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时代电视剧批评生态的失衡与重建

摘 要: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给电视剧批评带来飞跃式的发展与繁荣,但其内在的商品逻辑与利润导向也同时隐含着电视剧批评的生态失衡。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时代,电视剧批评领域的生态失衡主要体现在西方文艺理论占据主体地位,民族批评与本土批评弱化;电视剧批评由艺术变为“商品”,部分电视剧批评沦为商业的奴隶;非专业的电视剧批评成为影响电视剧创作的重要力量。要纠正这些现象,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重塑电视剧批评生态:一是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电视剧批评体系;二是正确认识电视剧的经济属性,坚守知识分子的“良知”;三是重视网络媒体,提高专业批评的网络话语权比重。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电视剧实践与批评的良性互动,推动电视剧社会价值、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全面实现。

关键词:市场经济;电视剧批评;偏向;重塑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5)01-0165-05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市场经济时代。在市场机制的要求下,各项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利用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将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我国于1992年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不断发展完善,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升。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为世人瞩目,但同时也引发一些不良现象。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自1992年被纳入第三产业后,开始走上市场化之路。1992年后,中国电视剧制作机构由事业单位开始向企业转型,由财政拨款转为自主经营,电视剧开始向企业融资并通过捆绑广告回收成本。后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松动,电视剧制作主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民营资本与国外资本开始介入电视剧领域,使得电视剧创作更加趋于商品化,利润的攫取成为电视剧制作的首要目标。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电视剧产业飞速发展,2007年,中国电视剧年产量跃居世界第一。电视剧数量的增长为电视剧批评提供了众多的实践对象,使电视剧批评得以在多维方向上展开。但同时,市场经济内在的商品逻辑也悄然在电视剧创作与播出的各个“利润”环节上,为电视剧批评预留了一定的空间,试图搭建一个创作与批评共赢的利润平台,这使得电视剧批评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时代难以坚守传统的价值批评操守,出现异化。当前,重塑电视剧批评话语生态,促进电视剧艺术生产与电视剧批评良性互动,推动中国电视剧产业良性、健康、有序发展显得尤为必要。

一、市场经济时代电视剧批评的多元化特质

我国当前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文化领域内各种思想激烈交锋,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趋势。在电视剧领域,随着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兴起,市场所代表的商业利润原则迫使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让路,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促使电视剧出现了多样化格局。与此相应,电视剧批评也具有了多元化特质。

1.批评话语资源的多元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

收稿日期:2014-11-17

作者简介:李茂华,女,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成都 610064)。

联系越来越紧密。西方的电视剧批评理论与研究方法也由此进入中国批评家的视野,并与中国传统电视剧批评理论一起,指导着电视剧批评实践。丰富多元的批评话语资源带来电视剧批评实践的持续繁荣。一方面,中国传统电视剧批评向纵深发展,学理性建构意识增强,随意化、感想式批评减少,一批具有深邃理性思考的学术专著与论文问世。如电视剧美学批评方面的《中国电视剧与民族叙事审美文化传统》;电视剧创作批评方面的《新语境中的中国电视剧创作》;电视剧形式批评方面的《电视剧照明艺术论》;电视剧类型批评方面的《乌托邦与人间烟火:主旋律电视剧里的时代人心》;电视剧史学批评方面的《中国电视剧艺术发展史》,等等。另一方面,西方理论资源在中国电视剧批评领域得到迅速发展,并很快占据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剧批评话语的主体地位。如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学派、文化霸权主义研究、后殖民主义理论、女性主义批评、符号学叙事学批评、现代与后现代主义批评,等等。除此之外,西方美学理论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来源,对中国电视剧人物塑造、艺术风格等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2.批评理念的多元化

