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教致贫”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因教致贫”是近几年为社会各界广为关注的问题,它已经与“因病致贫”和“因愚致贫”并称为社会顽症。因教致贫就是说一旦家庭中有孩子接受教育,家庭便开始贫困,贫困的原因就是现在的教育成本越来越高,教育的预期收益率却越来越低,教育投入成了“亏本买卖”。这种现实已经导致许多家庭形成了“一方面希望孩子上学,另一方面又害怕孩子上学”的矛盾心态。“因教致贫”会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并进一步形成“因贫致愚”到“因愚致贫”的社会怪圈,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因教致贫”的现状描述

1.高昂的学校收费导致“因教致贫”

教育乱收费“猛于虎”,据教育专家保守估算,近10年来,全国教育乱收费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乱收费的项目是五花八门,如不明就里的高额学费、择校费、扩招费、赞助费等等[1]。从收费的性质上看,主要包括三类。

(1)生存性收费。在我国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一直存在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而在有限的教育投入中,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由于功利性的目的,对教育资源的配置又不均衡,导致不同层次学校和同一层次的不同学校所获得的教育资源差别很大,一些学校教育投入太少,经费难以支撑,为了维持正常运转,学校不得不向学生收费。这种收费情况主要出现在农村中小学。尽管现在国家对义务教育普遍实行了“一费制”和“两免一补”政策,但由于政府的教育投入不到位或者到位不及时,学校依然存在变相向学生收费来维持学校运转的情况。

(2)发展性收费。发展性收费就是学校为了自身更好地发展而向学生收费的现象,这种收费主要体现在义务教育的优质学校、各类高级中学和大学,这些学校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保持同类优势或者扩大规模,利用这几年国家所给予的大力发展中等教育以及扩招的政策,大力圈地盖房,但政府一时又无力承担这些费用,于是这些学校一方面向银行贷款,另一方面就向学生收费,当然,银行贷款最终也主要是由学生买单。这可能是近几年学校收费上涨的主要原因。

(3)腐败性收费。在一些学校,部分领导和教师利用手中的权利,以各种名义给学生摊派费用,而这些费用最终用于了教师分配或者个人中饱私囊,这种案件近几年在全国时有发生。

2.教育收益的降低导致“因教致贫”

教育的最终产品是学生,学生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要将这种潜在的生产力投入到实际生产中才能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教育投入得到预期的回报。目前,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很多问题,使教育很难实现其预期收益,导致学生因教致贫。

(1)就业困难。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太大,经济发展规模不够,社会无法提供足够的岗位给学生就业。加之学生就业思路存在问题,部分学生不愿意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就业;还有部分学生不愿意到一些社会地位较低的行业,或者工作环境艰苦的行业就业,同时,学生的自我期望太高,导致我国目前就业形势十分困难。据教育部统计公布,2004年全国有高校毕业生280万,平均就业率为73%,还有75万学生在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2005年我国有高校毕业生338万,《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显示,200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真正签约者只有33.7%。有212万大学毕业生没找到工作,2006年我国有高校毕业生463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2],学生接受教育后预期收益无法实现,导致了因教致贫。

(2)文凭贬值。近几年来,劳动力市场出现了高学历低就业的人才高消费以及工资水平持续走低的文凭贬值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由于就业困难,人才市场供过于求,竞争激烈,劳动力市场乘机压价,导致人才贬值;二是高校部分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一些如法律、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级人才缺乏市场需求,不同级别的人才在同级竞争,高级人才降级使用;三是学生自身为了挤进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也不惜委曲求全,降低身价;四是企业出于盲目攀比和内部职工相互打压的需要,也喜欢让学生高职低就[3]。

二、“因教致贫”的原因分析

因教致贫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这里主要从社会主体视角进行分析。

1.政府原因

教育是一项事关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事业,无论我们对教育的生产属性如何定位,离开政府的支持和管理,教育都将无法生存和发展。世界各国的历史经验也已经验证了这一点。所以,在探讨因教致贫问题时,对政府原因的分析首当其冲。

(1)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足。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多年来我国的教育开支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是我国《教育法》要求和联合国规定标准6%的三分之一,列在全世界倒数几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今天的所谓教育投入上的短缺恰恰是在GDP总量快速增长、税收和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出现的,这里政府政策的倾斜应有相当的责任。近几年,我国持续延长普及义务教育年限,大力发展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也以每年将近30%左右的速度扩招,又恰逢适龄青少年上学的高峰段,教育规模在时代要求、政策推动和历史机缘的合力下高速膨胀,使本来就捉襟见肘的教育经费更趋紧张。教育经费不足是教育乱收费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毋庸置疑,政府在教育投入中应该占有主体地位,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应该是“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官办教育”,事实上,尽管这些年教育投入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我国教育并没有真正摆脱教育投入“以民为主”的“民办教育”的尴尬现实,正是教育投入的“以民为主”促成了因教致贫的社会现实。

