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预防性抗血栓措施的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 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预防性抗血栓措施及效果。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12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于术后第1日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对照组术后不采取预防性措施。比较两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并比较两组术后凝血功能指标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及组间 PT、PLT和APTT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DVT发生率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88,P=0.008)。结论 术后及时给予预防性抗凝药物干预,有助于减少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妇科;恶性肿瘤;预防性抗血栓;效果

所谓的深静脉血栓(DVT),指的是血液在深静脉内凝聚造成的一种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据有关报道,妇科肿瘤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已成为高发且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国内报道率为45%,其中盆腔肿瘤术后DVT发生率甚至占到妇科肿瘤手术DVT的72.7%[1]。严重的是,一旦栓子脱落后还可能会引起致命性的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2]。因此,对妇科恶性肿瘤手术DVT的预防十分关键,也一直是临床干预的重点。本研究探讨预防性抗血栓治疗对于妇科恶性肿瘤术后预防DVT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上患者均经組织病理学证实。排除静脉置管禁忌症、凝血功能障碍、周围血管下肢缺血以及合并严重脏器功能衰竭、精神性疾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年龄45~75岁,平均(66.24+2.24)岁;病程6个月~5年,平均(2.25+0.46)年;肿瘤类型:盆腔肿瘤28例,子宫内膜腺癌15例,阴道癌10例,输卵管癌4例,卵巢恶性肿瘤3例;对照组年龄46~75岁,平均(65.24+2.12)岁;病程8个月~5年,平均(2.16+0.37)年。肿瘤类型:盆腔肿瘤30例,子宫内膜腺癌14例,阴道癌9例,输卵管癌4例,卵巢恶性肿瘤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广泛性子宫切除、双附件切除或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等,均选择全麻方式。术后6h 可开始床上四肢活动。术后次日开始下床行走,由患者自行决定行走的幅度、持续时间等。期间护士或家属给予患者下肢按摩,并指导饮食、心理调适等。叮嘱患者注意作息时间。

1.2.2 术后预防性抗血栓治疗 对照组术后不采取预防性抗凝治疗,观察组于术后6-8h,第一次静脉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葛兰素史克投资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040119)5000IU,之后改为每12h一次。连续给药14d。

1.3 观察指标 ①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4d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指标血小板(PLT)等水平;②记录DVT形成及肺动脉栓塞、期间严重出血、肺栓塞等等不良事件。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统计数据分析应用SPSS 19.0软件。计量资料用( )表示,组间比较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4 d凝血相关指标水平 表1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后 PT、PLT和APTT水平出现一定的变化,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PT、PLT和APTT水平比较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术后DVT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形成DVT 2例,发生率3.33%;对照组术后形成DVT 11例,发生率18.33%。观察组术后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88,P=0.008)。

2.3 严重事件发生情况 观察组术后未出现严重出血、并发肺栓塞等严重不良反应,对照组2例DVT患者并发肺栓塞,经治疗后转归。

3讨论

3.1 关于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后易发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早在19世纪就有学者提出静脉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及静脉内膜损伤是引起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诱因。恶性肿瘤与术后DVT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统计,恶性肿瘤患者中的15%可能会并发DVT,而在DVT患者中有19%-30%为恶性肿瘤患者[3]。通过对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引发深静脉血栓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年龄、BMI、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肿瘤分期及肿瘤类型等因素与术后深静脉血栓并发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其中就年龄、BMI、合并症等因素来说,中老年、肥胖及其合并高血压、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疾病均会导致患者血液粘稠度升高或长期维持高水平的状态,一旦处于全麻状态下会进一步加剧血流速度过缓,增加并发血栓病症的发病率[4]。此外,恶性肿瘤会引起局部组织损伤,导致促凝物质、组织因子释放增多,提高血液粘稠度,再加上术前禁食、术中失血、失液,也会进一步促使血液粘稠度上升。从生理构造而言,盆腔肿瘤患者的DVT发生率要高于其他妇科恶性肿瘤,原因是盆腔静脉丛多,静脉壁薄,缺少四肢静脉所具有的筋膜外鞘,因此容易淤血、血流速度慢。

3.2 关于术后预防性抗血凝治疗的必要性。下肢深静脉血栓除直接引起下肢疼痛、功能障碍等影响康复效果外,还可能诱发肺栓塞,严重危及生命,因此术后给予静脉血栓预防性治疗十分关键[5]。目前,药物预防被国内外专家认为是最有效的预防DVT方法,推荐术前常规低分子肝素,或小剂量肝素直至患者恢复下地活动。低分子肝素抗凝效果好,且对血小板功能影响小,通过采取皮下注射吸收效率高,药效持久。基础实验研究发现,低分子肝素能通过抑制外源性凝血激活来起到抗凝血的作用。目前,低分子肝素已成为临床用于预防术后血栓或抗血栓栓塞最合理有效的药物之一。

本组结果显示,与术后未行抗凝治疗的对照组相比,经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治疗后的观察组,在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并未发现异常的变化,但治疗后的DVT发生率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低分子肝素确能发挥良好的抑制血液粘稠作用,进而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同时并未引起其他明显的不良反应。不过低分子肝素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术后静脉血栓的实际效果,是否获得其他护理手段的协同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1] 王永刚,史振宇,符伟国,等. 利伐沙班和低分子肝素用于部分实体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抗凝的疗效分析[J].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18,45(1):57-61.

[2] 韩晴. 探讨预防性抗血栓措施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J]. 当代临床医刊. 2015,30(4):1496-1497.

[3] 姜雪芹,张新颖,臧红霞,等. 抗血栓压力系统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学工程. 2016,24(10):30-33.

[4] 宋岸坚. 抗凝治疗在恶性肿瘤前血栓状态中的应用[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27(12):112-113.

[5] 陈英,黄锋,黄爱玉. 妇科恶性肿瘤30例围手术期使用抗血栓压力袜的护理[J]. 福建医药杂志. 2016,38(2):155-156.

作者简介:辛丽,女,1978-10,硕士研究生,山西省临猗县,汉族,主治医师 妇科,运城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