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运用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提高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结合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实践,分析了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指出要按照方向性、真实性等原则精选案例,以恰当的方式展示案例,营造良好的氛围讨论案例,有目的地总结点评案例,从而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
  [作者简介]于兰(1980- ),女,河北秦皇岛人,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杨颖(1981- ),女,河北秦皇岛人,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秦皇岛 0661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5-0110-0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之一,其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治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质和法律素质。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授课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贯彻“三贴近”的原则,即教师教学要贴近社会实际、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笔者认为,在“基础”课中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法,把传统的以教师为教学主体的单向灌输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双向交流式教学,更符合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更易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及优势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引导学生开展对教学案例的阅读和思考,通过深入分析、讨论和交流的教学互动过程,加深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的理解,使深奥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前精心设计的案例的讨论。通过这种直观、生动的方式,提高师生共同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具有教学目的明确、引用案例客观真实、对学生有深刻的启发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较强的实践性等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有助于创立真实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基础”课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将生动、真实的事件引入课堂使学生身临其境,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可以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和感性化,并且能够在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掌握看似枯燥的理论知识也就不再让人头疼。
  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品质。案例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启发者。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评价案例,让学生自由地发表个人的独到见解,思想相互碰撞,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同时,学生要对案例进行分析,就要查阅必要的理论知识,无形中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捕捉到理论知识后,还要经过思考、讨论,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一过程是提升学生运用理论框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过程。
  第三,有助于锻炼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学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训练了人际交往技能。这些也是学生将来在工作和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技能。
  第四,有助于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通常体现在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审美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性格等方面。在“基础”课中实施案例教学法,既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能力与实践经验,并且能够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教师本人对案例的选择、分析,以及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启发、引导,都反映了教师的知识结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等。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保持健康的人格,是“基础”课的重要教学目标。在“基础”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不仅能够充分展示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还能充分发挥这种人格魅力对学生的示范作用。
  二、案例教学法在“基础”课教学中运用的步骤和方法
  (一)精选案例
  选择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基础。要成功地选择和运用案例,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方向性原则。方向性原则指的是教师选用的案例应该以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教育为辅。有些揭露社会阴暗面、丑恶面的案例应该尽量慎用、少用。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过多运用含有大量消极内容的案例,容易使是非判断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欠缺的学生产生错觉,陷入迷惑,不利于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和社会主义信念的确立,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运用案例要注意把握正确的方向,用积极的例子去激励学生。
  第二,真实性原则。教学案例的选择应该来源于实践,而不是教师的主观臆测、随意杜撰。真实可信的案例才会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认真对待案例中的人和事,认真分析,这样才能达到获得知识、训练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要深入实践,采集真实的案例。
  第三,典型性原则。案例是为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应该具有典型性。所选择的案例要跟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有直接联系,做到就例论理。同时,教师应该注意,案例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在于精。教师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挖掘案例中蕴涵的基本原理,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做到举一反三。
  第四,时代性原则。时代性原则指的是所选取的案例要与时俱进,这是由“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和大学生的特点所决定的。“基础”课承担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任务。大学生通过对新时期社会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事迹、社会热点问题、理论焦点问题的分析、讨论,再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才能找准自己的价值,继而确立自己的前进方向。同时,现代大学生对新事物有浓厚的兴趣,教学案例只有紧跟时代形势,把握时代脉搏,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
  (二)展示案例
  精选案例后,还要以恰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应当注意明确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和作用。以往的“基础”课通常是“注入式”教学,基本以理论灌输为主,即便是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课堂上,案例的介绍、分析、总结也是由教师全程安排,这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明白,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与“倾听者”,教师要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带着案例问题(情境)去探讨理论知识。唯有如此,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案例的热情,为学生提供打开理论知识大门的钥匙。
  (三)讨论案例
  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具体来说,可以分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小组讨论要有小组发言人,记录发言要点,做好发言的准备,并积极发言。针对小组讨论的焦点问题,展开全班辩论或讨论,教师则加以引导。学生在讨论中相互启迪,从中得到启发或学到新知识,达到以例明理的目的。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应该注意把握好课堂气氛。由于“基础”课基本上都是大班授课,教师必须营造一个民主、坦诚、平等、轻松的讨论环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对于观点偏激的同学,教师应该先肯定学生的主动参与,再引导学生逐步辨析不同观点,而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四)总结点评
  教师总结点评是案例教学法的归宿。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对学生讨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点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案例问题。“实际上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或结论是否达到全班共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师要对学生的分析方法、逻辑推理进行点评与指导,进而通过多次的案例分析练习,不断提升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总结点评中,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延伸、应用、内化为自己的具体行动。
  [参考文献]
  [1]李光芹.教学中关于案例教学法的分析[J].现代教育教研,2011(7).
  [2]姜相志.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J].教育探索,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