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女子学校的发展与特征

[关键词]女子学校,阶段性,多样性,传统性

[中图分类号]K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10-0098-05

在日本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教育可谓是一枝奇葩,独具特色。基于当时的教育学制产生的女子学校以及之后发展而成的女子大学,对日本近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在日本近代教育史上的贡献乃至整个国家近代化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目前,日本大学中还有不少女子大学,而且这些女子大学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日本大学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那么,近代日本的女子学校是如何起源和发展的呢?这些女子学校又有何特征呢?

一、近代日本女子学校探源

研究近代日本的女子教育,首先得从江户时代说起,当时的武家藩校几乎不允许女子入学,但到了幕府末期,以强化封建体制下的母亲教育和家庭教育为目的,各藩也出现了以士族女子为对象的女学校。一般庶民女子在寺子屋和女塾学习知识和技术及一些家庭课,农村的女子则是在被称为“娘宿”的类似学堂的场所,接受必要的生活理念教育。上述的这些学校、私塾等具有很强的阶层性,并不是大众化的教育,而且无论是从教学内容还是从规模上来说,都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模式。以江户时代长野县寺子屋为例,文政——天保年间(1825-1834年)寺子屋的女生数有62人,到庆应——明治七年间(1865-1874年),女生人数也仅达到105人。

近代女子学校的真正起源是随着欧美女子教育思想的传人开始的。明治维新后,特别是在文明开化的浪潮中,介绍欧美各国教育体制的资料相继被译出,以此为契机,欧美各国的女子教育思想也源源不断涌人日本,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明治四年(1871年)12月,文部省成立了《学制》调查委员会;次年9月,明治政府颁布了《学制》。在《学制》的九项施行计划中,第三项计划规定:“令一般女子与男子平等受教育。”另外,第21章规定:“小学乃教育之初级,一般人民必须入学。小学有如下几种,即寻常小学、女子小学、村落小学、贫民小学、私塾小学、幼稚小学等。”由此看出,明治初期的《学制》,要求适龄儿童不分男女都要入小学学习。确立了男女共学的教育体制。女子小学是《学制》中特设的女子初等教育机构,在近代日本教育史上存在的时间较短,自1872年《学制》颁布时开始,作为寻常小学教育的补充,被正式纳入近代教育体系,主要学习裁缝、礼仪等课程。随着1879年《教育令》的出台,裁缝课被正式定为高等小学的课程,女子小学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学制》时期的女子小学一般来讲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士族主导型;一种是平民主导型。女子小学虽然存在时间很短,但它们开设了裁缝课程和其他一些技艺课程,从而推动了《学制》时期小学女子特色教育的发展。

1871年《学制》调查委员会成立的同月,文部省发布了建立官立女子学校的布告,表明明治政府对女子教育的重视。次年,东京女子学校、京都府女子学校、开拓使女子学校相继成立。这些女子学校的学制为六年。另外还有两年预科,它们不同于寻常小学校,最初施行的是小学程度的教育,然后逐渐提高,实行中等程度的教育。其中的东京女子学校与1874年设立的东京女子师范学校在1877年合并,之后经过不断的合并和发展,形成了今天的御茶女子大学。而开拓使女子学校却因为种种原因于1876年被废止。1874年,文部省以设立女子师范学校为一大要务,以此为契机,1875年开设东京神田的女子师范学校,这个学校在培养女教师方面为近代日本的女子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在官办女子学校出现的同时,欧美国家的基督教传教士对近代日本的女子教育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追溯幕末至明治初年日本的基督教传教士的活动,可以发现他们在女子教育领域的贡献很明显:但传教士的女子教育活动最初以自然发生的形态——家塾的形式出现。其中最早的代表学校首推明治三年(1870年)在横滨设立的“斐丽丝”(音译词)和英女学校。次年,横滨公立女学校设立之后,青山、神户、立教、同志社、梅花、活水等著名的基督教主义女学校陆续出现,规模也由最初的家塾转变成了学校。这些女子学校虽说都是基督教主义性质,但设立的动机及主体不尽相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传教士作为校长或创立者,以教授英文为主轴,这类学校数量最多;第二种是传教士和日本人合作办学的,前述的同志社就是其中一例,但其中也有以逐步辞退外国援助为方针的学校,梅花女学校是最好的例子,最初梅花女学校是合办性质的,后来转由日本人独办;第三种是基督教主义性质没变,但在某种意义上不是米歇尔型学校,这类学校的代表为樱井女学校、熊本女学校和明治女学校。这些女子学校担任着传播欧美文化的使命,给长时期处于男人隶属地位的女子带来了新的气息,而且这些学校的教学水平具有相当高的程度,培养了一批像若松贱子、羽仁元子(音译词)的优秀女性。

