时融入健康教育要素,还要与任课教师一道培养和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教并重的教育理念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得到真正落实。

(四)打造一岗多能的“多面手”和“全职教师”队伍。实行三教轮保教育模式,教育机构的教育品质和教师队伍素质均得到了全面提升,从而推动了保育教管水平的整体提升。保育人员作为幼儿教育的参与者与实施者,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管标准和角色要求,轮保教师就会放下架子能吃苦、会干活,保育教管技能日益丰富,通过参加教管单元内开展的征集保育教管论文、开展保育知识专题讲座、加强保育研究成果的交流,轮保教师在了解掌握幼儿卫生保健理论,膳食营养学知识和幼儿常见病、传染病和幼儿外伤简易处理等方面的岗位技能得到明显提高。其次,推动了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整体提升。实行三教轮保,要求每个班级的3位教师,都要懂教育会保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职教师”,教师队伍中就会发生了“三个转变”:即由过去对保育教管不闻不问向主动学习提高保育教管技能转变,由过去轻视保育理论知识向加强保育理论研究转变,由过去的单一型教育技能向复合型教育技能转变,从而打造出一支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四、不断完善幼儿保育教育管理体系

幼教管理体系的建立,应在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框架下,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把幼教理念与目标、幼教机构设计、教职员工培养及用人方式以及制度建设融为一体并付诸行动,才能真正发挥幼教管理体系应有的效能。

(一)幼教机构要积极探索,积极推动保育教育工作的观念合一与目标合一。幼教机构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我们需要重点探索幼教机构保育与教育的关系,以此确保保教质量的提高。如何做到“保中有教,教中有保”,已成为幼教机构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幼教机构的教育目标是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这个目标需要教师和保育员共同承担并完成。教师、保育员应主动配合,既重视教育中的保育工作,又抓住保育中的教育契机,为同一目标而努力。首先要确立教师和保育员同是保教工作者这一定位,虽岗位不同、分工不同,但应具有相同的教育观念。幼教机构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充分认识保育工作在幼教机构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随着《幼教机构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保育员的角色和工作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侧重“卫生消毒”变为侧重“配班参教”;对幼儿由表面安抚到关注内在需求;由侧重“保”到注重“育”。所有这些变化都要求保育员重新认识自己的工作及角色。保育员也要熟悉并掌握幼儿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的相关理论,了解当前的各种幼儿教育思想。此外,还要具有较好的组织和管理才能,能够管理和组织好班级活动,有效地进行集体教育。掌握幼儿卫生保健理论,懂得营养学和常见病,传染病和外伤的简易处理知识。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努力研究保育工作规律,探索科学的保育手段、方法,确保保育工作的优质高效。教师和保育员都应牢记在任何活动中都要贯彻保教合一的理念,做到“保中有教”“教中有保”,彼此之间密切协作、保持沟通,促使幼教机构保教合一工作开展得更加有序。

(二)幼教机构应加快保育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提升保育工作整体水平。首先,调整队伍,优化队伍结构。保育在幼教机构教育阶段占有重要地位,保育员队伍年轻化专业化是提高保育工作的首要条件。但在传统的保育观念中,保育员给大家的印象就是打扫卫生、整理物品,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呼唤教育者素质的提高,保育员观念不转变甚至会掣肘教师实施正确的教育行为,有位幼教工作资深的管理者的话说得很形象:“要想提高幼教机构的保教质量,保育员的素质跟不上就等于瘸了一条腿。”幼教机构应充分重视保育工作,面向社会招聘年富力强、文化素质较高者充实到保育员队伍之中。通过增加经费投入、引进竞争机制、实行考核末位淘汰制、协调互补等手段不断优化保育队伍,使之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营造积极上进的良好工作氛围。其次,要建设一支好的保育队伍,必须加强对保育人员的培训。构建培训辅导网络,以上岗、晋级、继续教育等分层培训方式来帮助保育员练好基本功,提高保育技能,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幼教机构要以园本自培、外出学习、结对带教、保育研讨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保育人员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

(三)幼教机构努力实现保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以往幼儿教育机构对保育教管缺少规范的执行标准和具体考核方法,教育机构应以实行三教轮保为契机,加强保育教管管理,完善保育教管制度,并从制定保育教管管理职责、健全保育措施、规范保育教师行为入手,制订《保育教管实施细则》《保教教师日常教管规范》《保育教管考核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让教师通过制度来了解自己在一日教管中每个环节的内容和标准,推动保育教管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总之,以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通过实行三教轮保的科学管理模式,教育机构的保育教管工作质量得到双向提高,以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管理模式,高素质的教职员工队伍和保教合一教管整体新模式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吴伟俊.幼儿教育保育教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教育,2003,(36).

[2] 吴超.三教轮保让教师更懂儿童[N].中国教育报,2012-10-28.

[3] [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M].钟启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崔家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