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夺定价权,纺织业浴火重生


  价格让纺织业很受伤
  
  从2005年开始,纺织品和服装的配额全部取消,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相对公平的竞争地位,纺织品对外贸易成为我国入世后受惠最大的产业之一。但是取消配额限制后,更多非贸易关税壁垒,如生态标准和社会条款等技术壁垒、区域性自由贸易区内的原产地和免关税贸易壁垒等纷纷接踵而至。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就曾预料说:“纺织品配额消除了,但贸易保护主义没有消失,其新的表现形式还将层出不穷。我们的纺织服装企业还必须打起百倍精神与特保措施这条‘狼’周旋。”
  果然,4月4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生产的棉织衬衫及上衣、棉质长裤、棉质和人造纤维内衣三大类出口纺织品发起为期90天的“特保”调查,以便确认这些产品是否扰乱美国市场。与此同时,欧盟委员会4月6日公布了对中国纺织服装类产品实施“特保”措施的方针,明确了欧盟启动纺织品“特保”措施的必要条件、相关程序和相应措施。
  2005年5月13日,美国商务部宣布,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做出了对来自中国的棉织衬衫、棉质裤子和内衣裤采取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的决定。
  欧美的“特保”调查或设限措施,已经让我国纺织品产业很受伤,与此同时,毁灭性的价格战已经在部分地区、部分产品上展开,甚至出现了出口价格与制造成本倒挂的现象。
  “美、欧意欲限制中国纺织服装产品,背景当然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在后配额时代显示出了无与伦比的生产和出口能力。”梅新育分析认为,今年头几个月对美、欧出口增长幅度前所未有,从而引发了美国和欧盟设置贸易壁垒。
  无疑,出口剧增的背后就是中国纺织品的价格竞争优势。而中国纺织品的低价优势,说穿了,来自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极低的利润率。目前,内地纺织企业工人月薪100美元左右,沿海企业最高的也就是300美元,只相当于美国工厂工人月薪的四分之一。低价直接带来的就是低利润,尤其是我国纺织品缺乏自主品牌,出口成衣几乎全部是贴牌生产,这样一来,企业便无法追求高利润。资料显示,欧洲纺织行业的利润率每年大约在15%左右,而我国纺织业利润率仅为4%至5%。例如东莞某纺织重镇加工生产的三大世界名牌服装占全球40%的份额,但创造的价值却不到世界贸易的4%。由于利润率极低,企业便只能靠低价多销来维持利润收入,结果使企业长期陷入压价竞争的怪圈不能自拔。
  同时国内纺织行业经常性出现价格大战,使行业竞争环境进一步恶化。不久前,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调查中发现,目前中国有无锡、绍兴等三大纺织品服装批发中心,仅一个批发中心的批发商和经销商就有7000余人,但是却充斥着很多游击队式的批发商和经销商,他们任意杀低价格,影响了行业的整体利润水平。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价格让中国纺织业真的很受伤……
  
  都是价格惹的祸吗?
  
  即便是价格曾给了中国纺织品行业很大的竞争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在种种因素的冲击下,正日渐微弱。
  2005年7月21日,央行宣布人民币小幅升值2%,本来货币升值实际上并不影响纺织出口商品本身的价值,但是通过改变它们在国际贸易中的相对价格,来削弱它们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人民币升值2%,就相当于产品成本提高了2%,其出口的竞争力降低了2%。人民币升值后,通过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升,外国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需求下降,出口规模得以制约。同时,中国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下降,会刺激国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进口规模得以扩大。可见人民币升值使得我国出口纺织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明显削弱。
  再次,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能源价格上涨,对纺织品出口产生很大负面影响。可以说,我国纺织行业的低原料价格,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日渐丧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品出口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人工资低,低原料价格带来的成本优势。到了上世纪90年代,我国棉花价格逐步上涨,前几年由于收购棉花实行保护价,使棉花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工资水平的上升以及国际劳工标准(SA8000)的使用,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将逐渐被淡化;而国内石油、电力等能源和其他原材料的价格上浮,也将进一步削弱我国的原料成本优势。这就使我国纺织业在失去了自己的低原料价格、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之后又面临更激烈的国际竞争。
  同时,在国际纺织品市场供大于求的总趋势下,价格竞争将更趋激烈,利润空间将进一步被挤压。我国现有优势仍属于低层次的“低成本竞争优势”。由于印度、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墨西哥、东欧国家皆以廉价劳动力见长,且在与我国主要出口市场的地缘和自由贸易安排方面占有先机,对我国构成替代威胁。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后,东南亚国家的工资成本优势更突出,中国作为纺织业大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相对减弱。一些国家和地区声称中国产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后将冲击其产业、大面积抢占市场,并片面地将目前纺织品贸易面临的问题归咎于中国。这些都使得中国纺织业雪上加霜。
  从根本上说,我国纺织工业数量型扩张、低水平延伸、高投入、高消耗一直伴随着整个产业的增长过程,其原因在于纺织工业始终没有摆脱粗放型增长的方式,由此严重影响了纺织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不少企业尚未根本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线路,尤其中小型企业由于意识和资金的缘故,推行清洁生产乏力,为发展而付出了沉重代价;本来可以回收的纤维材料得不到利用,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这严重阻碍了企业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尤其纺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具有有毒物质的染化料在我国并不罕见,触犯了某些发达国家的法律法规,对我国纺织品的出口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我国现有的技术装备落后,导致纺织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目前我国现有纺织业的技术设备大部分属于落后的设备。其中超期服役的占近三分之一。因此产生出来的产品大多附加值极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这就造成了虽然我国的纺织服装出口额居世界首位,但平均售价却远低于国内市场零售价。“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低,对国际纺织品市场的绿色要求难以全面满足,依靠出口廉价和大路货产品为主和数量取胜的局面至今没有根本改变。”某经济专家就如是评论说。虽然有部分企业花大量资金进口了一些先进的纺织设备,但由于无相匹配的工艺技术和开发人才,一流的设备只能生产出二、三流的产品。产品的技术含量低,一些投入的技改资金未能产生相应的效益,这些因素都将影响我国纺织业竞争力的提高。“为此提高出口商品层次和劳动生产率,从根本上消除‘倾销’指控的基础是纺织企业的重要工作。”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就分析认为,在贸易壁垒暂时不能攻克的情况下,如果我们的纺织服装企业能够同时切实提高商品出口价格和档次,自动出口限制反而可能提高我们的出口利润,同时也是对抗“特保”壁垒的有效措施。
  
  走出价格的陷阱
  
  价格曾经成为中国纺织产品攻城略地的利器,同时也让它们很受伤,在当前走出价格的陷阱已经成为纺织行业的当务之急。
  实际上,中国的纺织行业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炎炎七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宣布,首次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企业竞争力排名"将于今年8月正式发布,以后每年发布一次。排名将列出棉纺、毛纺、丝绸、麻纺、化纤、针织、印染、纺机、服装等行业的前十强及出口百强、各行业销售收入五十强企业,内容还包括各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及全行业销售数字等。“我们将通过24个经济变量的综合考虑,来描述一个企业的竞争力状况,通过排名评比,我们希望促使国内企业由原来只注重价格竞争到追求质量和高附加值的竞争。”7月13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主任龚进礼表示。据了解,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还将在明年推出全国79个纺织重镇的竞争力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