从这里可以看出,近代日本的女子学校的产生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动力,一个是政府政策的推动,集中体现在《学制》的颁布;另一方面来自民间开明人士的倡导,其中主要是欧美国家的传教士的活动,明治三年(1870年)的“斐丽丝”(音译词)和英-女学校标志着近代日本女子学校的开端,这之后,近代日本的女子学校不断增多。

二、由中等教育走向高等教育

明治初期的《学制》确立了男女共学的教育体制,但是这种开明的教育体制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其结果在教育比较落后、女子入学率普遍较低的地区,受女教师不足、女子教育设施短缺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实施的是男女共学教育;而在教育比较发达、女子入学率偏高的地区,受传统女子教育观的影响也比较大,一开始就采取了一些与《学制》的理念相悖的教规,推行着男女差别教育。1879年,明治政府宣布废除《学制》,颁布了《教育令》,这一法令共由47条构成,其中第42条规定:“凡于学校之内,男女不得同室而学,但小学校中男女同室无妨。”这项规定,否定了《学制》中“男女无别”的平等教育方针,由此开始了由男女共学向男女别学的转变。特别是19世纪末期开始,日本政府通过建立义务教育制度、制定中等教育制度,逐渐加快了女子教育发展的步伐。1882年,文部省发布女子教育训令,提倡开设“女子高等普通学科”,传授“修身之道,进退起坐之节,家政经济之要,养育子女之法”等“女子之要务”,并于同年7月开设了第一所官办高等女子学校——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高等女子学校,实施女子中等教育。1891年12月公布的《中学校令》中规定:“高等女子学校对女子进行必要的高等普通教育,归入寻常中学校之列”,至此,女子中等教育才首次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之中,日本的女子教育也进入了一个中等教育全面发

展的时期。

明治中期以来的女子中等教育,官公立主要以师范类学校为主,私立主要以基督教系学校为主,其实在明治初期,基督教系中等学校就已经出现,前述的横滨共立、青山、神户、活水等女子学校就是其中的例子。明治中期基督教系中等学校中最具代表性的学校是明治二十二年由樱井女学校和新荣女学校合并而成的女子学院。女子学院的第一任院长是矢岛楫子,矢岛楫子作为社会改良家.特别是作为日本基督教妇人矫风会的领导者为众人所知,但她作为女子学院的院长也作出了显赫的成绩。当时的女子学院在矢岛楫子的管理和米歇尔方面的支援下,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它们开设了幼儿园、分校、贫民施疗所和护士养成所等。特别是护士养成所的设立,被认为是日本最早的护士学校。

这一时期,日本人设立的中等女子学校也有很大的发展。主要以跻见花蹊创办的跻见女子学校和下田歌子创办的实践女子学校(前身为桃夭女塾)为代表。前者是儒家妇道伦理教育的代表,后者是良妻贤母主义教育的代表。明治中期颁布的《教育敕语》使儒家妇道伦理重新在女子道德教育的总方针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此后直至日本战败为止,“遵照教育敕语精神,涵养贞淑之德”,一直是近代日本女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跻见花蹊就是贯彻实践这种保守理念的教育家。跻见花蹊自幼就深受儒家的影响,还师从儒学家赖山阳门下的宫原节庵学习汉诗文和绘画,正因为如此,1875年创办的跻见女子学校保留了不少传统。学校的课程设置主要有国语、汉学、和歌、茶道、裁缝等,教学内容也侧重于对女子进行传统文化、儒家妇德的培养,而地理、化学、物理等西洋科学知识的传授并不受到重视。跻见女子学校这种排斥欧式教育、固守传统的教育理念,奠定了面向上流社会女子的“良妻贤母主义教育”。

自1895年日本制定第一个女子中等教育法规开始,特别以《高等女子学校令》的颁布为契机,良妻贤母主义教育得以形成,并随着女子教育的不断发展逐渐向社会渗透。下田歌子及其创办的实践女子学校最具代表性。下田歌子自幼学习四书五经等汉文典籍,后来长期供职于皇宫,与上流社会接触频繁,传统教育根基深固。她所创办的实践女子学校也以“传授修身齐家所必需的实学,培养贤母良妻”为宗旨,学习年限为五年,教学内容包括国文、历史、家政、技艺等科目。