(2)政府对教育的资源配置不合理。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首先表现在资源配置结构失衡。我国有限的教育投入大部分放在高等教育上,并重点投入到了北大、清华等名牌院校,基础教育投入相对过少。据统计,我国约有60%的教育经费投向高等教育,1.8亿多中小学生所享受的教育资源不到国家教育经费的40%。一些中小学校只有通过巧立名目向学生收取费用来补充其经费的不足或增加其福利开支。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还表现在城乡教育投入差别太大,城市教育投入多,农村教育投入少,导致一些农村存在校舍危房和教师工资拖欠等现象,于是一些农村学校便以乱收费来解燃眉之急。第三是学校间人为拉大投入差距。一些地方政府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示范学校和普通学校),在资金投入与政策优惠方面向重点学校倾斜,更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因教致贫。

(3)政府职能部门对教育的监管不力。在因教致贫的政府因素中,还存在各级政府部门行政不作为或者作为不力导致的对教育领域监管失控的情况。政府对教育监管不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几点:一是地方政府领导因教育的收益滞后而不愿过多进行教育投入,只得默认学校出现乱收费现象。二是国家在教育方面制定了不少法律,但政府部门自身依法行政不力,导致教育部门有借口乱收费。三是代表政府从事教育管理的教育主管部门为了部门私利,直接参与学校的乱收费并从中获利。四是政府对教育成本缺乏准确的估算,导致教育运行中有限资源的极大浪费。五是政府对教育发展缺乏有效的指导,导致教育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最终使学生学无所用,因教致贫。当然,在出现教育的各种问题以后,政府部门没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也是导致教育不规范运转的重要原因。

(4)经济政策的缺憾。教育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教育不能决定经济的发展,相反,经济的发展却可以制约教育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以及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尤其是政府的经济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很大。我国由于过去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及东西两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使广大的西部地区和农村经济发展严重贫血,经济发展的区域失衡使贫困地区在教育消费的支付能力上先天不足,导致了因教致贫。其次,我国现行市场经济规模发展不够,无法满足教育发展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形成人力资源浪费,应该说也是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有关系的。

2.社会原因

(1)对办教育的热情不高。由于我国历来实行依靠政府和学生个人自己办学,社会历来只是享受教育成果,加之缺乏有效的政府引导和激励社会力量办学的有效机制,所以,在我国比较缺乏社会办学的热情。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缺乏对教育的投入热情。由于历史的惯性,社会人士和企业缺乏对教育投入的意识和热情,政府在社会力量办学方面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使社会这一最大教育受益者成了教育投入的最大空白,尽管最近几年有所好转,但从社会的受益程度来看,还很不成比例。二是社会缺乏对教育的有效引导。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教育的走向应该由社会的需求来决定,但由于我国社会与教育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加之社会缺乏关注和引导教育的热情,社会把自身当成了教育的旁观者而不是主人,社会对教育存在的问题横加指责得多,沟通引导得少,导致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有很大的距离,所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要,最终受害的是接受教育的学生。

(2)教育助困体系不完善。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很多家庭无力承受教育消费,这就需要社会建立较为完备的教育助困体系。我国多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建立了“希望工程”以及诸如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等在内的助学形式,但由于这些助学形式都是十分有限的,而且社会捐助的基金总量与需求之间差距太大,根本不能惠及广大贫困学生,所以建立有效的助学贷款体系就显得十分重要,但由于商业银行对学生贷款的冷淡,以及学生信用体系的不完备,教育助困体系还十分脆弱,学生很难得到及时的救助。

(3)社会舆论导向的推波助澜。由媒体引导和主导的社会舆论对我国因教致贫问题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社会舆论对学生的就业导向引导不得当,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还不十分完善,社会舆论对职业的社会地位的过分评价,对区域经济差距,以及人们生活水平差距的过分描述,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学生就业,使很多学生宁愿失业也不愿意到社会地位低下的职业、艰苦的岗位或者西部地区就业。二是社会舆论对劳动力供求的理解有误。社会主体舆论过分强调了我国人口基数过大,好像人才过剩,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人才的高消费和文凭的贬值。三是社会舆论对因教致贫本身的渲染有些过度。事实上,有些贫困并非因教,或者说教育是导致贫困的诱因但并不是导致贫困的真正原因,真正原因可能还是经济本身存在问题,我们不能将板子打在教育的身上。

(4)社会经济发展的欠缺。贫困问题首先是一个经济问题,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贫困,经济发展本身的欠缺都是第一位的。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很少或不可能出现因教致贫问题,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一方面,我国社会经济不够发达,难以保障教育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规模不够,不足以消化教育培养的人才。