中国早期的电视剧批评主要局限于本体批评,着重于对电视剧的艺术性进行探讨。改革开放之后,西方文艺思潮涌入,不仅给中国电视剧批评带来众多理论资源,同时也拓宽了中国电视剧批评的理论视野,电视剧批评理念由早期的本体批评向更多元的方向发展。一是受众批评兴起。受众批评源于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斯图亚特·霍尔、戴维·莫利和费斯克。霍尔认为,电视意义的传输并非一个直线过程,受众可能依据自身的利益或背景对其进行不同的解读,由此将电视研究由传者中心转向受者中心。莫利将民族志研究引入电视研究,开创了受众研究的新局面。费斯克进一步对大众生产意义的能力进行了肯定。受众研究模式进入中国后,与市场经济时代“消费者中心论”实现合谋,从受众角度关照电视剧研究由此成为电视剧批评的新理念。二是电视剧产业批评兴起。1992年广播电视事业被纳入第三产业之后走上市场化的道路,电视剧产业批评也由此兴起。作为一门新兴产业,电视剧产业的发展亟须理论指导。一批学者由此自觉以“产业理念”指导自己的电视剧批评,如陆地、李岚等。电视剧产业批评主要集中在电视剧市场运作与发展趋势、电视剧产业制作与管理、电视剧产业策略、电视剧产业发展史等方面。三是社会文化批评兴起。早期的电视剧批评着重电视剧艺术本体研究,在西方文化批评学派的影响下,中国电视剧批评也开始关注电视剧与社会、电视剧与意识形态、电视剧与权力、电视剧与文化等研究,从而将电视剧批评带入一个更宽广的批评领域。

3.批评平台与批评主体的多元化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的电视剧批评多以纸媒为载体进行传播,其传播平台单一、传播面窄,社会影响力较小。20世纪90年代之后,尤其是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网络为介质进行电视剧批评成为常态。电视剧批评既可以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等纸质平台进行交流与传播,也可以通过广播、电视中的评论节目进行互动交流,更可以借助博客、微博、微信、视频、网上论坛、网上调查等网络平台进行传播。纸媒、广播、电视、网络共同搭建起了一个电视剧批评的立体化交互平台,将电视剧批评由以学院派为代表的专家批评时代引入到一个全民参与的大众批评时代,重塑了电视剧批评格局。其中,纸媒以其专业性强、易保存等特性仍然为专业电视剧批评者所看重;广播、电视具有易逝性与随意性,受众关注度不高,仅仅是电视剧批评领域的一个点缀。而网络批评则汇聚了专家、学者、电视剧从业者以及观众等众多身份的批评主体,其批评现象更加复杂而多元:既有专业批评,也有非专业批评;既有理性的、有洞见的批评,也有随意式、感想式的批评;既有精英主义的深沉思考,也有大众文化的娱乐表征。

当电视剧在产业化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时,市场经济时代的商品逻辑也悄然向电视剧各环节渗透。部分电视剧批评平台成为电视剧营销的重要阵地,其中网络平台以其与受众的高接触度尤为电视剧创制者所重视,众多的电视剧批评者也在商业利润的诱导下出现分化。以网站而论,进行电视剧批评的网站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专业性网站,包括各学术团体开办的电视剧批评网站以及以人民网(传媒)等为代表的官方网站;第二类是搜狐等商业门户网站;第三类是电视台网站。在这三类网站中,商业门户网站与电视台网站成为电视剧市场营销的主要阵地,学术网站主要代表精英分子的专业化批评路径,官方网站则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一致。在众多平台上发表电视剧批评的批评者身份也由此分化:一部分受商业利润导引,为电视剧营销服务;一部分坚持传统的批评操守,潜心学术研究;也有一部分注重维护国家意识形态。但其中也不乏将三者结合得较好的批评者。

二、市场经济时代电视剧批评生态的失衡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给电视剧批评带来飞跃式的发展与繁荣,但其内在的商品逻辑与利润导向也同时隐含着电视剧批评的生态失衡。

