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乡教育谱新篇

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位于粤北山区,坐落于粤湘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全县总面积2227平方公里,共9个镇,人口20.22万,其中瑶族人口2.3万。乳源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属老、少、山、边、穷地区,是广东省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受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制约,改革开放前,这里信息闭塞,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乳源县的教育无法满足当地群众的需要,各项教育指标往往列在韶关市各县、市、区的末尾。教育的落后和人才的匮乏制约了乳源县经济社会的发展。

如何找到牵动乳源县各项事业发展的龙头,走出发展的困局?乳源县几届党委、政府深入调研,积极思考,最终确立了“科教兴县”的发展战略,让教育优先发展,带动全县各项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于是,乳源县迎来了教育大发展的春天。

山沟里建起花园式校园

走进乳源,但见大山连绵,沟壑纵横,这里的群众生活并不富裕,楼房仍显得稀少。但不时映入眼帘,令人惊喜的是一所所漂亮的学校。这里的学校几乎都是花园式的校园,绿树成阴,教学楼错落有致。每一所中小学都拥有一个标准的篮球场或200米运动场,文化、体育设施齐全。尤其是近年新建成的县高级中学和县民族实验学校,校园设计新颖、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教育教学设施一流。如此一个小县、穷县,却办起了现代化的大教育,令人深深为之感叹。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不仅是乳源县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也是广大群众的共识。勤劳、善良的瑶乡人民抱着宁肯少吃一顿饭也要办好教育的决心努力奋斗着。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集资办学,到2003年一个年财政收入当时仅几千万元的小县,举全县之力,投入一个多亿建起一座现代化的县高级中学,3年后又投入4000多万元建起县民族实验学校,这需要何等的胆识和气魄!长期以来,乳源县每年的教育经费都占县财政支出的50%以上,甚至达到70%-80%。尽管这样,还是不能满足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为此,乳源县广开渠道,多方筹措资金,增加教育投入。

1992年的春天,乳源县通过热心人的牵线搭桥,迎来了香港港九纺织染业职工总会一群满怀爱心的企业家。他们跋山涉水,来到了当时的红云镇(后并入大桥镇),帮助建起了一所希望小学———红云希望小学。16年来,乳源县恪守“诚信有道,真情感人”的原则,大力争取港澳热心人士的支持,积极引进希望工程,共筹得建校资金6000多万元。如今,漂亮的希望工程学校遍布乳源城乡。

山区里的学校较为分散,不利于集中教育教学资源。乳源县从2004年起就积极开展学校布局调整工作,逐步实施集中办学。该县依据“立足长远”、“规模办学”的原则,秉持“成熟一所,调整一所”的思路,稳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充分利用广东省下拨的专项资金,县财政补齐不足部分,建好教学楼、宿舍楼、学生食堂、厕所和运动场,让学生拥有“四位一场”,即有学位、有床位、有餐位、有蹲位、有运动场。截至2008年5月,投入资金3500多万元,较好地完成了全县的中小学布局调整,逐步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2007年又全面启动危房改造工程,彻底消灭了校舍危房,使集中办学学校的硬件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2007年秋,总投资4008万元的县民族实验学校顺利落成并开学。民族实验学校是集中办学的样板学校,学生是全县各乡镇五、六年级和初中学段的少数民族学生,学校实行寄宿制管理,免学杂费和住宿费,并给予学生每学期130元生活费补助,减轻了学生的家庭负担。这样全县该学段的少数民族学生都能在环境优美、办学条件一流、师资水平较高的学校中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2003年以前,乳源县每年有初中毕业生3000多人,但全县只能提供500个高中学位,另有600多人到韶关市或邻县高一级的学校就读,还有2000多名初中毕业生早早地告别了学校,外出打工。为改变这种状况,乳源县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斥资一亿多元,建起一座占地300多亩,可容纳5000多个学位,拥有一流设施的现代化高級中学。同时,投入改造资金500多万元,增量扩容了乳源职业高级中学,使高中学位增加至6000多个,基本满足了高中教育发展的需要。

为教师打造专业成长的平台

乳源县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努力通过提高待遇,培养和留住优秀人才,同时面向全国引进优秀教师,成功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全县2190名教师里,有高级职称教师69人、中级职称教师1270人,共占全县教师总数的61.14%。乳源县教师在广东省和韶关市的各类教学比赛中多次获奖。“十五”以来,教师撰写的教学论文在市级以上的教学刊物上发表的有230多篇,获市级以上奖励的有900多篇。

几十年来,乳源县从未发生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在几次教师工资调整中,提高教师工资及补助标准,使教师工资待遇高出同期参加工作的同级别公务员400至500元。在乳源高级中学建设之初,为吸引优秀人才,分别以年薪10万、7万、3万-5万元面向全国择优招聘校长、副校长以及优秀教师,并对受聘的校长、教师在住房、家属就业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招聘广告在全国推出后,立即引来八方人才前来应聘。在连续几年的招聘中,共招聘本科以上学历的优秀专任教师近200名。乳源县积极构建激励机制,大力表彰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师,激发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教师这一职业在乳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青睐。

乳源县努力打造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积极开展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教学能手大赛、“分片教研”、“送教下乡”、“校本教研”等活动,为教师提供了潜心教研、磨炼提升、展现才华的良好氛围。高度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引导学校指导青年教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制订专业发展目标,调动教师的内在动力。多年来,大批教师参加学历培训、技能培训、脱产进修、在职培训等学习。华南师范大学在县教师进修学校开办了网络教育本专科班,在县高级中学开设了研究生课程班授课点,参加本专科学历进修学习的教师达到500多人,70多名骨干教师和校长参加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课程班的进修学习。创新的培训培养方式和浓厚的进取氛围,使乳源县涌现出一大批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先进教师,赵雄英、邓菊花、盘新玉等多名教师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陈松英等3名教师被评为省特级教师。

