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高声:打造南中国“大丝绸”


  他临危受命,他变革创新,冲破国企长期因袭的藩篱,打响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制大战,让一个风雨飘摇的老牌国企重焕生机;他重组广西和湖南丝绸,携手“轻纺控股”,酝酿上市,他打造了年贸易额超过30多亿美元的“大丝绸”;他长袖善舞,把国人引以为豪的“丝绸”,重新舞遍全国,舞向世界!他就是不久前刚刚获得2007年广东十大经济风云人物殊荣的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董事长蔡高声。
  
  爱拼才会赢
  
  见过蔡高声的人都知道,他个头不高,以致他坐在一群人之中,你很难将他和享誉全国丝绸业界的广东丝绸董事长联系在一起。但质朴与平易近人的蔡高声,却用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精彩演绎了爱拼才会赢。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951年,蔡高声出生在揭西一个普通的工商业者家庭,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出身谈不上“根正苗红”,“前程似锦”的好事自然不会轻易属于他。该读书时不能好好读,长身体时吃不饱的事全让他摊上了。1968年,年仅17岁的蔡高声“光荣”地成为老三届中的一员,在接受文革前期的大洗礼后,被伟人一声号令,打起铺盖卷一并送入“大自然”中。他离开家乡、告别亲人下乡到海南岛当知青接受“再教育”,这一呆就是11年。
  知青生活极为艰苦,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经常吃不饱,能有馒头、米面吃已算是奢侈的享受了。蔡高声回忆说,我在农垦、农场当知青,我吃了11年的盐稀饭早餐(一锅稀饭一把盐)。你信不信呢?有人肯定不相信。是十一年,不是十一天,也不是十一个月。但蔡高声天生就属于“激情燃烧”的热血男儿,他平凡但不甘于平庸,他没有抱怨生活的不公,更没有向生活与困难低过头。从17岁下乡到28岁返城,从一个无名小知青干到海南岭门农场党支总书记,在那“论资排辈”的年代,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超越了一批拥有资历与荣誉背景的人,成为几百号人的领导,这谈何容易?靠什么?蔡高声说,很简单,拼着命干!11年如一日,蔡高声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把青春与汗水洒在了海南岛。
  作家夏衍说:“种子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能磨炼。”回首从城镇到海南岛的11年,蔡高声无怨无悔,他说,要感谢那11年的锻炼,磨砺了我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成就了我吃苦耐劳的品格,明白了机遇属于拼搏人的道理。这是我日后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拼,已成为了蔡高声的一种习惯、一种风格。1980年,他从海南来到化州缫丝厂从事财务工作,他积极参与工厂的经营、管理,“活”干得漂亮,不几年就从该厂的财务股长升级为副厂长、厂长。任副厂长期间,一年365天,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外面跑业务,最多的一年有300多天;当厂长时,一天24小时,工作10多个小时是常态。此后,这双拼命的的足迹又带他走上了化州市的副市长、广东丝绸集团的副总经理、总经理、董事长。由于文革的历史原因,蔡高声早期只念到初中,但他在工作之余凭着一股拼劲自学完了大学的管理课程,并两度在大学里学习进修经济管理专业,攻读了研究生。
  天道酬勤,蔡高声的成功绝非偶然。
  