1.民族批评与本土批评的弱化

尽管中国电视剧本体批评仍然在原有的路径上向纵深发展,但从电视剧批评的全域来看,西方理论资源明显占据了中国电视剧批评理论话语资源的主体地位,中国民族批评与本土批评弱化。简单照抄照搬西方话语进行中国电视剧批评仍占据着电视剧批评较重要的位置,本土化理论批评话语还很薄弱,系统性的本土理论批评话语体系还未形成。西方理论资源对中国电视剧批评具有理论指导与方法论意义,是可以为我所用的。但我们不能一味认同西方而离开中华传统文论的滋养。中华传统文论是我们文学艺术的理论根基,是指导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理论之源。如果弃之,将会失去中华艺术存在的根本,失去中国艺术的个性,最终使中国艺术消失。而对西方理论资源的借鉴,我们也要注意方法,不能一味照抄照搬,要对西方文艺理论进行中国的本土化改造,使其与中国文艺现象契合。

其实,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与西方文艺理论也并非是完全排斥难以兼容的。中国传统的“文以载道”观与古希腊柏拉图提出的文艺的社会功能说、古罗马贺拉斯提出的“寓教于乐”观等都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文学作品的特质、作品与作者、作品与时代、作品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等都作了细致而周密的论述,也与西方的文本批评、文化批评、接受美学等有暗合之处。马克思主义美学批评更是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与中国现状的结合。因此,当前的中国电视剧批评应跳出一味以西方文艺理论裁剪中国电视剧现状的窠臼,而在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化转型与西方文艺理论的本土化方面下大功夫,构建起中国的现代电视剧批评话语体系。

2.电视剧批评身份的异化

电视剧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时代的必然。市场经济的核心元素是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使用价值”①。在现代市场经济时代,商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变化,包括核心层、形式层与附加层三个层面。商品的核心层指商品的功能和效用。商品的形式层指反映商品功能与效用的具体形式。商品的附加层指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商品时获得的各种附加利益的总和。②当电视剧走上产业化之路,电视剧就成为市场上待价而沽的商品,具备了商品属性。此时,电视剧的功能与效用在于满足受众精神上的需求与娱乐休闲的需要。电视剧商品的类型、情节、艺术风格、名导演名演员等购成电视剧商品的形式层,影响着电视剧商品价值在市场上的实现。受众通过电视剧收视行为的实现,在相应社交平台上与电视剧主创人员进行互动而获得见到偶像演员或受赠画报等机会是电视剧商品的附加利益。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电视剧商品的价值,使利润增殖,电视剧的前期营销、播出时的评价与互动策略的实施以及后期衍生产品的开发等受到制片人、投资方与主创人员的关注。由此,电视剧批评在商品逻辑的导引下,具有了一种使用价值,即为电视剧营销服务。

在当前的注意力经济时代,受众对电视剧的关注构成极大的商业价值,影响着电视剧成本的回收与利润增殖。由此,电视剧批评作为提高受众关注度的一支重要力量,也具备了极大的商业价值。部分电视剧批评者受利益驱使,出售自己的使用价值,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以及移动社交平台等,为电视剧宣传造势,获取话题关注度,提高受众的注意力,从而赢得电视剧的收视率,以之获取个人回报。当电视剧批评在市场中出售使用价值获取利益时,其原本具有的文学艺术身份悄然发生转换,而成为市场经济时代的一种特殊商品,产生经济效益。这完全背离了电视剧批评的本质立场,使电视剧批评沦为商业的奴隶。