此外,佛教主义和天主教主义女子教育也在展开,出现了一系列女子学校。佛教主义的女子学校主要有赤松照幢和安子创办的德山女学校,以及轮岛间声的淑德女学校等,这些学校采取的是宗门教育,德山是真宗派的,淑德则是净土宗的,它们的存在与当时的基督教系学校形成一种对立的形势。与此同时,天主教系女子学校也开始诞生。双叶高等女学校、东京白百合学园和圣心女子学院相继出现。这些学校主要以教育和慈善为主,它们最初是以女子修道院的形式,奉行修道会的信条而开始日本的女子教育,在这一点上与基督教系学校完全不同。比如双叶高等女学校所奉行的信条为“纯真的品德、坚实的义务”。

这一时期的女子中等教育也开始朝着实学的方向发展,出现了一系列女子专门学校,具有代表性的是吉冈弥生的女医学校、佐藤志津的女子美术学校和津田梅子的女子英学塾。前两所学校都属于专门领域内的。吉冈弥生在创办女医学校时,困难重重。当时的日本,妇女地位还是低下,特别在科学领域,女性还是受到排斥和讥讽,但吉冈弥生坚持以培养独立的女性,掌握医学技能为目标,创办了女医学校,揭开了女子医学教育的序幕,之后,发展成为现在的东京女子医科大学。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津田梅子创办的女子英学塾,虽说是女子专门学校,但一般把它作为女子中等教育迈向高等教育的一个开端。

这一时期的女子中等教育在政府政策以及民间人士的推动下,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女子学校的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也在增大,而且女学生的就读人数也在不断上升。根据《学制百年史2》的统计,明治十六年(1883年)的女子学校有7所,学生人数为450人,到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女子学校达到209所,人数达到59476人。

明治后期,以木村熊二、严本善治的明治女学校,津田梅子的女子英学塾和成濑仁藏的日本女子大学校为标志,近代日本女子教育由中等教育进入了高等教育阶段。严本善治的“女学”理论是明治女学校得以向高等女学校发展的重要原因。他认为“女学”是“妇女的学问”,只有“女学”才是获得女权的捷径,宣传女子教育的必要性,主张塑造理想的女性形象,当时的明治女学校成为其“女学”理想的实验学校。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抱着“觉醒之魂”的津田梅子创办了女子英学塾。女子英学塾虽以“塾”命名,但它以“培养合格的英语教师及理想的妇人”为目标,注重教师的资格和热心及学生的研究能力,采取个性培养,使真正意义上的女子高等教育成为可能。

这一时期作为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代表当属成濑仁藏的日本女子大学校。日本女子大学成立于1901年,但在此之前成濑仁藏的女子教育论已经深入人心,成濑仁藏的女子教育论主张从人类、妇人、国民三方面对女子进行普通基础教育,这种普通基础教育以高等普通教育机构或大学的形式展开,同时女子大学的设立必须同国家的发展密切联系。在这种教育论下,以培养“积极的、奋进的、进取的、热诚的人格”为目标的日本女子大学校诞生了,它的诞生在日本女子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下面列出的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女子大学校从幼儿园到大学本科乃至研究科,已经形成了一套严整的学校体系。

除此之外,明治时代开设的女子高等教育机构还有帝国女子专科学校、神户女子学院专科部、东京女子医学专科学校等,但明治时代的女子高等教育还处于初创期。

进入大正时代后,女子的高等教育得到了一定发展,不仅私立的女子专科学校的数量有所增加,还出现了公立的女子专科学校。其中当属安井铁(音译)的东京女子大学和羽仁元子(音译)的自由学园为代表。安井就任东京女子大学校长是在大正十三年(1924年),自此东京女子大学非常重视实施人格教育、体育教育等,注意学习生活和社交生活的调和,大正十四年(1925年)新设高等学部、英语专攻部本科预科及大学部文学科社会学科,之后的昭和二年(1927年)又新设了数学专攻部和国语专攻部。这些都显示出东京女子大学较明治期的女子学校有了大的发展。东京女子大学作为基督教系的女子高等教育机构在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史上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羽仁元子(音译)的自由学园创办于大正十年(1921年),创办之时并没有依据当时的高等女学校令,与其他学校不同,它以实现自由大胆的教育在当时的新教育运动中绽放异彩。在这种自由大胆的教育理念之下,自由学园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实践,集中表现于集团教育和个性教育,注重个人与社会间存在着家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