3.学校原因

(1)办学成本过高。从目前我国的办学情况看,办学成本过高导致学生负担过重是因教致贫的一个重要原因。办学成本过高主要反映在几个方面:一是学校办成了小社会,设置了诸如医院、食堂、车队等等很多不必要设置的单位,使学校的办学成本增加。二是学校设施利用率低,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导致教育成本过高,比如图书资料、体育场馆等完全可以和社区共享。三是校际资源共享程度低,无论是教学设备还是教学人员,基本都是学校各自为政,极少有校际共享的,这种状况导致了学校间的重复建设和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状况。四是学校的用人机制不够灵活,导致机构臃肿,人员冗杂,教育成本偏高。过高的教育成本会直接反映在学生负担的加重上,并最终形成因教致贫。

(2)师资建设跟不上。师资建设的速度总体跟不上教育的发展速度,优质师资显得紧缺。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失衡导致的人才自然流动,加上教育资源配置本身的倾斜,我国学校间师资力量对比悬殊。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会使优质学校竞相提升教育价格,增加了学生的教育成本,同时,非优质学校由于师资水平较差,学生在升学考试和就业中均处于劣势,他们所付出的人生教育成本将更高。

(3)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不相适应。社会的发展总是超前于教育的,由于教育缺乏前瞻性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总是落后于时代或者与时代不相适应,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主要是一种思维和悟性而不是直接的技能,学生在进入社会以后还需要将这种思维和悟性转化为工作能力,而这种转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也是很多学生无法适应社会需要的原因所在。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导致了学生教育收益的巨大差异,也是部分学生因教致贫的重要原因。

(4)部分学校对利益的过分追求。不可否认的是,最近几年部分学校模糊了办学宗旨,在办学中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忽略了学校的社会效益,甚至淡忘了教育的公益性,在办学中过分追逐经济利益。部分学校采取开办“校中校”、“校中班”、二级学校等多种形式,完全以获利为目的,收取学生高昂的学费;还有部分学校则以择校费、补课费、跟读费等多种形式,巧立名目乱收费。学生却为此背上了承重的经济负担甚至是债务,助推了因教致贫现象的发展。

4.家庭原因

“金榜题名”是我国传统的喜庆事之一,在许多家庭,尤其是农村,通过上学来改变命运是家长们曾经普遍的选择。然而,因教致贫的社会现实却正在堵塞着孩子们“鲤鱼跳龙门”的甬道。家庭是因教致贫的直接受害者,但在因教致贫这一社会现象的产生中,家庭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优质教育的盲目追求与攀比。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和“子不教,父之过”的传统文化,我国的家长们特别愿意为孩子的教育进行投入,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不惜重金为孩子们选择优质教育资源,使本来就稀缺的优质学校成为家庭追求和攀比的对象,客观上哄抬了教育价格。浙江省城调队的调查显示:2004年有11%的学生择校就读,他们平均缴纳的择校费达到8240元。择校不仅造成攀比,助长了人们嫌贫爱富、图慕虚荣的心理,还是对教育公平的根本否定,它以权钱交易来换取短缺的优质教育资源,破坏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进一步加剧了各类学校教育资源配置的两极分化,从而使名校更优、弱校更差,强化了因教致贫的教育根基。

(2)对教育预期收益的过高期待。人们对教育的预期收益有着过高的期待,甚至将接受教育视为改变自身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的唯一途径。于是人们为了未知的未来收益,也为了孩子未来的幸福,倾其所有,甚至不惜举债进行教育投入也就不足为怪了,这种现象一方面助推了教育价格和教育乱收费,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因教致贫的思想土壤。

(3)家庭自身造血功能的先天不足。因教致贫问题首先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其次才是一个教育问题。而在社会经济问题中,一方面是社会经济不够发达,无力解决教育投入,无力消化人力资源;另一方面就是家庭自身经济的造血功能先天不足,不足以支付教育消费,不足以化解经济危机。倘若家庭有足够的经济支撑,因教致贫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

三、“因教致贫”的对策探讨

1.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大教育投入,均衡教育发展,强化教育监管

要从根本上解决因教致贫的问题,发展经济是首要的。作为经济发展的调控者,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搭建一个理想的平台。经济发展了,人们共同富裕了,就可以享受教育消费了,也就真正消除了贫困。当然,现在距离“共同富裕”这一天还有很大的距离,同时,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经济总是稀缺资源,因此,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各级政府只有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使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成为真正的“官办教育”;加强对教育的监管,坚决遏止教育腐败;均衡教育发展,确保教育公平,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人民的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因教致贫便可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