3.电视剧批评与实践的错位

当现代营销理念将消费者置于中心地位时,以受众为主构成的非专业批评对电视剧创作与走向具有重要的指向意义,如周播剧的出现。周播剧一周播出一集或两到三集,在播出过程中,利用大数据收集受众的评价反应,然后依据受众喜好不断调整剧本,甚至更换演员,以赢取受众喜爱。这种电视剧的最大特点是边播边拍,播出时间跨度长。另外,通过大数据对网络上大量的受众评价进行分析,可以确定下一部电视剧的创作方向,这使电视剧创作在收视率之外找到了另一根指挥棒。而网络媒介给了个体话语以充分的自由表达与阐释空间,带来电视剧批评话语的海量化与随意化,以至于专业化的电视剧批评被更多的非专业的电视剧批评话语所淹没,在整个大数据中所占比重较小。如果以此为依据创作电视剧,则不能确保将电视剧带向正确的创作方向。与此相对的是,学院派电视剧批评等专业电视剧批评者在对电视剧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关于电视剧的美学、文化意义、社会效益等方面的建议与策略却往往不受市场重视,甚至有时会遭受电视剧创作者的非难。如2010年赵本山与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关于《乡村爱情故事》一剧的争执。面对曾庆瑞批评《乡村爱情故事》为“伪现实主义”时,赵本山这样回答:“不如您自己写个剧本,自己拍一个,如果您拍的那个收视率比这个高,我当时就给您跪下。”③且不说赵本山对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二者的职能区分不清,其完全以收视率作为衡量电视剧艺术价值高低的标准本身就是违背艺术创作的本质。从这一现象,我们可以看出当前的电视剧批评与实践之间尚未形成良性的互动,而是存在着严重的错位,一方面专业批评与电视剧实践之间存在着脱节现象,另一方面,非专业批评又不能正确指导电视剧实践的走向。

三、市场经济时代电视剧批评生态的重建

市场经济时代所出现的电视剧批评的生态失衡现象,迫使我们思考如何对其进行重建,笔者拟从以下三方面提出对策性建议。

1.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电视剧批评体系

文艺批评具有时代性,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特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是对文艺本质的剥夺,而是对其的开拓;不是对文艺本质的批判,而是对其的重塑。在市场经济时代,文艺既是文学艺术作品,具备审美性等艺术特征,同时又是商品,具有经济属性。文艺的商品属性可以促进艺术性的发展,电视剧的艺术性也能为电视剧赢得更多受众的喜爱,从而转化为经济效益,这二者是内在统一的辩证关系。在当前,我们的电视剧批评不能一味只停留于批判电视剧对商业利润的攫取上,也不能一味只停留于呼唤电视剧的社会效益上。而是应在正视电视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基础上,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电视剧批评体系。

中国电视剧批评体系的构建,必须秉承“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其内涵必然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化转型。当前,中国进入新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经济的变革带动文化的革新,在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也面临与现代化接轨的问题。中国传统文艺理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挖掘传统文艺理论中有利于时代发展的优秀思想,改造传统文艺理论中可以利用但具有消极意义的思想,同时摒弃传统文艺理论中的糟粕,使传统文艺理论为现时代电视剧批评服务。中国电视剧批评话语应注重传统文艺思想的更新与传统艺术风格的更新,注重传统思想的现代化转化与新时代民族风格电视剧艺术作品的创造,从而使中国电视剧批评话语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特色。二是西方文艺理论的本土化。西方文艺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理论思想,能够开拓我们的批评视野,对我们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但我们不能简单照抄照搬,而是要认真学习其适合于批评中国现时代文艺的方面,使之在中国的土壤中找到生长点,而摒弃片面以西方文艺理论裁剪中国电视剧的现象。三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伴随着中国现代革命与现代化建设而在中国发展起来的。在革命战争年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中国的文学艺术创作,为取得战争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在现代化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指导文艺创作者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使其已经与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以及当代文艺理论建立了血脉联系。我们应该进一步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研究,使之与中国实际结合得更紧密。以上三种理论资源,是构建现代中国电视剧批评体系的理论核心,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

