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创业需绕过五个坑


  2014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
  2015年,成为史上更难就业季。
  转眼又迎来2016年毕业季,就业一年难上一年,大学毕业生出路在何方?
  好在这是一个创业的时代,“互联网+”强势来袭,风投公司遍地开花,校创大赛如火如荼,社会、政府、学校三方积极鼓励和扶持年轻人创业。
  在具备天时地利的条件下,后来者很有必要吸取先行者创业失败的经验教训,从而在创业路上少走弯路。
  项目坑——创业前期,选择一个好的创业项目,就相当于创业成功了一半。
  【案例】
  晏涛曾是三峡大学记者团的记者,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网上发现了校园广告的商机。
  身在宜昌,他想到了该市的另外十多所大中专院校,加起来不少于十万学生。于是,晏涛有了经营校园广告的创业冲动。
  有了创业的想法后,晏涛组织了四个人,就“商家是否愿意向三峡大学内的媒体投放广告”进行了一番调查。共发放500份市场调查问卷,回收了480份,被访问的都是与学生消费相关的服装鞋帽、餐饮娱乐、IT数码等商家。分析结果发现,被调查商家100%愿意向三峡大学校园内投放广告。
  这一结果让他们很激动,觉得真正找到了创业的良机。
  于是,晏涛与同学成立了宜昌扬帆文化传媒公司,主攻校园市场。
  当时,整个创业团队在三峡大学曾产生过巨大影响。但好景不长,公司运转八个月后,难以为继。
  晏涛说,投入产出严重失衡,业绩每况愈下,后来才搞清项目在选择上出了问题。
  宜昌属于三线城市,真正向这种城市投放广告的大客户很少,缺少了一定数量的大客户,校园广告投放量少得可怜。
  而且,这一次市场调查问卷量少、范围窄,注水太多,根本不能作为决策依据。
  【教训】
  ①很多创业失败的公司都出现过一个问题:没有分析需求就贸然开发产品。
  ②无论你认为你的 idea 有多棒,如果你缺乏必要的领域背景,你最好还是调转方向,选择自己熟悉的行业。实在觉得这件事大有可为,也必须有实力和运气找到该领域的专业人士作为联合创始人,以弥补不足。
  ③在确定项目前,一定要充分估计创业风险,要有足够大的市场支撑。
  ④市场调研一定要有真实可靠的数据,市场调查只能是决策的参考,不能成为决策的依据。
  团队坑——多数风投表示,投资之前首先考虑的是团队,其次才是创意。
  【案例】
  自古君子远庖厨,但成都一高校的六名研究生却开起了面馆。
  周黎黎和其他五位合伙人在西华大学食品科学系读研二的时候,因为课程不多,更多的是社会实践,于是,他们相约选择了创业。对于为何会选择开面馆,六个人的观点都出奇的一致:“开面馆成本小、消费量大,最适合初次创业的人。”
  接下来,六个人分头到成都大街小巷的面店去“明察暗访”。两个月时间,他们看了几百家铺子,吃了一千多碗面。他们觉得成都的快餐吃得最多的还是面。
  六个人分头找亲戚朋友借钱筹资,凑够了20多万元钱,开始了创业的第一步,在成都著名景观——琴台故径边上开起了“六味面馆”。
  第一家店还未开张,六位股东已经把目光放到了五年之后。一说到今后的打算,他们六位异口同声地说:当然是开分店啦!今年先把第一家店搞好,积累经验,再谈发展。他们准备两年内在成都开20家连锁店,到时候跟肯德基、麦当劳较量较量。
  原本想以“研究生”之名来制造轰动效应,但事情的发展却出人预料。“研究生面馆”开业不久,六个人就一个个被学校领导找去谈话,要他们在学业和面馆之间作出选择:要么退出,要么退学。同时,六个人都自称功课繁忙,因而店堂内经常无人管理,经营惨淡。
  这家当初在成都号称“第一研究生面馆”的餐馆,仅仅经营了四个多月,就不得不草草收场。
  【教训】
  ①队伍稳定,不一定要成员齐全,起码队伍里面的人能够在六个月内以创业这件事为主。
  ②有想法是一回事,拿出热情付诸实施又是另外一回事。不少创业公司因缺乏热情而失败,高效的执行力是团队发展的关键因素。
  ③团队成员多样化,各有所长,这是一条成功创业的金科玉律。
  资本坑——每个创业公司都会遇到一个问题,没有融资支持,或者无法获得新的融资。
  【案例】
  亿唐网成立之时,备受瞩目。在发展初期,亿唐的员工有一半来自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匹兹堡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名牌院校。
  亿唐创始人唐海松吃准了美国风险投资的那一套,并获得了巨额的风险投资。
  与其他公司不同的是,由于起点高,资金充足,亿唐不必像许多小网站那样从二三十人做起,而是从一开始就很大气。创立伊始,财大气粗的亿唐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快速“烧钱”。除了在北京、广州、深圳三地建立分公司外,亿唐还广招人手,在各地进行规模浩大的宣传造势活动。
  很快,钱就不够烧了。
  同时,亿唐网在内容上贪大求全,毫無特色:几乎门户网站有的东西,亿唐当时都有。但除了邮箱等少数服务外,没有一样真正拿得出手,互联网“一白遮百丑”的规则被视而不见。而就在当时,新浪的新闻、网易的聊天室、搜狐的搜索引擎都已有不错的口碑。
  2000年底,无法盈利的亿唐开始恐慌——钱烧光了大半,第三笔融资几无可能。
  没有钱,亿唐从最早的包罗一切的门户“胃口”,走向全面收缩阵线。
  2006年,在搜狐、百度、腾讯等大佬的荣光下,亿唐曾经花费重金打造的品牌几乎已被忘却,所剩下的东西已经十分有限,甚至只是躯壳。