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案例教学模式”在法学教学中应用初探


  摘要:增强法学教学效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是法学理论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剖析精细化案例教学模式涵义与特征的基础上,对该模式的优势展开介绍,并对课堂实施该教学模式的流程进行了详细论述,以期对法学教育工作者具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精细化案例教学模式 法学 教学
  案例教学法,由时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兰德尔教授在1869年首创,是指在法学教育过程中,采用课堂案例分析、案例专题讨论、现场案例教学等多种方式,通过引导学生研究和分析案例,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提高法律职业素质的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我国法学教育一直以教师讲授式授课为主,单一的授课方法导致师生互动不足、课堂气氛沉闷,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因此,部分法学教师尝试在课堂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由于不能对源于普通法系的案例教学法进行因地制宜的改良与嫁接,该方法在实践中常被“事例教学法”所替代,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实际效果并不突出。“精细化案例教学模式”便是在此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一、精细化案例教学模式涵义与特征
  精细化案例教学模式在指在实行案例教学的大前提下,将选取的案例细致分类,反向运用案例,并将案例教学细致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涵盖案例授课、案例总结、案例作业三个环节的教学方法。
  该模式具有三个典型特征:
  一是案例准备精细化。针对不同的课堂内容,将案例分为辨析型案例、通识型案例、引申型案例、综合型案例,分别对应概念与原则类、某些基本法律制度类、复杂与前瞻类、强调应用类法律问题。
  二是案例操作精细化。通常案例分析法都是按照精选案例、呈现案例、分析讨论和总结评述四个步骤进行,“精细化案例教学模式”反其道行之。教师将案例涉及到的法律知识点分出层次,将案例最核心的内容告知学生,并将最终问题抛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从而展开下一层次的案情,再共同分析该层次案情涉及到的法律知识,直至完成所有层次案例事实的展开和法律问题的分析讨论。
  三是实行过程精细化。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进行课前案例准备、案例授课,还要进行案例讨论、案例总结、并布置案例作业,让学生从课上到课下全过程参与案例教学模式。有条件的课程甚至可以采用“案例考试”的形式进行结课。
  二、精细化案例教学模式的优势
  (一)弱化教师角色,增强课堂教学交互性
  精细化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退于次要角色,学生是主要角色。教师准备并介绍案例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案例分析中,真正摆脱了传统教学中被动接受的地位,成为积极参与者。同时,采用精细化案例教学模式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互动。
  (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精细化案例教学模式中,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自愿分组,所有的案例分析都是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完成。当精细化案例教学结束后,学生会发现自己主动参与教学不仅乐趣多,而且对于教学内容掌握的也更为扎实。这就会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实现自主学习的良性循环。
  (三)实现教学相长,促进教师提升知识储备与教学水平
  精细化案例教学模式中,适宜案例的选取、恰当问题的设置、课堂节奏的掌控、学生问题的回答与案件分析的总结,都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饱满的工作热情及不断提升的教学水平。因此,采用精细化案例教学模式能够督促教师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不断钻研授课方法,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三、精细化案例教学模式课堂应用流程
  精细化案例教学模式遵从常规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步骤,但以下几个环节需要教师格外留意。
  (一)建立案例库,做好案例分类工作
  法学教师要选取真实案例建立案例库,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典型案例为宜。案例的选取既要注重真实性,也要注重代表性。案情典型、清晰、适宜课堂分组讨论或表演为最佳。尚未结案、具有较大争议的案件不适宜进行课堂案例分析。
  案例库建立后,还要讲案例库进行分类,不同的分类对应不同的课堂环节建立,将案例库组建系统化。针对不同的课堂内容,将案例分为辨析型案例、通识型案例、引申型案例、综合型案例,分别对应概念与原则类、某些基本法律制度类、复杂与前瞻类、强调应用类法律问题。
  (二)反向研讨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反向实施案例,“反”在案例分析的过程,是指教师根据案例中所涉及的法律知识点及其相应的案件事实情况,将案例要反应的法律知识点分出层次,从简单到复杂地向学生呈现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案情。
  一要注意案情呈现的层次性。反向案例教学不同于常规案例教学法将案例向学生们和盘托出,而是需要教师在课前将案例按照不同法律问题进行分层次,由易至难逐步向学生展开案例。这样,学生在接受不同层次的案例时便会思考这些法律知识同时对下一层次的案例及法律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促进整体法律知识的吸收。
  二要增强案例介绍与学生讨论的衔接性。教师在介绍案例是在与学生讨论中完成,学生接收案例同时思考问题并运用法律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学生思路紧随老师并完成知识点的建构任务。因此,案例介绍要与学生讨论充分融合相互衔接,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发言。
  三要引导学生全程参与课堂讨论。常规案例教学法中,学生是在教师完整讲述案情结束后才开始参与讨论。在教师讲述过程中,学生只专注于案情的细枝末节,并未参与到知识点构建中。在反向案例操作中,教师将第一层次的案例内容抛出,学生便进入讨论。可以说,从案例准备好之后,学生便进入案例分析了直至案例阐释完毕。此时,课堂的主角是学生,教师变成了引导者与辅助者。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充分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紧跟自己的步伐无暇溜号,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唐昊涞.兰德尔法律思想探析[D].山东大学,2007.
  [5]王红姝.浅谈案例教学法的实践与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03).
  [6]彭荣华.论法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任务及实施原则[J].教育与职业,2011(17).
  [7]王跃.谈法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J].中国校外教育,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