2.正确认识电视剧的经济属性,坚守知识分子的良知

社会主义文艺为电视剧创作提出了“三性”(即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又使我们认识到电视剧作为商品的双重属性: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时代,我们要正确认识电视剧的经济属性,将电视剧的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较好地统一起来。这一方面需要我们坚守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做社会的良知;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摒弃传统儒家“不为五斗米折腰”“重农轻商”等与现代经济发展不适宜的观念,从坚持电视剧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统一的立场出发,坚守批评的精神。

具体在操作层面,就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电视剧价值评价体系,以之评判电视剧整体价值的高低。将电视剧整体价值的评判结果作为衡量电视剧批评方向的指标,整体价值高的,即可为电视剧营销造势,使电视剧获得经济效益(整体价值高的电视剧往往也兼具社会效益)。若电视剧整体价值低,电视剧批评者就应坚守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拒绝为劣质电视剧歌功颂德。当电视剧批评所推选提倡的电视剧作品不断受到受众欢迎时,电视剧批评就会赢得受众信任,受众的信任会引起电视剧创制者对电视剧批评的关注,电视剧批评对电视剧的指导作用就可以在市场上得到实现。在这个过程中,电视剧批评的使用价值也同时得到提升,电视剧批评者会在市场上得到合理的价值回报。如此良性循环,则电视剧创作与批评生态可以实现平衡。

但有鉴于电视剧批评的主体是“人”,不同人的学识素养、道德品行具有差异性,其中既有能坚守良知的人,也有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不能坚守良知者。这需要我们积极推进电视剧批评者的队伍建设工程:一是利用学校等教育培训机构进行电视剧批评者的人才培养,先培养一部分人然后带动一大批人;二是建立电视剧批评者协会一类的准行业协会组织,通过其制定相应的电视剧批评标准、电视剧批评服务准则、电视剧批评质量考评体系等行业规制,运用组织管理的方式,协调整个电视剧批评行业的生态。电视剧批评的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3.重视网络媒体,提高专业批评的网络话语权比重

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网络媒体的强势崛起。当网络媒体技术不断为个体搭建互动交流平台时,电视剧的网络批评即变得常态化、即时化了。电视剧受众既可以通过弹幕设计与大量同时观看同一部电视剧的陌生人一起边看边吐槽,也可以在所看的电视剧页面或者豆瓣网等评论网站留下自己的意见,更可以通过博客、微博、微信等转发自己认可的电视剧批评信息并添加自己的评论等。网络中充斥着各种专业批评与非专业批评,尤以非专业批评话语为多。要使电视剧创作走向正确的方向,实现优质电视剧占领市场的目标,在网络上提高专业批评的网络话语权比重尤为重要。

网络话语权的形成往往与话语主体的学识水平有关,即具备高学识、高见解的话语主体容易在网上形成认同,从而聚集起一个认同群,再向外辐射,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当认同的人数超过一定点,则该话语的社会影响力加大,该话语权形成。我们要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时代实现优质电视剧占领市场的目标,就必须引起受众对优质电视剧的喜爱,这一方面需要引导并提高广大受众的审美鉴赏力,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加大专业电视剧批评的网络话语比重,稀释非专业的电视剧批评,从而使大数据的收集结果偏向专业的电视剧批评方向,使电视剧创作走向正途。

总之,市场经济时代电视剧批评领域所出现的一些失衡现象,需要我们引起警惕,从多方面进行规范和引导,从而实现电视剧实践与批评的良性互动,推动电视剧社会价值、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全面实现。

注释

①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商品的定义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自然资源以及非劳动产品也进入交换领域,因此现代经济学家在原定义的基础上对商品定义进行了扩展与外延,得出了广义的商品定义,即“商品是用于交换的使用价值”。参见朱琳娜:《商品学项目化教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年,第2页。

②参见朱琳娜:《商品学项目化教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年,第2页。

③《众导演齐聚一堂批评文艺 力挺曾庆瑞赵本山遭批》,新浪网,http://ent.sina.com.cn/v/m/2010-05-19/16292963183.shtml,2010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