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


  摘要:我国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首先要发展先进制造业,其次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我国仍然处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还未完成工业化,特别是还未完成工业现代化;在国际分工中,我国制造业基本上仍然处在中低端;此外,制造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这三方面决定了我国仍然必须坚持继续发展制造业。就制造业和服务业二者关系看,一方面,发展制造业,尤其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可以促进制造业企业功能服务化,促进制造业服务外包,催速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因而能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制造业产品和制造业企业的竞争优势都需要服务业的支撑和增强。
  关键词:产业;战略性产业;制造业;服务业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10)01-0081-08
  
  人类历史表明,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都会伴随着科技的新突破,进而推动产业革命,催生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些主要国家为应对当前的这场危机,都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把科技创新投资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投资,把发展高技术及产业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突破口。这预示着全球科技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密集时代,重大发现和发明将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新兴产业将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中国受金融危机伤害较小,又有充裕的外汇储备及发展资金,利用金融危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一、新兴战略性产业包括制造业与服务业
  
  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是全球性共识。早在上世纪80年代,鉴于其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被严重削弱,特别是其汽车、钢铁、消费类电子等工业领域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大幅度下降,美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计划,试图重振霸主雄风和确保国际竞争优势。1990年、1993年和1997年美国分别实施了“先进技术计划”、”“先进制造技术计划”和“‘下一代制造’行动框架”;1998年,美国进一步制订了“集成制造技术路线图计划”,提出未来制造业面临的六大时代特征,即全球化市场竞争、环境保护和资源有限、科学技术发展加速、信息大量广泛分布、用户需求高及个性化、产品与技术的知识含量高。2004年2月,布什总统发布了“鼓励制造业创新”的总统行政令。2004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2004年制造技术竞争能力法》,强调要通过财政手段支持发展新的制造技术,提高美国的制造能力,并特别提出每年投入1500亿美元把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对人“影响美国安全和经济繁荣”的22项技术之一加以重点研究开发。2009年,美国新总统奥巴马一上台,立即批准了一直被压制的生物工程计划,将生物产业与新能源产业作为美国振兴的两大产业。可见,美国政府历来把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放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将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作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核心,走政府以科技政策为核心推动经济发展的道路,并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同一时期,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也推出各自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加以扶持。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尤为迫切。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首先要发展先进制造业。先进制造业是指能够不断吸收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并将先进制造技术、制造模式及管理方式综合应用于研发、设计、制造、检测和服务等全过程,即在产业、技术、管理上处于先进水平的制造业。我国是制造大国,不是制造强国,尤其是在重大装备制造与高性能机床制造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2009年9月,温家宝总理提出,未来中国要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走上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的轨道,确立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第三代移动通信、三网融合产业化、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作为新兴战略性产业。在这些产业中,例如第三代移动通信以及物联网、互联网与移动网的三网融合,都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结合;2008年底国家推出的《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也包括了现代物流业。可见,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需要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给予同等重视。
  现代服务业是指其需求主要受工业化进程、社会生产分工的深入影响而加速发展的服务业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新型服务方式及新型经营形态对传统服务业进行改造的服务业。从现实角度看,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尚低,不足以为制造业竞争优势提供足够的支撑。2008年底和2009年初,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初只出台了九个行业调整振兴规划(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后来,在以上九个行业基础又上作了调整,加上了物流业,变成十个行业。这十个行业中,物流业是服务业,电子信息行业中也包括服务业的内容,这是一个必要和及时的调整。
  
  二、我国仍然要坚持继续发展制造业
  
  制造业的发展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根本与关键,即使对于处于“后工业化社会”的发达国家而言,制造业的发展也仍然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据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发表的美国制造业现状的报告称,制造业是20世纪90年代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动力,1992~1997年美国GDP增长的29%来自制造业。《日本制造》也指出:
  “制造业作为国家工业核心基础这一重要性,到21世纪也不会下降。”我们今天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实现现代化,就要大力发展制造业。当今中国的制造业直接创造国民生产总值的1/3,占整个工业生产产值的4/5,为国家财政提供1/3以上的收入,贡献出口总额的90%,制造业从业人员占全国工业从业人员总数的90%。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对内是实现新型工业化、加速实现现代化的必备条件;对外是衡量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决定一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分工地位的关键因素。
  我国目前仍然处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还未完成工业化,特别是还未完成工业现代化;在国际分工中,我国制造业基本上仍然处在中低端;制造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这些方面都决定了我国仍然必须坚持继续发展制造业。
  首先,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对中国而言是不可逾越的,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从消费方面看,根据恩格尔消费规律,当人均收人很低时,总支出中用于食物和必需品的比例很高,而用于舒适品和奢侈品的比例很低。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食物和必需品的消费支出比例下降,而舒适品和奢侈品的消费支出比例上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也有很大提高。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逐步提高,工业化进程为满足不断上升的舒适品和奢侈品的需求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其次,在一个二元经济中,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大大低于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把一部分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工业部门中去,整个社会的生产率就会提高。并且随着劳动力的不断转移,最终会实现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化。中国作为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国家,加速工业化进程自然有助于提高社会整体的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并实现经济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化。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相对照,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过程的中期阶段。在这一时期,如果制定和实施有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