乳源縣采取五项举措推进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极大地激发了教师队伍的生机与活力:一是公开招聘,广纳贤才。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乳源县就实行新进教师公开招聘制度,每年面向社会公开公平招聘素质高、能力强的新教师,不断为教师队伍补充新鲜血液。2003年起,每年县高级中学都高薪向全国择优招聘优秀教师。二是引入竞争机制,推行校长竞争上岗。2003年至2005年,对中小学校长、副校长及学校中层领导干部实行公开竞聘上岗,成功聘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中小学校长、副校长和中层领导干部。三是每年对全县中小学校长进行一次全面的督导评估,各中小学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竞争氛围,讲学习求上进蔚然成风。

一切为了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乳源县就高度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开足开齐课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竞赛活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素质教育在全国逐渐引起高度重视,乳源县教育行政部门认为,素质教育是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的希望所在,于是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将研究和解决教育问题作为全县发展的战略议题,整体推进教育向前发展。县教育部门全力掀起了学习素质教育理论的热潮,多次组织全县校长和骨干教师前往全国素质教育起步最早的湖南汩罗参观学习,同时加强学校办学思想的研究,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乳源县大刀阔斧,从破除应试教育的弊病入手,在对学校及校长、教师的考核中把下面几点列入刚性条件:一是坚持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破除分主科、副科教学的思想,开齐开足课时,全面提升各学科教学水平。二是大力开展课外阅读、文艺、体育等课外活动,积极培育学校的传统特色项目,带动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三是重视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四是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学校文化,让校园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004年秋季开始,乳源县中小学起始年级进入新课程实验阶段。乳源县积极推进县域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初步构建了县中心教研组、片中心教研组和学校学科教研组的“三级联片”教研活动体系,推进了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中心备课组活动、分片(联校)教研、送教下乡已经成为全县教研工作的“三板斧”,“双三课”已经成为学校常规教研活动,有效地加强了教研组建设,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在适应现代生活的过程中遇到障碍容易产生自弃心理,在人际交往中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以及小学低年级学生双语教学等特殊问题,县民族实验学校开展了“少数民族学生个性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双语教学研究”等课题研究,探索符合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有效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学校连续4年获得乳源县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一等奖,并获广东省“吴汉良教育管理奖”二等奖。瑶区学校还积极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教育,如少数民族美术、体育、刺绣等,县民族实验学校还开发了“瑶族传统文化”、“瑶族体育活动”等4门校本课程。

非凡胆识撑起教育的绚丽前景

多年来,乳源县的教育工作者以非凡的胆识锐意进取,改革创新,使乳源县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普及义务教育实现高质量。1996年乳源县“两基”通过国家验收,近年来各项“普九”指标实现了高质量、高水平的巩固和提高。目前,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辍学率为0,毕业率为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04.5%,辍学率为0.7%,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97.77%,15周岁人口文盲率为0。

高中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2007年底,全县普通高中教育在校生规模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仅几百人增加到4163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80年代的不足20%达到69.2%。高考上线人数一年一个新高,从2002年重点上线6人、本科上线58人,发展到2006年重点本科上线83人,本科上线335人,上线率达46.2%,跃居韶关市之首。2007年在1015名高考考生中,共有53名考生进入重点本科线;进入第二批本科线的考生274人,比2006年增加22人。上本科线考生共有327人,本科上线率为34.46%。

民族教育发展获得好评。2006年11月27日是个特殊的日子:来自国家民委、教育部和全国各兄弟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族和教育部门的领导和同志们,在乳源欢聚一堂,参加国家民委和教育部召开的全国发展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经验交流现场会。国家民委副主任吴仕民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乳源瑶族自治县基础教育取得的成绩,并将其概括为“三个无”、“六个有”,即无危房、无入学难、无欠账;有真正意义上质量比较高的义务教育,有发展很快、质量较高的高中教育,有良好的教育设施,有相对均衡的教育结构和较协调的教育发展体系,有高素质的教学队伍,有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特色学校逐步涌现。乳源县逐步摆脱“经验办学”的旧路子,向“思想办学,文化办学,特色办学”的方向前行。县高级中学提出“让每一个人心中充满希望,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办学理念,大力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办学取得巨大发展。该校还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与英国洛德格雷学校签订校际合作协议,定期组织班级及师生的交流,建立学科课程等方面的联系。乳源一小也提出“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为学生的美好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办学质量和办学品位都显著提高。县高级中学的人格培养研究、乳源一小的“书香校园”创建活动、金禧小学的“个性化作文研究”等正在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乳源县的教育工作已进入一个全面提速、全面优化、全面升级的新时期,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体系正在形成,瑶乡的孩子享受到了良好的教育。2006年乳源县接受省委、省政府组织的县党政领导基础教育工作评估,获得了优秀奖;2007年被评为“广东省教育收费示范县”;2007年县教育部门在韶关市教育局组织的教育实绩考核中被评为优秀。

目前,为更好地实施“双转移”战略,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奔小康,乳源县在高标准高质量巩固提高“普九”成果的基础上,制定了《乳源瑶族自治县关于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实施意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力争2011年高中毛入学率达到90%,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08年起,每年拿出100多万元,建立政府助学体系,免除就读高中农村贫困学生的学杂费,并适当给予生活费补助。促进农村寄宿学生健康的“学生营养工程”也已启动。

展望未来,乳源县的教育工作者满怀信心。我们坚信,只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经过不懈努力,乳源县的教育事业一定会有更美好的未来,瑶乡的教育一定会谱写出新的更美的篇章!

(作者单位: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科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