  “高声”话改革
  
  上世纪80年代,丝绸行业有过一段非常滋润的时光,丝绸供不应求,用最形象的话是皇帝女不愁嫁。1吨蚕丝是3.7万元人民币,在蚕丝最贵1986年至1988年,国际市场可以卖到接近4万美元1吨。全国凡是碰到丝绸行业的都赚钱。但好景不长,巨大的行业利润让许多地方蜂拥而上。全国大量的扩种,盲目、多头、无序的发展,使得丝绸质次价低。1995至1998年那几年间,巴黎、美国的街头地摊货和搬运工穿的都是丝绸。用蔡高声的话说,昔日的皇帝女变成了苦菜花。
  1995年,丝绸行业已陷入了全国的亏损状况,广东丝绸集团亦难幸免,从昔日辉煌到了全线亏损。1996年12月,蔡高声接任丝绸集团的总经理时,这家老字号国企已陷入了风雨飘摇的境地,所属85个并账单位绝大多数亏损,亏损总额达1.1036亿元。企业效益下降,工人工资减发,员工叫苦连天。屋漏偏逢连夜雨,取消专营政策、外资民企竞争、原材料价格上涨、亚洲金融风暴、遭遇反倾销等浪潮袭来,老丝绸集团的复兴举步维艰!
  内外交困,风雨飘摇,蔡高声临危受命,他如何力挽狂澜,让这个老国企重焕生机呢?
  1999年,当时省委省政府要对全省的企业进行整合。丝绸集团从1995年到1999年已连续五年亏损,当时不少人说丝绸纺织不赚钱,干脆把丝绸合并掉算了。但蔡高声放言绝不做末代总经理,这不仅是出于个人对丝绸行业的深厚感情,更是体现了一个企业家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心。蔡高声认为,丝绸是国宝,如果丝绸被合并,那可能意味着广东的丝绸产业从此将要退出历史舞台,两千多年的丝绸历史将不再延续。于是,蔡高声在政府相关部门反复游说,力陈广东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丝绸国企在促进广东山区和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破解‘三农’问题、带动农民脱贫致富、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方面有着民企不可替代的作用,广东丝绸这块国有的牌子不能倒!最后,在国家茧丝办和省政府及有关厅局领导的支持下,蔡高声和班子其他成员的辛苦努力终于有了好的结果,2000年,广东省政府决定对丝绸集团进行授权经营。
  招牌是保住了,但下面还有一大群人在等着吃饭,蔡高声的担子很重啊!
  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丝绸集团的变已成必然。2000年8月,蔡高声指挥丝绸集团打响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制大战。蔡高声根据集团实际情况,为下属85家公司精心配备了主体重组、整体改制、风险抵押经营、整体重组、破产重组、租赁经营、关闭破产等七道武器,对授权管理的子公司进行战略行改造和重组。
  虽然各种武器的“性能”不同,但却各有千秋,其中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这门武器蔡高声认为是最好使的。蔡高声说,“对传统的国有外贸企业来说,保持纯国有不行,简单地‘一卖了之’也未必可行。作为丝绸纺织业这种竞争性行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体制不活是‘致命伤’。”只有把员工的责任与权利融在一起,才能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企业摆脱困境,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但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的进程最初并非一帆风顺。因为根据规定各公司的经理必须要按比例入股,少的一般都在50万元左右,2000至2001年的时候,这对许多家庭都有难度,而且大家心里都没底。集团的政策是可以拿房产证抵押,即一部分现金,一部分以房产证抵押入股。出于对公司的发展前景和基于对蔡高声的充分信任,经过激烈思想斗争甚至两公婆吵一架,房产证还是拿出来了。
  事实证明产权改革的路走得非常成功。改制后的子公司经营班子、骨干和员工各占有一定股份,实现产权多元化,形成公有制为主体,有控股、参股、混合型所有制的格局和较好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起有效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的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公司通过改革建立起新体制,把企业与员工的利益紧紧捆在一起,既保持了国有企业在品牌、资源、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又调动了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把所有的力集成了一股合力。
  七年过去了,在蔡高声带领下的广东丝绸已大为改观,集团下属的85户企业,有80户改制完毕,改制面达94%且成效显著。如中山市丝绸进出口公司,1999年出口4340多万美元,净资产仅有130多万元。改制后得到了迅速发展,2006年进出口额达5亿美元,净资产增加到4522万元,盈利大幅增长。潮州公司原来是一家濒于破产的子公司,资不抵债3000多万元。经改制引入民营资本后起死回生,出口大幅增加,成为当地外贸出口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