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匡宇 用激情点燃这片热土


  都知道如果要在全中国找一个地区来说纺织业,那么这个地方无疑当属上海。而要在上海找一位纺织界的代表人物,一位本城的资深人士向我推荐了朱匡宇。
  
  甫一听到这个名字,我就叫起来“太好了”。因为朱匡宇就是亲自启动上海纺织业大转型的领导者。他19年的纺织业历程已注定是其生命中最重要的段落,以致我的大多数问题都很快绕回了这段历史。
  
  事业有运
  
  1967年,朱匡宇高中毕业。尽管处于文革时期,却因得了风湿性心肌炎而未到农村,而是在第二年11月到了4000多人的第二纺织机械厂,做了车间里下料打铁的工人。
  1974年朱匡宇去了当时开办的全脱产的721大学(文革后期全国各单位据中央“721”精神从工人中选拔、定向给自己单位培养人才的大学),学的是纺织机械设计,师从黄关从。
  三年后,他回到原来的车间担任技术员,那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搞些小改小革”。
  1979年,他的人生第一次重要机遇来临。当时的厂长办公室缺一名主任,他被提任了。或许是因为大学生吧。不过因为其资历太低而只是副主任——其实没有正主任。
  进入厂办后他才发现自己学的纺织机械用不上了。于是当他有了第二次读书机会时,他立即抓住了,那是1980年上海财经大学招生。他说那时我的读书的惯性还在,就考上了。三年夜大读完后,他回到了原单位,去了经营计划科任副科长。
  这一年,发生了两件大事。其实就是他面临的两次重大人生机遇:一是当时国家四个现代化的提出,政府就大力提拔“四化干部”;第二个机会则是当时的厂长、副厂长都调至纺织机械公司任总经理、党委书记。于是,因为“很多同学读过721大学后再去读正规大学的就很少了”的原因,在上面考察班子建设时他被提拔为主持工作的副厂长。正厂长呢?又一次缺位。这么年轻的厂长可谓“凤毛麟角”。
  担任副厂长不久,他很快又迎来人生第三个机遇。1983年企业改革全面推进,二纺机成了四个配套改革的试点单位。到1984年才一年多改革下来二纺机“就显示出一点成果”,于是,在全市推进改革的万人大会上朱匡宇被推荐发言。这一次,作为先行单位的领导,朱匡宇实现从一个企业角度到全市改革的高度去总结改革经验。这位年仅36岁的副厂长表现出“竞技状态良好”,就有一定社会反响。由于其讲话是市委直接安排的,事先局党委都不知道。不久,时任纺织工业局党委书记井庆范就与党委办公室主任倪志华一起到二纺机去考察这个让本系统很有面子的年轻人,并随后将朱匡宇提拔为局党委书记助理。当年(1985年)10月他又很快升任党委副书记。朱匡宇又一次表现出凤毛麟角的态势:成为当时30多岁的年轻局级干部。
  1992年,上海纺织王业局局长与党委书记梅寿椿、井庆范双双离退休。这一次,朱匡宇又一回因为领导的调整而“转正”,接任了党委书记。这一年,朱匡宇和这座城市都迎来了重大转折。经济统计数据显示:55万职工的纺织业销售收入43亿元,利税13.6亿元。而区区2.4万人的汽车工业利税超过14亿元。朱匡宇回忆道,纺织业第一支柱产业地位的被替代可谓一喜一忧。当时朱,基市长为汽车抢占上海第一大产业而欢欣鼓舞,因为经过40年,新的产业终于取代了传统产业。但身为传统纺织产业的领头人,朱匡宇则在忧心:失去第一大支柱产业地位后,进入困境的纺织业何去何从?是抱残守缺抢回第一大产业,还是顺应形势自我调整?
  朱匡宇领导的纺织工业局选择了战略调整。这的确有些尴尬与滑稽,刚上任的领导竟然就要对自己的产业系统大下杀手!不管如何,一场震撼历史的庞大转型计划就在朱匡宇的尴尬中上演了。
  这场大变革,随着2006年上棉14厂迁往江苏大丰的上海纺织产业园而彻底结束。上海纺织就业人口已仅剩2.5万人。然而成效显著,剩下100多家企业销售收入2007年还有236亿元(改革前也不过260亿元),而出口创汇从8亿美元上升至20亿美元,原来下属企业亏损面达1/3,现在则全部盈利。
  2004年5月,主管部门对朱匡宇的判断(纺织业不仅是传统产业,还是时尚产业,应再发展)拿不准,于是就派了国资委副主任肖贵玉担任上海纺织控股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意思是让肖来看看纺织业还要不要保留。朱匡宇则赴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明办主任。
  在回答如何看待继任者的工作时,现在的上海市人大财经委副主任朱匡宇直率地说:我非常感谢肖贵玉。他觉得肖为上海纺织提出的“科技与时尚”战略支持了他原来的判断,使他充满情感的纺织业不至于在他走之后烟消云散,像上海轻工等产业一样地被市里放弃。
  
  变革有慧
  
  这场大变革显然更是溶在朱匡宇血液的最震撼的音符,以致现在回味起来他依然长吁短叹。极富文学素养的他形象地以中国文字来描述当时的场景,“你看‘饭’字一个‘食’一个‘反’,你端掉人家的饭碗人家就要反了。何况我们要端掉的是55万人中52万人的饭碗?当时就有人说要死一起死。”
  对这么一场远甚于那些从成员一无所有开始的农民起义的产业变革,光是如何安顿好这数十万人就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工程。这个过程绝对是一场充满勇气、智慧、人性关怀的伟大战争历程。
  朱匡宇聊起,前几天我们原来的团委书记见到我,就问我:朱书记,你讲一句老实话,我们下面的干部当时很无奈很悲观,但每一次开干部大会你讲一次话就又把我们搞得热血沸腾的,你是真的这么想,还是忽悠、鼓动我们的?我说,其实也是讲给我自己听的。
  整个过程,朱匡宇留下了许多对仗工整、脍炙人口的高妙言论。这些言论不但是其文学素养的体现,更是其卓越工作的结晶。“无情调整,有情操作”、“精干主体,压缩总量”、“三名(名牌、名人、名厂)工程”……就是他创造的政治流行语,后来纷纷在全市流传开来。他说上海的“二次创业也是纺织喊出来的”。
  而在工作方法上朱匡宇也有很出色的运用。争取领导的理解与支持就是一点。他说黄菊与吴邦国同志也把纺织的调整看成是上海调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国家都会碰到纺织业的调整,要放到上海大调整背景下看待纺织调整。以调整为主旋律的二次创业典型就在纺织系统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而这场斗智斗勇的经历不但创造了平稳过渡的产业变革奇迹,还甚至留下了许多更宝贵的制度安排与模式创设经验。
  空嫂、社区街道千部等都是上海纺织创造出来的典范。“再就业工程”后来被广泛推广。而上海纺织控股集团的一个头债转股模式(控股公司承揽所有债务与离退休职工负担,让下属企业松绑依然全资独立发展,与一般让下属企业直接债转股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