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护理进展

【摘 要】针对外科手术并发静脉栓塞的原因,应于围术期采取有效预防及护理措施。文章综述了术后静脉栓塞全面护理,使DVT 的发生率明显减少,达到了DVT 早期的预防效果。

【关键词】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2-3783(2019)05-03-276-01

下肢深静脉血栓(low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DVT)形成是围手术期病人常见的并发症,围手术期内病人长期卧床,血流缓慢,伴有静脉壁损伤和血液凝固性增高等病理生理改变,大大增加了小腿腓肠肌静脉和(或)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一旦发生深静脉血栓,随时可能脱落导致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危险极大。血栓形成后易于附着于血管壁,未经溶解的血栓可发生机化,在此过程中静脉瓣膜受到破坏甚至消失或者粘附于管壁,导致继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即产生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sissyndrome,PTS),严重影响病人术后生存质量[1]。为了降低术后静脉栓塞的发生率,围术期采取措施并加强护理。本文对250例术后患者提供针对性预防及护理服务,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到本院行外科手术治疗的2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0例,女130例;年龄16~78 岁,平均(31.4±6.5)岁。其中,普外科90例,骨科80例,脑外科50例,妇科22 例,泌尿外科8 例。

1.1  预防方法

1.1.1 术前健康知识宣教    对于患有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的患者,应加强健康宣教,使患者认识到这些疾病是术后静脉栓塞主要高危因素,做好自我防护。术前应禁止吸烟,防止尼古丁刺激血管,引起静脉收缩。

1.1.2 术前细致检查    应积极纠正术前存在的凝血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并注意控制血糖对具有危险因素的病人,术前应进行LDVT 风险的评估,并以此为依据对这些病人作预防性抗凝治疗。术前预防性抗凝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

(1)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WMH)。

(2)低剂量普通肝素。对术前已服用维生素K拮抗剂等口服抗凝药物的病人常需暂停口服药物,改用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抗凝,即选用过渡(桥接)抗凝策略。脓毒症病人早期(6 d)即为LDVT的高发期,尽管接受了抗凝治疗,LDVT的发生率仍可达5%左右;妊娠及产褥期、服用激素类药物史也是发生LDVT 较重要的危险因素。具有较高的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且使用阿司匹林作为二级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病人,术前应继续服用阿司匹林;具有较低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因素,且使用阿司匹林作为一级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病人,术前7~10 d 停止服用阿司匹林;冠脉搭桥术后,同时使用阿司匹林和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的病人在术前5 d 停止服用除阿司匹林以外的抗血小板药物[1]。

1.1.3 术中预防  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应纠正患者的脱水症状,保持患者水、电解质的平衡。术中应选择正确的穿刺部位进行穿刺,尽量选择上肢作为穿刺点,防止下肢深静脉受到损伤[2]。手术操作动作要轻柔,减少术中出血,对出血点正确止血,缩短止血带捆扎时间。

1.2 护理方法

1.2.1  密切观察病情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患者全身出血情况。测量患者小腿下1/3及大腿中下1/3 处的肢体的周径,并与正常肢体周径比较。如果患者皮肤发硬、温度升高,下肢静脉怒张明显,肿胀、疼痛严重,应提高下肢深静脉栓塞形成的警惕性。及时通知医师,以免延误处理时机。

1.2.2  鼓励患者在术后多饮水,纠正脱水症状。饮食清淡,减少食盐摄入;避免辛辣、高脂食物的摄入;促进排便,减轻大便时因腹内压升高而对静脉回流的影响。

1.2.3 间断气囊压迫( 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IPC) 。许多患者手术前适用间断气囊压迫,而手术后则改用分级加压弹力袜[3]( GECS) 。在外科患者中,可有效预防无症状DVT 和症状性PE,可与药物预防或间断气囊压迫联合使用,以增加治疗效果。其禁忌证是严重大腿水肿、肺水肿、严重外周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严重的大腿变形或皮炎。使用方法:①注意大小合适和穿着方式; ②正确测量患者的下肢周径、选择合适尺寸; ③确定穿着时,足趾洞在足趾平齐; ④每日检查适合程度,以判断下肢周径的改变; ⑤不要向下翻折; ⑥每日脱下时间不超过30 min; ⑦确保足趾活动自如。

