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呼和浩特


  
  令人难忘的1978年,改革开放号角吹遍了神州大地,同样激发了呼和浩特这座千年古城的巨大潜能。30多年前,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中滩乡几十户农民与安徽省凤阳县农民同时开展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呼和浩特改革开放的序幕。30多年的艰苦努力、30多年的顽强拼搏,如今的呼和浩特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十大城市、中国投资环境50优城市、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
  进入新世纪以来,呼和浩特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融入西部大开发热潮、广泛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发展质量明显提高,首府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18亿元,人均GDP达到7000美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01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5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21元,三次产业结构演进为5.5;38.8;55.7。呼和浩特市经济增速连续7年位居全国27个省会首府城市之首,年均增长24.3%。与2001年相比,经济总量由西部11个省会首府城市第8位前移到第4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第7位前移到第4位;人均GDP由第6位前移到第1位,在全国27个省会首府城市中排第4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第9位前移到第1位,在全国27个省会首府城市中排第5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第4位前移到第1位,在全国27个省会首府城市中排第9位。
  
  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率先建成服务型经济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方法是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呼和浩特市从实际出发,坚持好字优先,发挥首府综合优势,促进三次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的协调融合,着力三大优势产业体系。一是着力构筑以乳业为核心的现代农牧业体系。经过多年对乳业的扶持发展,大力推进以乳业为核心的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农牧业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水平。现在,以乳制品加工为核心的现代乳业体系在全国已形成绝对优势。2007年伊利、蒙牛两大集团总部销售收入合计超过400亿元,提前进入了世界乳业10强,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呼和浩特市“中国乳都”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下一步要向“世界乳都”迈进。二是着力构筑以高科技、高附加值为特征的新型工业体系。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在已培育起的乳业、电力、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冶金化工、机械制造等六大优势特色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工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壮大现有优势特色产业,推进产业多元、产业延伸和产业升级,努力培育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目前,呼和浩特市的工业已进入到工业化后期初始阶段。三是着力构筑以金融、物流、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呼和浩特市的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现状,决定了服务业既是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所在,也是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建设,在引进商业银行、建设物流园、打造核心商业区和旅游景点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水平明显提高,在自治区已经形成绝对优势。2007年呼和浩特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18亿元,占自治区的比重达到28.9%,占全市GDP的55.7%,成为三次产业发展的领头羊。现在,呼和浩特市三次产业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作用越来越强,关联度和关联面越来越紧和越广,已形成了交融并进、互动发展的良好态势。
  
  以人为本建设现代化首府城市,大力提升城市品位
  
  首府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主要是从2001年开始,七年来,他们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府城市这个总目标,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关于“三年一小变、五年一中变、七年一大变”的要求,不断完善城市建设思路,深入开展“城市建设年”和“城市管理车”活动,抓住自治区两个文明建设现场会特别是抢抓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的历史机遇,高起点、高标准、大手笔推进城市改造建设,大大提升了城市功能和品位,使首府初步实现了向特大型中心城市的历史性转变。一是通过区划调整,使建成区面积由2001年的83平方公里扩大到159平方公里;二是通过持续大力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解决了长期困扰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历史欠账问题,形成了二环路内舒展、便捷、畅通的“八横八纵八车道”都市交通网,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引黄入呼、集中供热、天然气入呼、污水和垃圾处理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重点工程的实施,更是使城市的承载力提高到了新水平。三是通过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以及新市区建设,使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改观,改扩建的大召广场、南湖湿地公园、大青山野生动物园、环城水系、二环路景观带等给城市增添了亮点,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由2000年不足10平方米扩大到现在的25平方米,大批棚户区居民彻底告别了“三无”(无自来水、无下水管道、无消防设施)时代,近三年来,已有10万多棚户区居民和3万多“城中村”农民搬入了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广大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和质量在改造中得到了普遍、明显的提高,充分享受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府城市建设的成果。四是通过搬迁党政办公场所、迁建体育运动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商务会展中心、打造中山路核心商业区、建设以呼铁中心站和白塔新机场位核心的物流中心,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功能分区,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五是通过打造伊斯兰风情和蒙元文化特色景观街及成吉思汗大街,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修缮文化古迹,传承和发展城市历史文脉,再现历史文化名城的迷人风采,使城市建设的层次品位显著提高,走出“千城一面”的城市建设误区。呼和浩特已相继入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和“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现在,“七年大变”的目标已成为过去,城市建设仍然任重道远,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已积极投身到“十年巨变”的城市建设任务中,建设“一核双圈”,努力把呼和浩特打造成为内蒙古最大、最好的城市,进入全国一流城市方阵。
  
  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不断提升首府文化软实力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围绕建设民族文化大市的目标,在“以草原文化为底蕴、民族文化为特色、先进文化为方向”的宗旨指导下,着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首府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呼和浩特市凭借“昭君文化节”等节庆活动,打造出一张独特的“城市名片”。昭君文化节从1999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八届,不仅实现了“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更重要的是向世人展示了独具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草原文化魅力,塑造了草原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展现了呼和浩特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首府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搭建了平台。昭君文化节已被评为“中国十大节庆活动”之一。以“消夏活动”为龙头的广场文化活动,已成为呼和浩特市知名的文化活动品牌。多次举办大型文化活动的新华广场荣获了“全国特色文化广场”荣誉称号。市属3个专业表演团体创作了一批精品剧目,每年都要深入基层演出,年均演出300多场,其中《满都海》《昭君情缘》等优秀剧目赴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建成内蒙古博物馆、内蒙古乌兰恰特大剧院、昭君博物院、盛乐古遗址博物馆、和硕公主府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硕果累累。呼和浩特市已有二人台、爬山调、和林县剪纸等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自治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其中爬山调、和林县剪纸、土左旗脑阁等6项已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