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公平的反思与展望

摘要: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货,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关键词:教育 公平 展望 发展

一、教育公平及其判断原则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它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我们如何判断教育公平与否呢?有学者提出了教育公平原则,它是指以公平与否来判断和选择教育发展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的价值取向准则,以及用来指导人们判断教育主体的行为、思维方式的价值标准与理性法则。(张良才,2002)具体原则主要有如下三条:第一,发展性原则。这里的发展包括教育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两方面内容。教育促进社会发展指教育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道德,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的发展指教育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里的人并非指单个人,少数人抑或多数人,而是指社会中的所有人。第二,历史性原则。社会发展变化是永恒的,人们之间差异的存在也是永恒的,历史上不存在抽象的、绝对的、永恒的教育公平。公平最终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的性质,教育公平只能是相对于特定历史条件的具体公平。第三,差别性原则。对于教育是否公平的判断,不能抹杀差别。恰恰相反,如果没有差别,也就不存在是否公平的问题。公平要求在特定的标准下消除差别,或者不以特定的差别作为参照系去寻找一致性。就是说,教育公平是以差别为前提的。

二、十六大以来。我国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所徽的工作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我们依据上述的教育公平及其判断原则可以看出,过去五年,我国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佚名,2007)

第一,在推进教育起点公平方面,重点加强和发展农村教育,着力解决好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推动我国义务教育进入到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的新阶段。比如:大力推进西部地区实现“两基”;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积极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进行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大幅度增长;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遍及全国农村学校的远程教育网络基本形成,使全国共计约1亿多农村中小学学生通过教育信息化接受良好的教育,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等措施。不断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认真做好进城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全面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等等。

第二,在推进教育过程和结果公平方面,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育质量。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招生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通过采取有力措施,保障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高度重视教师培养培训,大张旗鼓地表彰优秀教师:高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和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从2007年秋季起,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了师范生免费教育;切实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节奏。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不断加大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力度,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明显扩大;全面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建立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积极开展教学水平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继续集中有限财力,加强重点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增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和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等等。

三、我国教育公平存在问题和原因

从2005年4月30日新华网发布的调查中发现,76,5%的城镇居民和88,2%的农村居民认为,教育不公平是目前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佚名,2005)从系统、全面的角度来分析,当前我国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为城乡差异、地域差异和阶层差异明显。(王烽,2004)第一,小学教育阶段,城乡差距突出,地域差距有扩大的趋势。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城乡差距成为小学阶段教育不公平的最根本因素。在办学基础薄弱、条件简陋的情况下,农村小学公用经费和基建经费少,各项转移支付更是杯水车薪。税费改革以后,农村小学经费短缺的矛盾更为突出。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区域差距有扩大的趋势。第二,初中阶段,主要表现为城乡差距、阶层差距突出。除了资源分配的城乡差距以外,农村初中辍学现象近年有加剧的趋势,出现了“普九”达标以后的反复。由于优质教育资源过于集中,阶层差距主要表现为普遍存在的择校现象。第三,高中阶段,阶层差距、城乡差距突出。从高中阶段起,学校所在地开始明显向城镇转移,教育资源分配的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在县域高中,阶层差距主要表现在农村家庭子女与城镇家庭子女享受普通(尤其是重点)高中教育机会的差别上。第四,高等教育阶段,地域差距、阶层差距突出。目前,直接影响高等教育公平的因素是高考分数线的地区差别、高等学校地区分布不平衡和高校收费。另外,高等教育资源在各省区的分布差距较大。全国重点大学聚集在北京、上海和东部发达省份,直接影响着各省考生进入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的机会。

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原因是深层次的、多方面的。第一,教育政策的城市取向。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形成了一种忽视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第二,教育政策的精英化取向。精英化在我国不仅反映在高等教育阶段,也反映在初等和中等教育阶段。以高考为指针的考试体系和培养模式,使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参与选拔和竞争,重点学校制度更是体现了教育系统的精英主义取向。第三,教育系统内部的结构性差距。具体包括:教育经费分配过分倾向于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八比例过低;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差距过大;教育资源分配的地区性差异、城乡差异;教学过程中的差别待遇,人为剥夺了“后进生”的发展机会:教育管理中的一些腐败现象,“学权交易”、“学钱交易”等等,对教育公平产生了巨大冲击。

四、十七太以后,我圈如何推进教育公平

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将教育列在了“加快推进以改

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大任务之首,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推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的核心是“两个确保”,确保人人实现受教育的权利,确保人人获得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机会。如何推进教育公平呢?2005年的调查显示,(佚名,2005)92,1%的民众认为,应该依靠政府,进一步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有72,4%的民众认为,应加强社会监督,杜绝教育腐败:还有78,5%的受访者认为,要对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在推进教育公平过程中,我们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秦旭鹏,2007)第一,各级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国民教育无疑是一种纯粹的公共产品。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依法保障义务教育健康发展: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尽早实现免费的义务教育:采取一切磐要的措施,确保所有适龄儿童有入学机会,为他们争取尽可能多的受教育年限。同时,应当重视和切实解决流动人口、贫困阶层子女的教育机会和教育公平问题。第二,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与财政支出结构,扩大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参与,强化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调节公平与效率关系的作用。建立转移支付制度、优惠政策和相应机制,加大对西部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高等学校可扩大国家所需要的、免收学费学科的范围,制定鼓励高校招收贫困生的社会政策。第三,建设“终身教育”体制。积极发展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和其他多种形式教育:开放教育系统,加强社会教育和公众参与;增加现行教育制度的弹性、选择性和适应性作为重要内容:推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相互沟通: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活动,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第四,加强教育立法,建立社会救济制度。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育立法,针对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用法律予以调整和规范。坚决打击教育领域中的各种犯罪行为,坚决纠正各种教育收费不规范或乱收费现象,以法治精神确保教育公平:完善高等教育的收费制度和与之相配套的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转移支付、教育凭证、教育费减免等制度,使低收入家庭的子女有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

五、处理好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和谐问题,既关系到教育公平,又关系到教育投资效率的复杂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直接影响着政府的决策,同时也反映在推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在谈到教育公平与效率和谐时,许多人有认识误区:(刘尧,2007)认为教育的公平与效率共同构成了一架天平,增加了公平的砝码,会带来效率的下降,质量的滑坡,增加效率的砝码,又会产生教育的不平等。似乎教育公平与效率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其实,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看,效率决定公平的发生。只有当效率提高到剩余物品产生后,社会才出现公平的问题。公平的实现要以效率的提高做物质保证。公平对效率亦有制约作用,社会不公平显著增加时,就会引起社会的不满,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这样势必会影响效率的提高。

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和谐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关系,既相统一又相互矛盾。只有追求教育上合理的公平和长远、整体效率,才能使教育公平与效率和谐起来。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究竟是不遗余力地普及和扩大教育,使更多的人受到必要和基本相同的教育好呢,还是牺牲多数人的教育公平而保证少数人接受尽可能高深的教育好呢?这是一个复杂的理论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要求我们对此有明确的答案:一方面,我们必须加大教育投入,争取更有力的财政支持,为实现高水平的教育公平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在教育投入相对有限的前提下,必须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重点抓好教育的薄弱环节。要按照统筹城乡的要求,加大对农村教育特别是山区教育的投入。增加对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教育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学校的投八。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制定更加优惠的资助政策,对山区、经济落后地区孩子上学给予更多的减免和补助。采取多种形式和措施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让每一个学生接受相对公平的教育,这种起点的公平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