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也有静脉血栓塞之忧

静脉血栓塞分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两类,是一种常见的、高发的,而且死亡率非常高的疾病,在心血管疾病死因中排第三位,发病率和脑卒中相当,很多患者在发病后1~2个小时就失去了生命。

久坐是静脉血栓塞的重要诱因

静脉血栓塞的病因有哪些呢?目前普遍存在的主要有三个:一是血液淤滞,如肢体长时间不动、长时间卧床、偏瘫等因素都会使静脉血淤滞。二是创伤,如长骨骨折、髂股静脉损伤、严重颅骨损伤、骨盆骨折以及脊柱损伤等。三是血液黏稠度过高。当血液黏稠度过高时,血液容易在下肢深静脉中不正常凝结,而当血栓脱落随血液流经肺部时则可能会引起肺栓塞。

除了骨科,在妇产科、神经外科以及普外科,静脉血栓塞也比较常见,主要是因为这些科室大型手术较多,而且术后患者一般需长时间卧床,比较容易发病。当然,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创伤程度、手术及术后制动时间有关。年龄越大,创伤程度越重,手术时间越长,术后卧床时间越长越易发生血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一经脱落,经血液回流至肺动脉,即可造成肺栓塞,从而危及生命。

健康人久坐也是静脉血栓塞的常见诱因。长时间坐飞机就容易引发静脉血栓塞,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经济舱综合征”。还有很多上班族,长时间坐着工作,使得血液循环缓慢,特别是在夏天,久坐不动再加上天气炙热,如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很容易使血液黏稠度过高,从而引发深静脉血栓。

“沉默的杀手”更可怕

专家们常将静脉血栓基比作“沉默的杀手”,一方面是因为部分静脉血栓塞的临床症状不明显或者根本没有临床症状,另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对其缺乏了解,出现了症状也不以为然。

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深静脉中不正常的凝结,好发于下肢。有相当一部分深静脉血栓患者并无症状而长期被医生所忽视;部分下肢深静脉血栓虽有下肢肿胀、水肿发烫、疼痛等症状,但患者不够重视,大都认为是劳累所致,或是由高血压、心衰等引起。如诊断和治疗不及时,有些患者可因血栓脱落栓塞肺动脉引起急性肺栓塞,会大大增加死亡的危险。

专家介绍了一个判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简单方法:如果是单侧腿出现肿胀、疼痛、压痛、青筋隆起等症状,而且是左腿,那很可能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引起的。双腿对称的肿胀、疼痛则可能是其他疾病引起的。

而肺栓塞的临床表现有两种。大型肺栓塞的临床表现为明显的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咳嗽甚至咳血,比较容易识别。而弥漫性的小型肺栓塞没有明显症状,人们一般不能及时发现,这种情况也是非常危险的。如果患者感到自己的体力明显下降,耐力突然大不如前,这个时候就要考虑是否是因为小型肺栓塞引起的。

目前80%的肺栓塞患者没有临床症状,而致死性肺栓塞患者在死亡前得到明确诊断率极低,一旦发生,往往非常凶险,临床医生几乎没有时间去抢救患者。统计显示,约11%的肺栓塞患者在1小时内死亡,而经过死亡期过后的89%的肺栓塞患者中依然有8%~9%死于肺栓塞的复发。

治疗亟待规范

目前针对静脉血栓塞的诊治与预防,各学科已出台了系列指南,不过这些指南存在一些差异。国内不同地区、不同学科的医生对静脉血栓塞的认识也不同,在诊疗过程中,误诊、漏诊的病例很常见;在治疗方面,临床工作中常存在抗凝治疗强度及疗程不足,监测不到位,溶栓治療的药物、疗程、结果评估等缺乏规范的现象。

由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我国静脉血栓基防治的地区差异很大。在三甲医院有全面的科室划分和严格的静脉血栓塞的诊断、治疗流程,但在基层医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甚至在基本的防治理念上也存在一定的偏差。

对于静脉血栓塞患者而言,除了要防止血液黏稠度增高以外,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抗凝治疗。对于大手术后卧床的病人、孕妇等这些高危人群,专家建议在使用抗凝药物的同时,采取一些物理性的防护手段。比如结合中医的推拿按摩手法、使用机械性挤压泵、穿压力袜子等等。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静脉血栓塞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快速上升。专家提醒,无论是高危人群,还是健康人群都要警惕静脉血栓塞。

(张立超摘自《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