1.2.4  术后肢体保温、按摩、活动情况 下肢保温,尤冬季保护肢体,并保持室内25℃左右,以免在缺氧状态下增加组织耗氧量。患者手术回病房后按摩,每次5 - 10 分钟,每隔1 小时钟1 次,至术后6 小时。按摩时患者仰卧体位,首先摇摆其脚趾、踝关节,操作者利用左手将患者的踝关节上方轻轻托起,右手将足趾握住,对趾间关节、跖趾关节实行3 - 5 次的屈伸運动; 其次,用右手将跖趾关节握住,轻轻摇晃,再进行腓肠肌挤压,操作者一手将其患肢缓慢抬高,另一手则在腓肠肌的位置,同时挤压和放开动作交替进行,约重复3 - 5 次既可。同时,也可将患者的肢体平放在床上,重复上述动作按摩对侧肢体。按摩力度护理人员按摩手法应轻柔,关节的活动范围应从小到大,手法从轻到重,争取患者能够积极配合。用棉垫垫在患者的足跟下,使患者的足跟与床面呈25°~30°,患者小腿略悬空;知晓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避免长期坐卧,至少每4h 活动肢体1 次,争取术后第1 天协助患者下地活动。

1.2.5 心理护理 患者心理负担较重,由于对疾病缺乏了解,担心疾病能否医治。护士应主动与患者沟通。

1.3 术后发生LEDVT治疗

1.3.1 急性期控制水肿,减轻疼痛,及时卧床休息至少2 周,抬高患肢20° ~ 30°,膝关节屈曲10° ~ 15°,这种体位严禁按摩患肢或做剧烈运动,以免因栓子脱落引发肺栓塞,同时观察患肢皮温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每日测量并记录双下肢不同平面的周径。

1.3.2 抗凝: 发病3 d 以内,使用尿激酶;低分子右旋糖酐250 ml 静脉滴注,连用2 ~ 3 d。3 d 以上用低分子肝素钙5 000 U 皮下注射,B id,共5 ~ 7 d,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复方丹参注射液抗凝治疗,配服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要严密观察切口有无渗血及全身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定时检测出凝血酶原时间,观察二便的颜色等。

2 结果

250例外科疾病患者中,有6 例發生静脉栓塞,占4.55%,1周后肿胀疼痛明显减轻,髂股静脉血栓患者2 例给予低分子肝素及尿激酶溶栓治疗后,半年后肢体肿胀基本消退,恢复行走,其他患者住院15 ~ 40 d 后均痊愈出院,无一例出现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脑栓塞及死亡。

3 讨论

外科手术后并发静脉栓塞, 其1 h 内的死亡率高达43%,是外科手术后较为危重的并发症。DVT 最大的危险是栓子脱落引起肺栓塞,肺栓塞致死率相当高。静脉回流减慢: 一、手术中硬膜外麻醉的作用,下肢肌肉失去肌泵作用和血管舒张反射,外周静脉扩张诱发血栓形成。二、术后患者呈仰卧位,自主活动受限,加上手术过程时间长,下肢制动,血流缓慢淤滞。三、在解剖上左髂静脉受右髂动脉骑跨,左侧静脉回流缓慢,有报道左与右之比为3︰1[4]。血液高凝: 除伴有LEDVT 高危因素外,老年人术前长时间禁食、禁水,可伴有不同程度脱水,血液浓缩。静脉壁损伤: 当静脉壁受到任何因素(如机械性损伤、感染性及化学性损伤等)损伤时,都会使静脉内膜下基膜和结缔组织中的胶原裸露,血小板发生聚集,释放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形成血栓。静脉受压: 术后患者伤口长时间沙袋压迫,使静脉回流受阻。腹股沟疝手术部位的同侧发生LEDVT,说明沙袋压迫的重量与压迫时间对髂股静脉造成的血栓形成有关系。据文献报道,部分LEDVT 发生可由髂静脉梗阻、受压引起。有文献报道,采用网塞充填疝环术后伴发LEDVT 病例。其他病因:如年龄、肥胖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多为中年以上,老年人的发病率特别高。老年人血液高凝可能是生理性的,多患血液易凝的多种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等,这是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其次老年人静脉老化。早发现、早治疗,预防栓子脱落,尤其预防肺栓塞,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关键所在;加强患者各方面的针对性的护理,准确执行溶栓、抗凝及祛聚治疗,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4  小结

通过不同的护理措施,使护理人员更善于观察病情变化,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业务水平,患者及家属感受到优质护理服务带来的好处,减少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减少了护患纠纷,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艾宇航.围手术期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治疗对策.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2,32(11):912-915.

[2]  于海荣. 预防下肢深静脉栓塞的护理[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15):47-48.

[3]  陈浩东.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2:14(6):795-797.

[4] 杨东生,刘克忠. 围手术期干预对预防腹股沟疝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2012,6(4):93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